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连衡:即“连横”,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称连衡,与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相对。连衡即采用离间之计,使六国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逐个击破的策略。后来也用连衡比喻结盟。
B.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C.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师说》“六艺经传”沿用古代的说法。
D. 古人称“天下”用“四海”“海内”“六合”“八荒”“宇内”,其中“六合”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同义。
2、暑假里,你到电影院里观看了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百合花》,被电影的主题感动,假如你想发一句诗到微信朋友圈来表达你的心情,你会选择下面的那一句诗?
A.无情有态缘何事,也倚新妆弄晚秋
B.晓镜为谁妆未办,沁痕犹有泪胭脂
C.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
D.今日花自好,兹人已远行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如果人家对我们是洞若观火,我们对人家一知半解或者一无所知,在学术竞争当中想超越人家是不可能的事儿。
B.公益广告作为一盏明灯,有短小精悍等特点,在讲好脱贫故事、展现扶贫成果、推动精准脱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C.消极的文学教育,坑害了本该正常发育的文学读者,他们那一点点有关文学的天资也在豆蔻年华就被生生割断。
D.执法者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事互相推诿;管理者们以各种借口独善其身,得过且过,要是这种现状持续下去,真为天鹅洲的江豚捏一把汗。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项王曰:“沛公安在?”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B. ①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D. ①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身为学子的我们,每逢教师节到来之际,都纷纷莅临学校拜访恩师。
B. 您是德高望重的泰斗,我要刻苦努力,如愿以偿成为您的得意门生。
C. 因不慎,在学校食堂丢失一把钥匙,如有拾到者,请迅速奉还本人。
D. 李教授客气地对他说:“您惠赠的大作我已收好,回去一定拜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以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交互网络正联结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平面纸质阅读到手机阅读、社交阅读等网络阅读,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应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加入学习任务群,使之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件的发现者、记录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并应用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阅读以不同媒介为载体的信息,首先应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而非目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整合丰富的语料,锻炼学生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从本质上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但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不是新闻传播学范畴的,而是语文学科范畴的“媒介素养”,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反思并适应媒介技术对母语习得的影响,在不断接触、分析、判断、评价的过程中实现媒介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聚焦时代发展的前沿,彰显语文学科的自我成长,意义重大,但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的开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如何抵御多元媒体对教学的干扰问题。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拓宽学生的阅读与交流空间,但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超文本,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追求声、光、电的交响,而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内容,则得不偿失。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目前虽然还面临很多挑战,但只要广大师生能积极面对时代发展给语文的“教”与“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拓宽跨媒介视野,创造性地开展“教”与“学”的实践,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编自任明满、郑国名、王彤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
材料二:
2018年的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VR诵经典”古诗词虚拟现实体验等数字阅读的多媒介互动展示,而引人入胜的沉浸式体验让读者了解了全新的阅读方式。像这样的“VR+书”的跨媒介阅读场景正逐渐泛在化,并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姿势”。
首先发生改变的是阅读习惯。读者开始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与阅读传统文字印刷的文本相比,阅读时读者眼球的转动速度是不一样的。另外,阅读形式也越来越协同化。所谓协同化,实质上就是个体阅读逐步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过去我们说阅读是很个体化的,一个人拿一本书,安安静静地在一个地方读。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在阅读之前,总会先上网翻看网友的评价。那么如果某一个平台不推送某本书的相关信息,你还会不会关注它?这是不是影响了你的阅读习惯?当阅读入口开始发生改变,只要你愿意开放自己的“书架”,别人就可以看到你对这本书的批注,同理,你也可以看到很多不同人的批注、圈阅,这会不会影响你的阅读认知呢?
