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 而今安在哉
2、依次填如下列各括号处的词语,恰当而最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就在这一片绛红色中,归牧的马群在地平线上出现了。起先,那只是一条细细的黑线,在圆圆的红日里( )。这条黑线慢慢地变得粗大起来。不久,你的眼前就滚动起一片奔涌的彩潮。马群越来越近,绛红色的的草原上像( )起了一团狂风。你感到脚下的土地都被马蹄敲得颤动起来牧马人套杆上的绳圈在空中( )出一轮轮弧线。咸水湖上惊起了一片又一片的飞鸟。与此同时,军马场的马驹欢叫着( )出棚栏,去迎接它们的父母归来……
A. 蠕动 刮 抛 跑 B. 游动 卷 抛 冲
C. 蠕动 卷 划 冲 D. 游动 刮 划 跑
3、下列句子中加点“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若入前为寿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 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 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 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 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4、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烽火扬州路 路:道路
B.枉用相存 存:问候,探望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
D.早生华发 华:花白的
5、加点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使快弹数曲。一曲红绡不知数。
B. 自言本是京城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C. 轻拢慢捻抹复挑。商人重利轻别离。
D. 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对于他则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母亲的乳房不再是唯一的食物来源。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有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大多数八岁到十岁的儿童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但从爱的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还会持续许多年。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就不会再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摘选自《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和形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不能辨认物体,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B. 母亲就是婴儿的温暖、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的阶段,刚出生的婴儿就能识别母亲。
C. 母爱是祝福及和平,是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可以赢得的一种爱,因而母爱是无条件的,是空虚的。
D. 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仍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不会意识到他人的要求与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
【2】本文第二段阐述了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中的哪些能力发展?试加以概括。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两句,以静寂寥廓的环境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
②陶渊明《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自傲,与世不合的性格,它是诗人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③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慨叹人生苦短,如梦如隙,充满无奈、忧愁、怅惘;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亦有类似消极情绪的流露: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3)《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中常常听到的声音是:_________,_______ 。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蔑视权贵,也是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潦倒新停浊酒杯。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几位弟子们所言志向的态度是不同的,对子路的态度是“___________”,而对曾皙则是感叹着说“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密集的意象描绘登高的见闻,为抒发深沉丰富的情感做了充分的铺垫。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通过一个过渡句把全词连接起来,以“___________”对上片的景物描写进行概括,又以“ ____________”引出下文对周瑜的赞颂。
(4)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①______,②_______。”
(2)《登岳阳楼》中“③______,④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⑤_______,⑥______”两句,构图上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映成趣,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景展现眼前。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
(1)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观点相同,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2)《赤壁赋》中通过蛟龙闻之起舞、寡妇闻之泣泪来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历来为人称道,据说秦观有词句“飞红万点愁如海”就是化用该词中的以下两句“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不向权贵低头弯腰的傲骨,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5)姚鼐在《登泰山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太阳即将升起时天边色彩奇异,瞬间又缤纷变幻的场景。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紫阁山北村(节选)
白居易
晨游紫阁峰,幕宿山下村。
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
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口称采造家①,身属神策军②。
“主人慎勿语,中尉③正承恩!”
(注)①采造家: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派出的人员。采造,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②神策军:中唐时期皇帝的禁卫军之一。③中尉:神策军的最高长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点明宿紫阁山北村的缘由,三、四句写“村老”十分热情,“开一尊”招待客人。
B.暴卒突然闯入家门,看中了院子里的“奇树”,主人也就不再珍惜,并且还亲自拿斧头砍断树根。
C.“口称”两句,鲜明地表现了“暴卒”来头之大,也活画出他们一副傲慢无礼、盛气凌人的神态。
D.诗歌讲述了作者借宿山村的所见所闻,揭露了中唐时期神策军欺压百姓、为所欲为的丑恶行径。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安,荥阳人也。少孤贫困,为人将车之长安,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因占著名数。武功,扶风西界小邑也,谷口蜀栈道近山。安以为武功小邑,无豪,易高也,安留,代人为求盗、亭父。后为亭长。邑中人民俱出猎,任安常为人分麋鹿雉兔,部署老小当壮剧易处,众人皆喜,曰:“无伤也,任少卿分别平,有智略。”明日复合会,会者数百人。任少卿曰:“某子甲何为不来乎?”诸人皆怪其见之疾也。其后除为三老,举为亲民,出为三百石长,治民。坐上行出游共帐不办,斥免。
乃为卫将军舍人,于田仁会,俱为舍人,居门下,同心相爱。此二人家贫,无钱用以事将军家监,家监使养恶啮马。两人同床卧,仁窃言曰:“不知人哉家监也!”任安曰:“将军尚不知人,何乃家监也!”卫将军从此两人过平阳主,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此二子拔刀列断席别坐。主家皆怪而恶之,莫敢呵。
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将军呼所举舍人以示赵禹。赵禹以次问之,十余人无一人习事有智略者。赵禹曰:“吾闻之,将门之下必有将类。传曰:‘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子视其所友’。今有诏举将军舍人者,欲以观将军而能得贤者文武之士也。今徒取富人子上之,又无智略,如木偶人衣之绮绣耳,将奈之何?”于是赵禹悉召卫将军舍人百余人,以次问之,得田仁、任安,曰:“独此两人可耳,余无可用者。”卫将军见此两人贫,意不平。赵禹去,谓两人曰:“各自具鞍马新绛衣。”两人对曰:“家贫无用具也。”将军怒曰:“今两君家自为贫,何为出此言?鞅鞅如有移德于我者,何也?”将军不得已,上籍以闻。有诏召见卫将军舍人,此二人前见,诏问能略相推第也 。田仁对曰:“提桴鼓立军门,使士大夫乐死战斗,仁不及任安。 ”任安对曰:“夫决嫌疑,定是非,辩治官,使百姓无怨心,安不及仁也。”武帝大笑曰:“善。”使任安护北军,使田仁护边田谷于河上。此两人立名天下。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1】对文中划曲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
B. 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
C. 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
D. 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
【2】下列对文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钱用以事将军家监 事:侍奉
B. 于是赵禹悉召卫将军舍人百余人 悉:全部
C. 卫将军见此两人贫,意不平 意:意识
D. 使士大夫乐死战斗 乐:乐于,以……为乐
【3】下列对文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安在武功时,先代任求盗、亭父的差使,后任亭长、三老。接着又被举荐为亲民的官吏,还被提拔为俸禄300石小县的县令。
B. 任安对与骑奴同席而食,深以为耻;同时对公主家的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很想得开,表现得心平气和。
C. 田仁认为自己带兵打仗不及任安;任安认为自己评判是非、治理百姓不及田仁。
D. 虽然卫将军因任安、田仁两人穷困而歧视他们,但最后在赵禹的举荐下,还是不得不向皇上报告了任、田二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卫将军从此两人过平阳主,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
②今徒取富人子上之,又无智略,如木偶人衣之绮绣耳,将奈之何?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到《我和我的父辈》,“我和我的”系列电影已经创作出三部作品。电影备受赞誉的背后,反映了个体生命与国家、民族、时代的命运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
以上文字,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你的生活,写一篇说理的文章,表达个人的思考与领悟。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