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
B.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
C. 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D. “修禊”是我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2、下列句子中都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修禊事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B.长乐王回深父 秦王还柱而走
C.令将军与臣有郤 蒲苇纫如丝
D.悟言一室之内 使药工以药淬之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包举宇内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③约从离衡
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⑤序八州而朝同列 ⑥吾师道也
⑦不耻相师 ⑧孔子师郯子
A.①/②⑥/③⑤/④/⑦⑧
B.①/②⑥/③⑤⑦/④⑧
C.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D.①②/③⑤⑦/④/⑥⑧
4、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理论崇拜在我们这里 ① 很强大。有时候,教学、学术研究, ② 从事实本身,从复杂材料入手来提出问题, ③ 引用某种权威理论作为大前提, ④搜索、列举几个事例加以论证。 ⑤ ,历史事实、情境失去了原来那种丰富性, ⑥对象本身的复杂性。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虽然 | 如果 | 就 | 并 | 因而 | 淡化 |
B | 依然 | 虽然 | 但是 | / | 因为 | 肢解 |
C | 或者 | 尽管 | 甚至 | 更要 | / | 和 |
D | 还是 | 不是 | 而是 | 然后 | 这样 | 遗漏 |
A. a
B. b
C. c
D.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发挥扶贫对象的主体作用,提高扶贫对象的发展能力,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
B.冬奥会之火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C.优秀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蕴。
D.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决然辞官,在老家柴桑过起了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实现了他多年以来的夙愿。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呯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刻画女人形象,多角度地运用了横向对比,写出人物的人格由自尊到顽劣,行为由知羞到寡廉耻,心理由希望到麻木,外貌由富态到干瘪,令人憎恨,也唤起同情。
B.对女人的性格扭曲的社会根源,作者的思想倾向是鲜明的,但未曾表明,只是在人物刻画和情节的发展中,让其自然流露出来。
C.作品的语言十分细腻、流畅,尤其是人物语言极富于个性化,三年后女人乞讨的几段话,尽管有点夸张,但活画出女人蜕变后的丑恶的灵魂。
D.作者对生活是忠实的,但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使现实中女人行乞的故事更加典型,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批判力量。
【2】小说突出描写了女人行乞时的四次“笑”,请认真阅读小说,简析每次“笑”所显示的内容。(每次限十字内)
【3】怎样理解小说标题“人,又少了一个”的深刻含义?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2)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
(3)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 (《荆轲刺秦王》)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临行前所唱的脍炙人口的歌词是:“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阐述了 孔子 “仁者爱人” 的思想,怎样才能达到“仁” 呢?孔子认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9、名句默写:
(1)《蜀道难》中含有“五丁开山”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宋代罗大经点评《登高》中有一联诗包含八层人生境遇的意味,这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描写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锦瑟》中借典故说明“物我混同”境界的诗句是:___________。
(5)《寡人之于国也》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导致惨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6)《劝学》中阐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0、名篇名句默写。
(1)韩愈在文章结尾说自己作《师说》以赠李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词善用典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刘裕、刘义隆父子的北伐功过入词,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以小名称其父;“___________________”以年号称其子。
(3)“猿”是中国古典诗文中的常见意象,诗人有时借“猿”表现清冷的环境特点,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有时也借“猿”营造孤寂愁苦的氛围,如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和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远乎?”(《论语》)
(2)《记念刘和珍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沉默的“预言”。
(3)《春望》一诗中表达在战乱年代,远征之人对家乡的音信及其珍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运用议论、对比手法写诗人对初春的赞美和喜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蒹葭》中常被我们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 “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潆”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C. 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 尾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E. 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
【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3、(一)、文言文阅读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①。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②。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③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④。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
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释】 ①钜鹿城,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④枝梧,抵抗。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胜则兵罢 罢,通“疲”
B. 故不如先斗秦、赵 斗,使……相斗
C. 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 身,亲自
D. 楚王阴令羽诛之 阴,阴沉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
A. “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 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C. 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不体恤士卒,却去钻营私利,“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D. 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候的军队,最后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的臣服。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2)、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的黑土地上,首先钻出地面的一抹新绿,最易吸引人的眼球;待到百草丛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晚春或盛夏,最先报春的那一抹绿,已然汇入绿色的海洋湮没无闻了。如果它想再被看见,除非开出与众不同的鲜艳花朵,或者干脆枯萎变黄。总之,它要增加“识别度”——或者卓然不群,或者另类怪异。当然,它也可以选择不被看见,只是做好自己、哪怕没有“存在感”。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需不需要有“识别度”?要不要有“存在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