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诗句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断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
C.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的行为前后不一致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D.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越过那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前来问候。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新式标点符号指的是,萌芽于清末,诞生于"五四",______到现在的标点符号系统。
(2)就在两千年前,他还到四川雅砻碧江谷地______,一天内攀登500米高的山岭,又降到1000米深的峡谷。
(3)他们请一些有经验的儿科大夫担任"电话医生",就有关儿童保健方面的问题______咨询,解答家长们提出的问题。
A. 延续考察进行 B. 沿用考察提供 C. 沿用考查提供 D. 延续考查进行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金就砺则利 砺:砂砾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句末语气词
C.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
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是:判断动词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B. 余嘉其能行古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作《师说》以贻之
5、下面句子中,语言不得体的一句是( )
A. 昨日家母不慎摔倒,蒙您及时送往医院,感激不尽。明日晚,我将前往致谢。
B. 听说您对玫瑰栽培很在行,我们想去参观就教,不知可否。
C. 总务处对学校卫生工作提出了十条改进意见,并责成校卫生室研究落实。
D. 你们请我介绍经验,非常感谢你们的好意,我一定按时前往,不吝赐教。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消失的犬声
刘忠深
时间追溯到1969年夏天。
一天午后,慵懒的阳光罩着绿色的田野,我和母亲刚刚吃罢干粮,继续挖野菜、割猪草。突然,一声从未听到过沉闷的声音传来,寻声抬头一看,母亲前面十来步远的地方一条金毛灿灿的恶狗正呲牙咧嘴,一副随时扑杀的架式,恶狠狠地盯着母亲。我一跃而起,想奔过去护着母亲。
“不要动!”
“是狼!”
我跃起的动作瞬间凝固,头发也觉得似钢针般立起来,感到自然界的一切都立刻冰封不动了。
家乡地处丘陵山区,半耕半牧,人烟稀少,有狼出没也是极为正常的。从我记事起,这里远近村落经常出现野狼咬死牲畜的事,甚至听说还有咬死小孩的。因此,狼在我的心中一直是凶残和恐怖的代名词。
“宝儿别怕!有娘呢!”
母亲示意我往后退,而她则象一道无可逾越的屏障横在狼和我之间。看到母亲如此决然的镇静,我的心里踏实了很多。野狼仍然没有丝毫要离开的意思。我环顾四周,惊喜地发现背后几百米处的山坡上,十几个人正在锄地,原来是我们第三生产小队的乡亲们。我急切地向他们招手求救,他们好象发现了这里的异常情况,也明了我们的危险处境,不知为什么,依然木木地伫在那里,无动于衷。
“宝儿,不要让乡亲们为难了……没用的……”
为难?听到母亲如此说,我的心头一阵悲凉,间或是一丝丝的哀怨,一种比野狼更可怕的东西袭上心头,求救的手也慢慢放下来——回想起我们一家两年多孤独无助的生活处境我似乎明白了……
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村的第一届大队党支部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第二年,父亲就被造反派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给打倒了,成为革命的对象——抄家、贴大字报,开批斗会,就连亲戚也渐渐远离了我们。自然,现在母亲作为一个“当权派”的老婆,我作为一个“走资派”的小崽子,有哪个社员还敢给予同情和帮助呢?这可是严重的“立场”问题啊!我近乎绝望地转过身,开始慢慢向母亲靠过去,我不能弃母而逃,就象母亲不能弃我而去一样。
野狼还是迟迟不愿离开。我和母亲并排在一起,与狼形成对峙的局面。
突然,一阵低沉的狗叫声飘来,随之一道黄色身影闪电般地腾空而起,迅捷冲向野狼。我的眼前一亮,几乎和母亲同时惊喜地喊到:“来喜!”
来喜是我家养的一条大黄狗。它以凛然的气势向野狼压过去,四蹄腾起的尘雾也随之席卷而去。我第一次看到来喜如此凶悍,雄浑的叫声充满威慑,象一位无畏的斗士冲向目标。野狼没有料到来喜的攻击会如此迅猛突然,本能地转身欲逃,来喜顺势一口咬住狼的屁股,它们嘶咬在一起。从未杀过生的来喜哪是野狼的对手,无论力气、凶狠程度,还是狩猎能力,它都处于劣势。不到几个回合,野狼反咬住来喜的脖子,使它彻底失去反抗能力。
我和母亲不顾一切挥舞着菜铲向狼追去,这时,附近锄地的也竟然有一些老人挥着大锄围了过来,野狼见此情景,丢下来喜,一瘸一拐的逃跑了。
我发力奔向倒下的来喜,眼睁睁地看到它浑身抽搐,躺在一滩殷红的血泊里,一双眼睛无力地看着我,一行泪珠流出来,我大哭着用手捂住还在汩汩流血的伤口,鲜血又从我的指间流出来。母亲更是悲痛欲绝,抱着来喜哭着,喊着,抚摸着……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跃起的动作瞬间凝固”表明“我”以为是狗,得知是狼后,被吓得不敢动弹了。
B.“不要让乡亲们为难……”表明母亲对乡亲们明了我们处境危险却无动于衷的理解。
C.本文语段短小,甚至像“不要动!”“是狼!”还各列一段,目的是渲染紧张气氛。
D.本文与《小狗包弟》都写的是文革时的“狗”,都是以小见大,都表现对狗的愧疚。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插入写“父亲”那段的作用。
【3】请分析我向乡亲们求救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诗人登山临水,放眼远眺,连用两个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眼前景色。
(4)文天祥《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与舍生取义的生命观。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 ,以望复关。(《诗经•卫风•氓》)
(2)__ ,长余佩之陆离。(《离骚》)
(3)虽体解吾犹未变兮,__ 。(《离骚》)
(4)__,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
(5)月明星稀,__ 。(《短歌行》)
(6)__ ,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曾皙的询问中可以明确孔子对其他三位学生回答的评价,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孔子认为公西华可以大用。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吾与点也”的生活方式是在暮春时节穿着春季的衣服,“________ ,_______ ”然后唱着歌儿高高兴兴回家去。
11、默写
(1)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
(3)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夏虫也为我沉默。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
(7)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8)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饮酒》
(9)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
(10)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牧
益戅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
C.本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味无知。
D.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①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②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③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注: ①遗像:遗留下来的式样。②使酒:因酒使性。③怒马:鞭马奋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敬重、尊崇
B.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 ……的原因
C. 使从事于其间 使:让
D. 往往阳狂垢污 阳:同“佯”,假装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交代了传主方山子与常人迥异的生活道路。少时,仰慕一生侠气的侠士;壮年,折节读书,有志于世,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晚年,遁于光、黄之间。其中重点记叙了晚年的情况。
B. 第二段,得知作者被贬原因,作为故人的方山子竟然没有一点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表现得极为陌生,这既体现了方山子对友情的冷漠,也表现了方山子看透世道的超然。
C. 第三段,倒叙了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这么一位英才俊杰却遭到社会的遗弃,世道的黑暗可见一斑。
D. 最后一段,突出一支奇兵,写了光、黄间的奇异人士,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余味无穷。
【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晚乃遁于光、黄间。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⑵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4】作者邂逅方山子后“耸然异之”,说说方山子有哪些异人之处?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十五六岁的你,青春已经开始。在奋斗的青春岁月里,可能有些许遗憾,更多的应是骄傲自豪。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