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子亦有不利焉
C. 诸郎中执兵 D. 左右乃曰:“王负剑!”
2、下列各项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若属皆且为所虏
B. 夫晋,何厌之有 沛公安在
C. 亚父者,范增也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烛之武退秦师
B. 既东封郑 吾得兄事之
C.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常以身翼蔽沛公
D. 皆白衣冠以送之 群臣怪之
4、下面一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美丽的小城。
②城中有一条小河流过,河水清澈见底。
③到了札兰屯,原始森林的气氛就消失了。
④白砖绿瓦的屋舍悠然地倒映在水中。
⑤走出小城,郊外风景幽美,绿色的丘陵上长满了柞树。
⑥丛生的柳树散布在山丘脚下。
A. ①②④⑥⑤③
B. ⑤⑥③①②④
C. ③①⑤⑥②④
D. ③①②④⑤⑥
5、下列选项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王见臣列观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④何以汝为见 ⑤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⑥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⑦而君幸于赵王 ⑧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⑨设九宾于廷 ⑩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A.①⑩/②/③⑤⑦/④⑧/⑥⑨
B.①⑧/②⑥/③⑤⑦/④⑩/⑨
C.①⑧/②⑩/③⑤⑦/④/⑥⑨
D.①⑩/②⑥/③⑤/④⑧/⑦⑨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场微博世界里的打拐行动
叶铁桥
2011年2月8日,在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榜上,“解救乞讨儿童”已经成了排名第三的热门话题,甚至连“春晚”都排在了它的后面。
一场在微博世界里发起,并迅速蔓延到现实生活中的打击拐卖儿童和解救乞讨儿童的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这场行动的缘起是,1月17日,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于建嵘收到一名被拐孩子母亲的信,这封信说,一 个叫杨伟鑫的6岁男孩,是福建泉州人, 2009年被人拐骗并致残,成了街头乞丐,2010年年初有网友在厦门街头发现并拍照,家人寻找未果,现在仍然下落不明。“我愤怒极了……公安部门也应有所作为!”于建嵘将这封信发到微博上时这样表示。
当天,他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想法:以后凡是看到伤残儿童(十岁以下者)在街头行乞,我们就打110,并把110出警的情况发在微博上。
经过几天的酝酿,1月25日,于建嵘在微博里宣布,已在新浪及腾讯两大门户网站设专题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并聘请志愿者专门管理。他呼吁网友如碰到乞讨儿童即拍摄并上传,同时督促警方采取相应行动。
这一号召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反响,截至2月8日19时30分,专题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粉丝已达8.8万余人,最近几天粉丝数量更是以每日上万人的速度增长。目前,该微博已发微博1800余条。90%以上都是全国各地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
许多知名人士也加入了打拐行列。《凤凰周刊》记者邓飞也在自己的微博里号召:“2011年,和儿童拐卖打一仗。”
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在2008年调查广东、广西等地儿童拐卖情况时发现,被拐儿童部分流向职业乞讨产业。“在微博时代,我们可用微博联系和动员各地志愿者拍摄卖艺乞讨儿童,然后报警,通过警察来鉴别和做DNA鉴定对比。以前做不到的,今天可以做到了。我们应贡献、整合和集中我们自己的资源和力量,支持和协助公安部门的打拐行动。”
这场全民打拐行动也引起了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的注意,他对此表示支持。2月3日,他在微博上写道:“反对拐卖,人人有责”,“禁绝拐卖、禁绝利用儿童乞讨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表示“反拐工作任务繁重艰巨,需要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欢迎提供拐卖犯罪线索,对每一条线索,公安部打拐办都会部署核查”。
据介绍,迄今为止,我国已开展5次全国“打拐”专项行动。2009年4月开始的全国“打拐”专项行动中,全国破获拐卖妇女案件6574起,拐卖儿童案件4595起,打掉2757个犯罪团伙,刑事拘留拐卖犯罪嫌疑人17486人,抓获此类在逃人员3044人,解救被拐卖儿童6785人、妇女11839人。
事实上,自从2010年12月12日开通微博以来,陈士渠就随时接收网友线索,并向发现线索的当地公安部门进行部署。但他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暂不接受媒体采访。
多个地区的警方已表示支持这场全民打拐行动,并号召当地民众响应。广东省中山市警方今日在微博中表示:针对“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爱心接力,中山警方将马上联合城管、民政等部门对全市乞讨儿童进行清查。
对有被拐骗嫌疑的儿童采集血样,对其身份进行技术甄别并立案侦查。不是被拐骗的,将协助民政部门积极救助并遣送。警方提醒市民,发现行乞儿童身上有致残致伤痕迹疑似被拐的,请立即拨打110。
该行动也引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2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韩红在微博中说,她在网上看到一个被拐儿童被虐待的帖子,不由得想起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在2010年两会上提出的应禁止儿童乞讨、强制救助流浪乞讨儿童的提案,她由此愤怒地表示,要和人贩子“拼了”,“咱‘两会’提案见”。
