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我们写作时却常常感到生活平平淡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究其原因,是缺乏对生活的敏感
②即使是那些著名作家,也不都一定有不同于常人的特殊生活
③没有什么东西可写。
④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敏感
⑤事实上,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差别
⑥只是他们的心灵比常人敏感,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东西
A.③①⑤②⑥④ B.①④⑤③②⑥ C.③①⑤④②⑥ D.①⑤②③⑥④
2、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②他对待别人总是虚与委蛇,谦虚谨慎,宽以待人;对待工作则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③过去十年,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举全市之力,凝万众之心,高瞻远瞩,吐哺握发,主动求变,基本摆脱了对资源的依赖,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的再生之路。
④记者今日在电影院提前观看了该片,虽然故事创意十足,但制作质量差强人意,山寨感太强,想要在三月激烈的电影市场中分一杯羹有些困难。
⑤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的优点,还要观过知仁。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一个人。
⑥随着《太阳的后裔》的热播,宋仲基不仅迅速成为韩国最炙手可热的男星,也成为中国众多女性观众心目中的“男神”。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以其无礼于晋
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 沛公居山东时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日本个别领导人只有改弦更张,修改目前奉行的错误的军国主义政策,才能使中日关系回到正常的国家关系轨道上来。
B. 法国大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接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描述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C. 古人之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D. 最近一段时间,在巴基斯坦发生的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再次给这个饱受动乱之苦的国家敲响了警钟。
5、对北京申办2022年世界冬奥会标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标志整体突出一个书法“冬”字,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B.标志中的“冬”字的上半部分变形为一个滑雪的人形,指出了冬奥会运动项目。
C.标志中的“冬”字的下半部分与后面的图形组成了“2022”,指出了冬奥会的举办时间。
D.标志中的五环凸显了冬奥会运动的主题,并且象征着我国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
6、①我们谈到诗歌艺术,谈到审美的“隔”与“不隔”,自然要想起著名诗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阐述的境界。他的“不隔”说,是对古人诗境的一种极高评价。“不隔”即清晰、鲜亮、逼真、生动,让读者有一种亲临实境之感,而非雾里看花,这里指描述的确切与鲜活,其情其境宛如眼前,“不隔”是诗人处心积虑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更多的却应该是诗人先天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实际上,审美力的缺失,很难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知识的累积所能弥补。审美力的缺失,或为一种无法言说的生命缺失,就像色盲之哀。所以我们常常把艺术创造这种心灵之业,看成一份神秘而孤独的事业,它的孤独性不仅表现在创造过程中的独立经营,还表现为经营成果在许多时候无法与更多的人沟通共享。因为心灵深处闪电般的倏然一亮,有时难以被他人捕捉。这需要一种相应的能力、相应的心灵,要能够彼此处于同一频率,能够共振。诗意的领悟是一个再次还原的过程,经营成果无论多么鲜活与“不隔”,都需要另一个心灵去感悟和接受,除此别无他途。
②王国维以其诗人的卓越才华和敏悟,指认了那些古代诗人的“隔”与“不隔”,尽管所言不多,却让我们能够清晰地领会其意旨,并深为赞同。
③从“隔”与“不隔”这个审美标准来看,我们可以说“诗三百”中的那些优秀诗篇,特别是《国风》和《小雅》中的绝大部分,完全配得上“不隔”的评价,这正是它们最了不起的方面。它们使用了极节俭的言辞,使用那个遥远时代所特有的、今天读来未免晦涩的语言,把一种情境、一些情绪、一个故事,表达得那样逼真和触目,就像亲眼看到一样切近和丰富。因为它是沿着听者(读者)所能想象和还原的那个方向,不停地投射和发散,最后让人准确地接收下来。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运用自己全部的吸纳力和想象力,获取并重新建构起歌咏者转述的那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面对的一切岂止是“不隔”,而且还会继续生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情境与蕴含,将在每个阅读者心中无尽地延伸下去。
④这种“不隔”当然事关作者与读者两个方面,要追究到人的先天能力。可总是言说先天等于什么也没说,因为它是一个含混而又确凿的界定:既真实存在,又无比朦胧。我们可否尝试着从另一个方向去研究这种能力,比如说将先天能力相似的现代人和古代人加以对比,在一个同等的基准上考察“隔”与“不隔”?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这个复杂的问题做较为清晰的探讨。
