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互联网+农业”设计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
B.随着厂商陆续推出新车型,消费者又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新能源车上,不少新能源车的增长在15%到30%左右。
C.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D.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2、对下语句中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兵北 略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秦王 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重金征求
B.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责怪
C.因人之力而 敝之,不仁 敝:损害
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D.秦之遇将军,可谓 深矣 深:狠毒,刻毒
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叱咤风云 讹诈骗取 姹紫嫣红 十分诧异
B. 莅临指导 迤逦前行 霹雳行动 聪明伶俐
C. 精悍淋漓 捍卫主权 瀚海无垠 宵衣旰食
D. 迥乎不同 炯炯有神 家境窘迫 门窗户扃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作者戴望舒也因此成名,被人们称为“雨巷诗人”。
B.由于《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带有自传的性质,所以诗人选取的情景和细节都十分富有人情味,着力塑造了大堰河这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是十分感人的。
C.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里面也没有同时容纳三十个人吃粥的地方可坐。
D.广东官话是梁启超最“本土”的语言,这种语言不用斟酌应该用哪种语法、句式,梁启超直接从内心迸发出来的,不需要用语言的修饰来完善。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天的北海琼华岛霞蔚云蒸,松柏苍翠,花木含苞,山石俏丽,景观极为动人。
B.他的诗写得酣畅淋漓,感情勃发,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C.车到铜像前停下,正在我瞻前顾后找花店的时候,翻译像变戏法一样将一束鲜花递给了我。
D.她不能入睡,好几次她走近房门,侧耳倾听,想进去看看,然而却不敢进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物,同则不继”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文化。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域外文化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让儒道两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它们就能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
B.儒家强调“保合”“中和”等,道家则讲“致中和,宁静笃”“和则生物,同则不继”等,这反映出两家的主张具有共通之处。
C.隋唐时期实现三教合一,形成带有自身特点的传统文化,这主要因为儒道两家学说依靠包容性借鉴、学习域外文化。
D.要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需克服这一过程中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因此唯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分析了儒家和道家在人生观与气象上的不同,并指出两家共存,相互竞争吸收,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基本线索。
B.材料二着重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有相通之处且具有开放性,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最终共同组成了中国国学的根基,缺一不可。
C.材料三认为当儒道两家实现辩证的统一后,即可进行名教与自然的辨别,从而为容纳和吸收域外文化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
D.三则材料论证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于儒道的对立互补关系,材料二侧重于儒道在国学中的地位,材料三侧重于如何传承。
【3】下列主张不属于材料一所说“刚健中正”气象的一项是( )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B.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D.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体
【4】儒家,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以超越世俗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文人的历史,随处可寻到这两种价值取向的影子,请从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这四人中,分别选取一人并结合他的诗句来证明这两种价值取向的影响。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晳询问孔子在子路说完其志向后为什么微笑,孔子回答说“________,________”。
(2)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说:“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指出了只有士才能在没有固定财产的情况下坚持道德操守。
(3)《庖丁解牛》中的庖丁,解牛之后就提着刀立着,而且“________,________”,显示出的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情态。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其思慕“美人”而不得的迷惘惆怅之情。
(2)《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喜爱女主人公所赠管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与心上人无奈分离、又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章最后正面表明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 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写阿房宫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将阿房宫的奢华与百姓的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秦始皇的残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覆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向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4)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苏洵认为燕赵的灭亡令人同情,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败而亡国,实在是不得已。
10、请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书生意气,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___________,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③吾入关,___________,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范增数目项王,___________。 (《史记·鸿门宴》)
④为政以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为政》)
其身正,_________: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为政》)
⑤_________,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_________,而好犯上者,鲜矣。 (《论语·为政》)
⑥有美玉于斯,_________,求善贾而沽诸? (《论语·子罕》)
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_________,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浩瀚无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3)《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______”,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是说湖面广阔澄澈,“着我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5)《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 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①齐己,唐代诗僧,益阳人。早年曾热心功名仕途,是颇有雄心壮志的。然而科场失利,不为他人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②望春台:既指京城,又有“望春”的含义。)
【1】颔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经郑谷指点,齐己将“数枝”改为“一枝”,你认为这样改好在何处?
【2】简析诗中梅花的形象。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荆轲顾笑武阳 顾:照顾。
B. 诸郎中执兵 兵:兵器
C. 秦王还柱而走 走:逃跑。
D. 轲自知事不就 就:完成。
【2】下列对原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在古时指书写礼单和泛指修好通聘问的书札礼单和礼品.
B. 乃朝服,设九宾: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C. 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D. 必得契以报太子也:太子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中国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是长子继承制,女性没有继承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选部分叙述了荆轲借献图之机行刺秦王、失利被杀的过程。
B. 文中塑造了一个沉着冷静、勇敢无畏、舍生忘死的荆轲形象。
C. 侍医夏无且想用自己随身的药囊捉住荆轲,解救秦王。
D. 文中描写了秦王遇刺时惊惶失措、事后惊魂未定的情状。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2)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包含着众多哲学思考和思想实验的小说,但它所揭示的深层哲学问题并非都是显然和简单的。请以“《苏菲的世界》中深层哲学问题的探究与分析”为题,写一篇文章,选择并分析小说中至少三个你认为最深层次、最难以理解的哲学问题或概念,例如本体论、形而上学、存在主义等等,并探究它们的历史渊源、哲学发展脉络以及现代社会的应用和意义。同时,你也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哲学思考,谈谈对这些哲学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并探讨这些哲学问题在你的人生中的意义和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