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
B.吴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最近,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火爆荧屏,检察官侯亮平凭借其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和尽忠职守的职业道德,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②微信朋友圈中有少数人常把一些不经之谈当做新闻来分享,对某些言论不加分辨就转发到朋友圈中,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③老顽童黄永玉92岁了,自称“90”后,开跑车,说段子,烟斗不离口,周末看《非诚勿扰》,萧乾说:“浮漾在他粗犷的线条间的正是童稚、喜悦和奔放”,少不更事,童稚一生不褪,令人艳羡。
④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
⑤八达岭老虎咬人事件发生后,被老虎咬得浑身遍体鳞伤的女子的悲惨遭遇让人痛心,部分缺乏理性的网民暴露出来的人性的丑恶更令人痛心。
⑥2017年3月26日,林郑月娥女士获得777张有效选票,当选为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人选。电视画面显示,竞选现场沸反盈天 ,林郑月娥女士的支持者们有序地握手拥抱,庆祝她成为香港第一位女特首。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3、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四句( )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平面,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
A.满川风雨看潮生
B.星斗栏杆分外明
C.更作荷心万点声
D.酌酒花前送我行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仿佛昨天才踏进学校的大门,往事还历历在目,谁料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无处寻觅,真令人唏嘘不已。
B. 老张虽然已到古稀之年,但仍然是少不更事,一天到晚,嘻嘻哈哈,一派顽童模样。
C. 此次国家税务总局依托个人身份证号码开展纳税人识别号制度,引起了舆论的关注,一时间各种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可谓是沸反盈天。
D. 我们认为,贸易保护措施将使金融危机下本已严峻的经济形势更加困难。各国不应以邻为壑,而应加强合作和磋商,这才符合各国的利益。
5、以下在生活中运用古代诗歌的情境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小伙子以硬笔书法在笺纸上抄录了《诗经·静女》当作情人节回赠女友的礼物。
B.一位驻守边疆的战士抄录了《诗经·无衣》贴在宿舍墙上勉励自己与同伴坚守岗位。
C.一个同学以《永遇乐》“可堪回首”三句点评国人在日军碉堡遗迹前嬉笑炫耀的照片。
D.一个同学在班级元旦联欢互赠礼物的活动中抄录《涉江采芙蓉》一诗送给自己的同桌。
6、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她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分别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
B.“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静的生活,“鼓角声”“铠甲”代表战争。
C.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
D.文中“我”和周瑜的交谈内容在变化,“我”的感情在变化,可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推动故事的发展;“艾”与“爱”谐音,象征友爱和睦。
B.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而又压抑的氛围,为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
C.第一人称适合直接表达人物情感,便于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本文第一人称的使用,将村妇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
D.小说采用梦境方式穿越历史时空,通过类似寓言的方式寄寓人生道理,以女性的视角看待英雄人物,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
【3】文中“我”和周瑜之间存在多处对比,请指出并结合文本分析其艺术效果或作用。
【4】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排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3)范仲淹《渔家傲》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又包含功业未就、无法归家的无奈。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琵琶女年长色哀后,嫁做商人妇。“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夜气清冷,不免有几分萧条和冷落,但诗人的气概丝毫不减,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心神毫无动摇。
(2)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告诉君王只有不拒绝“众庶”才能彰显其贤德。
(3)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诗人直接抒情,登高远眺,凭吊古迹,追述往事,对六朝兴亡不免感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游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杜丽娘眼中的后园繁花似锦、绚丽繁茂,但如此美景终也有惨败破落的一天。
10、完成下列各空。
(1)《蜀道难》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奇险风光句子是:“_____,_____ ”。
(2)《登高》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表明乐曲终止了而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境界里的两句是:“_________,__”,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突出了音乐效果。
(4)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的观点与《荀子·劝学篇》指出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相近的。
(5)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锦瑟》)
(6)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怀古迹》其三)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白居易)
②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③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蜀道难》李白)
④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锦瑟》李商隐)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是而已。(《师说》韩愈)
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①
刘长卿
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
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②心。
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
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
(注)①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刘长卿只身离开京城,就任鄂岳转运留后。〔鄂渚〕在今湖北鄂州。②〔楚客〕客居他乡的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蔡文姬交代了胡琴弹奏的内容。颔联通过联想和想象,写出蔡文姬在匈奴生活的孤独。
B.颈联虚实结合,作者沉醉在音乐中,眼前似乎看到了边境上衰草随风摇动,天空中乌云弥漫。
C.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这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有所不同。
D.本诗融音乐与历史于一体,既是一首描写音乐的佳作,同时也兼具咏史诗的特点,构思新奇。
【2】请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和情感。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选自《游褒禅山记》)
1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孩子:“妈妈,春天来了吗?”
妈妈:“还没呢。”
孩子:“春天来了,电视会告诉我们,是吗?”
妈妈愣住了。
如今在孩子的眼里,一切都是现成的:饮用的水来自水管,粮食蔬菜来自超市,瓜果鱼肉来自冰箱,天气变化来自电视……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