⑤有时候,最大的“隔”并非来自技术呈现的含混或浅近,即所谓的功力不逮,而往往是某种先天能力流失的结果。在生命诞生之初,人的这种能力是存在的,后天的经历却会毁掉其中的一部分。一个生命被投放到这个世界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如生存所需的某些知识,也会造成“隔”的作用。这里的“隔”,是指将一个人隔离于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命,如隔离于动植物和山川大地,被更长更久地投入一个人造的空间。比如今天,每天所见皆是数字演绎的影像,被人造物层层包围,人基本上要通过屏幕和印刷物汲取精神营养,获得各种见识。这种“隔”将是一种根本的区隔,它使我们在表述自然万物的时候,必须以第二手或更多手资料为据,而且还要从这个基础出发、以分隔我们的那道屏幕、那道文字的墙壁,作为认识和表达的依据。我们所描述的是被一再转手的“自然”和“大地”,甚至是被转手的人际关系、情感关系。我们所发生联系的人与人之间,许多时候是被物质化和区隔化的,更是虚拟化的,总之是一种不再真实和自然的关系。
⑥人类的情感关系、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从此不再构筑在真实的大地生命之上,而是建立在畸形和扭曲的虚拟图像之中。可见,我们今天的艺术表述,大致就在这种“隔”中形成和发展,此种情形已经与之前讨论的先天能力没有多少关系了。长此以往,我们还要进一步改变先天的能力,让其加快流失。这就让我们面临双重的困境,再要“不隔”,真是难上加难了。
⑦如果说“不隔”是《诗经》最主要的特征,那么我们今天离那种真挚绝美的表述实在是太过遥远了。我们的阅读,常常是以“隔”对“不隔”,这怎么会引起深深的审美愉悦、获得强烈的共鸣?
(节选自张炜《读<诗经>》,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隔”指的是描述的确切与鲜活,诗歌的情境如在眼前。它是诗人处心积虑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也是每个诗人先天所具有的一种能力。
B.艺术创造是一份神秘而孤独的事业,在创造过程中,艺术家独立经营,创造出成果以后,常常也无法与更多的人沟通共享。
C.作者认为,《诗经》中的许多作品,特别是《国风》和《小雅》中的作品,绝大部分具有“不隔”的特点。
D.“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古人诗境的一种评价,本文作者认为它事关作者与读者两个方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首“不隔”之作一定能使读者感悟和接受到创作者的心灵。
B.现代人和古代人先天能力相似,所以我们一样能够体会到古代诗歌的“不隔”。
C.一个人隔离于真实的世界,被长久地投入一个人造的空间,将会造成一种根本的区隔。
D.我们今天阅读古代诗歌时面临的双重困境是:先天的能力加快流失,后天的发展缺少动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不隔”是《诗经》最主要特征的一项是( )
A.《静女》逼真生动地写出了一个男子对“静女”真实而甜蜜的爱。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使诗人当时所历情境宛在眼前。
C.《诗经》用了极节俭的言辞来表达情境、情绪和故事。
D.“诗三百”中的优秀诗篇,沿着听者(读者)所能想象和还原的方向投射和发散,最后让人接收下来。
【4】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5】为什么今天读者在阅读《诗经》时很难引起强烈共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三句,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酣歌的美丽动人景象。
(2)《齐桓晋文之事》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庖丁解牛》中,表现庖丁在最后一阶段解牛时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烛之武退秦师》中,点明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鸿门宴》中表明大丈夫应该不拘小节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动物的视角写了秋天勃勃生机。
(3)《荆轲刺秦王》描写荆轲回应高渐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再别康桥》时,徐志摩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他对过去生活的怀恋。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表现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邶风·静女》中塑造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其中有两处直接对其美貌进行了赞美,这两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2)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________”,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两个例子来说明“小年”之小,生命之短;与之相反,苏轼在《赤璧赋》中,则用“_________”一句,表达人生无穷的哲学思想。
(3)《荀子·劝学》中,作者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来证明用心转移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用相反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4)在《赤璧赋》中,作者苏轼与客泛舟游赤壁,在“举酒属客”后,大家一起“________,_________”,以此来表达内心的快乐。
(5)《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6)《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自问自答,抒发独自怀远的忧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________”;曹操当时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而你我只是“_________”。