2月7日晚,韩红表示“提案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当天还召开了由律师、资深媒体人士以及专家参与的第一次打拐提案启动会,2月8日,会议第二次召开。韩红在微博中透露,提案主旨已基本确定:1.立法严惩;2.解救收容;3.开放福利院的创办规定;4.提高低保人群的福利待遇。韩红说:“我们知道有困难、有危险、工作量巨大……但我们必须坚持!我们要相信政府一定会解决此事!”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1】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新闻在介绍“微博世界里的打拐”这件事时,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并不断突出时间,以此来体现“微博打拐”事件报道的快速、及时。
B. 于建嵘想把110出警的情况记录下来并将它发在微博上,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于建嵘的大无畏精神并对个别部门的不作为提出批判。
C. 韩红和濮存昕的加入,壮大了微博打拐的队伍,同时他们的名人效应也给民众以巨大的感召力,名人也以此提升了人气。
D. 微博打拐已经收到了阶段性的成果,全国破获拐卖妇女案件6574起,拐卖儿童案件4595起,打掉2757个犯罪团伙。
E. “微博世界里的打拐”事件得到广大网友的有力支持,说明广大百姓的社会责任感很强,这将有助于推动这个社会的文明进程。
【2】与传统打拐不同,“微博打拐”表现出哪些新的特点?根据文本内容概括。
【3】这则新闻报道后,有人认为在微博上传乞讨儿童照片,提前发布被拐儿童信息,容易为犯罪者转移受害人提供便利条件;有人认为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微博打拐能让一些家庭看到希望,也是一种良心,让人感到一丝欣慰。对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新闻内容谈谈你的见解。
7、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仙府石门突然打开,奇异景象尽收眼底。其中表现仙人们纷纷驾风而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以“______”一句描写脱离人世间的状态,以“______”一句写用不变的观点看待世界的结果。
(3)中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酒”在他们的作品中屡见不鲜,比如“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________,______。”
(2)《秋兴八首(其一)》中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由高到低写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从李白在《蜀道难》一诗的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长叹中,我们能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5)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中,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子把婚期延迟到秋天,是因为对方“________”。回顾婚姻生活,自评没有差错,可是对方“________”,行为没有准则,三心二意。
(2)屈原《离骚》中,诗人叹息流泪,是因为“________”,但虽然困难重重,只要是自己内心所追求的,诗人将“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的话语告诫我们,做人不能有丝的贪心,不能凯舰身外之物。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概括了人们交往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室中晤谈,倾诉衷肠;一种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西晋左思的“羲和假道于峻歧,阳乌回翼乎高标”,描写了蜀地的高山急流。
(3)《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运用虚实对比,突出了眼前扬州城的凄凉景象。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通过“______,______”这两句,用比兴、反衬的手法指出凡事有个度,任何事情都会有终了的时候,同时暗指丈夫性情变化无常,没有尽头。
(2)在我们课本节选的《离骚》中,屈原用众女喻指许多小人,他们因为嫉妒而诽谤屈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出曹操在攻破荆州后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英雄形象。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唱离歌”意谓魏万动身离京,“微霜”营造了离别时节深秋萧瑟的气氛。
B.颔联诗人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魏万作为游子在途中听到雁鸣和看到云山的感受。
C.颈联写树色把寒气催来,暗含岁月不待之意,与尾联的“岁月易蹉跎”相呼应。
D.本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表达友人离别之时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劳:功劳
B.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驽:愚劣,无能
C.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上
D.且相如素贱人 素:朴素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A.我见相如,必辱之
B.吾羞,不忍为之下
C.徒慕君之高义也
D.蔺相如固止之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4】下列对人物的分析,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廉颇炫耀自己的地位、战功,羞辱蔺相如,表现出他的居功自傲和等级观念。
B.蔺相如“称病”“避匿”,表现出他因曾是舍人而自卑,不敢面对廉颇的挑衅。
C.蔺相如对门客说的一番话表现出他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优秀品质。
D.廉颇“肉袒负荆”,登门谢罪,体现了他知错能改,以国事为重的可贵品质。
【5】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欲与廉颇争列。
(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14、请以“起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立文意,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