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一个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植根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跨媒介阅读不能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形态改变。要想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阅读成为跨媒介阅读的首选。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阅读才是关键,要知道,语文课中基于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和一些地区开展的影视教育活动是截然不同的。
思维之美的另一种体现是要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的个人阅读知识体系。跨媒介里面有很多元素,戏剧有戏剧表现语言,绘画有绘画表现元素,数字艺术更是元素众多,这恰恰是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注意的。这种分拆和关联背后,实际上是分类思想,先分类再建立关联,然后重新将关联以后的知识结构化,形成一种思想,让阅读成为一个体系。跨媒介阅读不止于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维和思想,形成新的跨媒介阅读知识图谱。
(摘编自吴钟铭《跨媒介阅读改变了什么》)
材料三:
经典名著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应列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面对新媒介技术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以及我们被逐渐改变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想要继续发掘经典名著的多重教育价值,就应该借助互联网、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力量。
传统媒介下的经典名著通常以印刷文字为载体,印刷文字有一定优势,如阅读印刷文字能够赋予人们想象力,能够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但在自媒体和互联网信息时代,经典名著想要经久不衰就要不断寻求新的理解媒介。我们应该了解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介。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消亡,而是会将传统媒介纳入自己的内容体系。传统媒介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所以经典阅读在新时代下寻求新的理解媒介并不是要完全抛开传统媒介。
另一方面,要用跨媒介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经典名著因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被演绎成不同形式的作品,方便师生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到不同形式的经典名著。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将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跨媒介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发挥两者优势。
以《水浒传》为例,随着广播、影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兴起,《水浒传》打破了原有的传播范围,拓宽了受众范围,增添了经典名著的表现形式。借助无线广播,《水浒传》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传播达到鼎盛状态。随之而来的是影视媒介对《水浒传》的影响,自从电视普及后,电视剧就超越了无线广播对《水浒传》的影响,随着拍摄技术的提高和对《水浒传》的解读越来越深刻,199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自制剧《水浒传》,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观看《水浒传》电视剧的热潮。而在网络方面,有专以讨论《水浒传》及其相关作品为主要内容的贴吧,将解读的权力真正放到了大众手中。各类媒介对《水浒传》的解读与《水浒传》原著文本之间达到了“互文互读”,跨媒介阅读给经典名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张砚妮《经典名著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被联结起来,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
B.“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要注重“整合”,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生活的联系。
C.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多元媒介会对教学造成干扰,可见开展跨媒介阅读活动面临严峻挑战。
D.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就能实现读懂思维之美。
【2】根据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跨媒介阅读让阅读者身份多样化,人人都可能成为发现者、记录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
B.跨媒介阅读应培养学生辨别信息及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
C.在跨媒介阅读中文学阅读常与影视阅读结合,影视作品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D.“VR+书”的跨媒介阅读场景泛在化,将利于激活经典名著的生命力、挖掘其多重教育价值。
【3】下列做法中,不属于跨媒介学习的一项是( )
A.在观看话剧视频《雷雨》后,学生们分角色饰演课本剧情,体会课文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B.学习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后给屠呦呦写一段颁奖词。
C.在学习《鸿门宴》时观看电影《鸿门宴》片段,学生按事件发展顺序编写电影剧本的大纲。
D.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与妻书》作者林觉民烈士的事迹,并组织写诗祭奠活动。
【4】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目前,各学校正在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围绕这一经典名著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该如何进行?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提出你的建议。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静中有动、生机勃勃的场面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写诗人旧地重游,引起对往昔不平凡岁月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___”从声、色两个角度描写了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
8、补写出下面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琵琶行》中诗人利用周围人物和景物从侧面烘托琵琶女高超的技艺的两句是 , 。
②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有两句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 , 。
③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疑问的语气形容长桥似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设问和借景抒情手法,自现境况,表达了“迁谪意”。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劝学》中说资质、禀赋没有什么不同,借助外物(比如: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⑵《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实行“仁政”的措施中,表现林业方面的措施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沧海》中,曹操以“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描写海水的动态,显示出大海的辽阔与雄壮。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傍晚来临时山林中的美景,表现诗人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12、根据《沁园春·长沙》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对于作者介绍:
【2】上下阕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1)上片作者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景物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2)词人在下片塑造了革命青年怎样的形象?