(8)在《诗经 静女》中,有两句动作神态描写非常生动,表现出女孩的活泼淘气,男孩的耿直憨厚,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9)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和“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1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2)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4)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5)呦呦鹿鸣,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6)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7)______________,恍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韩愈在《师说》中直接阐明从师学习与年龄大小无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注释】及第后出关作。此诗是诗人进士及第后,一次出潼关路遇友人所作。当时作者已年近六十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用随风漂泊的水上浮萍,刻画了自己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直接抒发了与同病相怜的故人见面时的无限感慨。
B.颔联描写与友人挥泪叙旧的辛酸语。如今年华蹉跎,再赏玩不到花的美丽姿态了,唯余借酒消愁。细味诗意,字字酸楚。
C.诗人写乱离社会,字挟风霜,声震金石,体现了他对底层人民困顿生活的同情,表明自己及第后将为民请命的仕宦决心。
D.写作本诗时,诗人已经经历长时间战乱频仍、颠沛流离的生活,即使此时已经登第,禄食有望,遇到旧友,却仍旧忍不住涕泗滂沱。
【2】有评论家评价本诗结构“关锁严密”,“胸怀阔大”,请结合全诗,试从对比照应的角度加以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道南,字会甫,崇仁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中允。直讲东宫,太子偶旁瞩,道南即辍讲拱俟,太子为改容。历左谕德少詹事。擢礼部右侍郎,署部事。历城、高苑牛产犊,皆两首两鼻,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召还内臣,又因灾异言貂珰敛怨,乞下诏罪己,与天下更新。皆不报。寻请追谥建文朝忠臣。
道南遇事有操执,明达政体。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土鲁番贡玉,道南亦请勿纳。辽东议开科试士,道南以岩疆当重武,格不行。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与方从哲并命。三辞而不允,久之始入朝。故事,廷臣受官,先面谢乃莅任。帝不视朝久,皆先莅任。道南至,不获见,不敢入直。同官从哲为言,帝令先视事,道南疏谢。迨帝因“梃击”之变,召见群臣慈宁宫,道南始得面谢,自是不获再见。
织造中官刘成死,遣其党吕贵往护,贵嗾奸民留己督造。中旨许之,命草敕。道南偕从哲争,且询疏所从进,请永杜内降,弗听。鄱阳故无商税,中官为税使,置关湖口征课。道南极言傍湖舟无所泊,多覆没,请罢关勿征,亦不纳。
道南辅大政不为诡随,颇有时望。岁丙辰,偕礼部尚书刘楚先典会试。吴江举人沈同和者,副都御史季文子,目不知书,而贿礼部吏,与同里赵鸣阳联号舍。其首场七篇,自坊刻外,皆鸣阳笔也。榜发,同和与鸣阳皆中试,都下为之大哗。道南等亟检举,乃诏令复试。同和竟日构一文。下吏,戍烟瘴,鸣阳亦除名。
先是,汤宾尹科场事,实道南发之,其党侧目。御史李嵩、周师旦遂连章论道南,而给事中刘文炳攻尤力。道南不能堪,言:“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谩骂者。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帝雅重道南,谪文炳外任,夺嵩等俸。御史韩浚、朱堦救文炳,复诋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选自《明史•卷第二百一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B.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C.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D.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及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一甲叫进士及第。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专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
C.授、进、历、擢、署、拜在文中都是和官职有关的词语,其中进、擢指提升官职,署是代理官职。
D.礼部,中国古代官署,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道南在东宫给太子讲学时,太子有时不专心,他就设法让太子集中精神听讲。
B.吴道南趁着历城、高苑发生怪异的事情,建议召回宦官,并乞求皇帝降下罪己诏,和天下人一起除旧布新。
C.吴道南敢于直谏,但他在朝廷任职,却只被皇上召见一次,一生都没有得到重用。
D.吴道南因为揭发汤宾尹科场事,受到了御史李嵩、周师旦等人的攻击,但依旧得到皇帝的鼓励和挽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南遇事有操执,明达政体。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
(2)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谩骂者。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躺平”是网络热词,指一些青年朋友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和竞争压力时,纷纷放弃奋斗,以“躺平”的姿态躲避现实挑战。现实生活中虽然也有青年发出“有点茫然,很想躺平,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的疑问,但也有更多的青年坚定地发出 “哪有青春不奋斗,我的青春不躺平!” 的宣言。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每一个青年拒绝躺平,努力奋斗,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中国。
请结合材料,以“青春不躺平,奋斗正当时”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