【4】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请从主人公、心情、主题中一方面审美感知。(列出关键词语即可)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汝训,字古师。隆庆五年进士。除元城知县,累迁光禄少卿。吏科都给事中海宁陈与郊者,大学士王锡爵门生,又附申时行,恣甚。汝训抗疏数其罪,言:“与郊今日荐巡抚,明日荐监司。每疏一出,受贿狼籍。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徼。吏部尚书杨巍亦尝语侍郎赵焕,谓为小人。乞速罢谴,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天下惟公足以服人。今言者不论是非,被言者不论邪正,模棱两可,曲事调停,而曰务存大体。是惩议论之纷纭,而反致政体之决裂也。乞特敕吏部,自后迁转科道,毋恶异喜同,毋好谀丑正。”是时,巍以政府故,方厚与郊。闻汝训言引己且刺之,大恚,言:“臣未尝诋与郊。汝训以寺臣攻言路,正决裂政体之大者。”乃调汝训南京。未几,其子杀人论死,与郊悒悒卒。
汝训入为太常少卿。孟秋,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寻进太仆卿,调光禄。汝训先为少卿,寺中岁费二十万,至是滥增四万有奇。汝训据《会典》,请尽裁内府冗食,不许。
二十二年,改左佥都御史。汝训性清介,方严疾恶。巡按御史南昌彭应参亦雅以强直名,相与力锄豪右。乌程故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里居不法,汝训将绳之。适应参行部至,应期怨家千人遮道陈牒。应参持之急,檄乌程知县张应望按之。应期自缢死,其妻吴氏诣阙诉冤。帝命逮应参、应望诏狱,革汝训职。
汝训家居十五年,起南京刑部右侍郎。召改工部,署部事。初,矿税兴,以助大工为名。后悉输内帑,不以供营缮。而四方采木之需多至千万,费益不訾。汝训屡请发帑佐工,皆不报。在部岁余,力清夙弊。中官请乞,辄执奏不予,节冗费数万。卒,赠工部尚书,谥恭介。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
B. 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
C. 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
D. 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通常指晋升或调动;某些时候也指贬谪、放逐,如“迁客骚人”“迁谪”。
B. 孟秋,为农历七月,立秋、处暑二节气所在的时段;仲秋为农历八月,白露、秋分二节气所在的时段;季秋为农历九月,寒露、霜降二节气所在的时段。
C. 豪右,指豪门大族。中国古代,右表示尊贵,左表示贫贱,如“位在廉颇之右”表示蔺相如位列廉顿之上;“闾左”多指贫苦人居住的地方。
D. 谥,谥号,是人们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以及有功绩的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汝训正直果敢。他直言列举陈与郊的罪行,提出科道应当坚持,然而当权者是陈与郊好友的缘故,王汝训被调往南京。
B. 王汝训为公节俭。他做少卿时,请求朝廷将内府的冗食全部减去;在工部理事时,坚决不予宦官经费,从而节省费用数万。
C. 王汝训嫉恶如仇。董份、范应期行为不轨,王汝训准备将他们绳之以法;因操之过急,导致范应期自杀身亡,王汝训被革去职务。
D. 王汝训勇于担当。修建大殿需要很多经费,在工部为官的他多次请求发放钱财补助,并大力整治过去的陋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徼。
(2)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
(3)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侶鱼虾而友麋鹿。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典籍里的中国》是在《故事里的中国》基础上升级打造的又一档文化节目。它用追根溯源、旁征博引的方式纵横上下五千年,从文明的起源讲到现代的传承,目光之深邃,格局之远大,让人抚今追昔,胸怀天下。以《尚书》为代表的中华典籍,见证了民本思想的发端,构建了古老文明的体系;以《天工开物》为代表的科技典籍,记载了古代良工巧匠的奇思妙想,铭刻了先贤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这些瑰丽的文化密码,讲述着我们中国人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该去向何方。这些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展现着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中华美学讲求知、情、意、行相统一。无论从电视文艺、还是用电影艺术、戏剧艺术的视角来打量融合创新的《典籍里的中国》,它都彰显出1+1+1>3的复合魅力。古风习习的诗意舞台,汩汩流淌着光彩夺目的中华审美风范。
学校将举办以“文化经典·中国力量”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邀请你作为班级代表在会上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