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历史。
B.古代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南向为最尊,次为东向。鸿门宴中“范增南向坐”就是最尊位。
C.“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D.《阿房宫赋》中的“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是韵文和散文的结合体。
2、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大王来何操
C.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西晋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山水”诗风的开创者。
D.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六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华赞”诗词征集活动,将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主题征集原创性诗词。
B.酸奶比鲜奶更容易消化吸收,它特有的益生菌能够以足够数量直达肠道,并保持更持久的活性,有效改善食物的胃肠通过时间。
C.当前学术界有一种好虚荣的风气,浮躁的人很多,而甘愿认真踏实地搞研究的人不多了,王学远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D.西安地铁公司宣布,自3月13日起,地铁1号线中午平峰时段的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3分钟,晚高峰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2分05秒。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冯伯伯您惠赠给我的书籍内容翔实,观点新颖,我一定会好好惠存,细心研读。
B. 张雷把妻子创作的书画送给老领导并附信:“拙荆在美术学院工作,此为其涂鸦之作,敬请笑纳。”
C. 新来的邻居常邀朋友来家中聚会,每次他都会喊我一声:“来吧,欢迎叨扰。”
D. 两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我请教了多位高人,难以厘清,只好不耻下问,请您指点迷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木结构是一绝,珍贵异常。木结构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斗拱、空间和屋架。
东大殿用的是高等级的七铺作斗拱,为全球现存唐代木建筑中的孤例。所谓铺作,是指构件一层一层往上垒。最底下的一层叫栌斗;上面垒两层,叫杪,杪是树梢的意思;再上面两层叫下昂或者英昂,落英缤纷的“英”。然后耍头在第六层,衬方头在第七层。数铺作有个小窍门,最简单的办法是数突出的部分,出两个头是杪,再出两个尖是昂,这是四层,然后再加三,即隐藏的第一、六、七层,就是七铺作。
宋代《营造法式》记载,出挑的斗拱从四铺作起,最高到八铺作。而八铺作斗拱在现存外檐铺作里未见。东大殿的“姊妹殿”,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金堂建于8世纪,其斗拱是六铺作,缺少上面那一铺的下昂。
斗拱在古建筑中扮演重要角色,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之分,而柱头与补间铺作的搭配则颇具时代感。比如清代太和殿斗拱很小,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清代叫作平身科)差别很小,排列密集,好像京剧里的龙套;再比如北宋少林初祖庵,补间铺作开始发达起来,和柱头铺作一起发挥作用,又有所不同,像是京剧《将相和》,两个角儿对唱;而东大殿柱头铺作是《定军山》,一个斗拱“挑大梁”。
木结构的第二个关键词是空间。我们现在看到的东大殿大门,原来唐朝时不在此处,而是在内槽柱那儿。虽然梁先生当时对门的位置有怀疑,但是没有下定论。唐代进了门之后持灯、持香炉或持法器绕佛就可以算是拜佛,所以不需要跪拜空间,但是后世拜佛方式变为跪拜,需要更多空间,因此门后来就外移了。学者找到了三个证据,证明门曾经被移动过。第一,门外的柱础是完整的一圈,很漂亮,唐代匠人不会舍得用门槛把它压上,由此可证柱础建成时是完全暴露的,原来这个地方没有门,没有门槛。第二,殿内内槽的柱子上,跟阑额交接的交点之下都有曾经开出卯口,后来又用木头填充的痕迹。后来的学者,陈明达、柴泽俊等人都发现了这一点。但是真正通过科研来推测大门移动年代的,是我的师弟、更年轻的学者张荣,他们团队从卯口塞的木头里取了一点木材样本,做了碳14分析,发现这个木材大概是元代的,证明很大可能是元代移动了大门,成果发表在张荣的《佛光寺东大殿建置沿革研究》中,第三个明显的证据,大殿北侧一根乳栿底面有曾经砌过墙的痕迹,通过这个可以判断原来这里有墙,梁先生在文章《唐招提寺金堂与中国唐代的建筑》中对比了佛光寺东大殿和唐招提寺金堂,他说二者风格很像,不同之处在于“佛光寺正殿正面的墙壁门窗位置在前檐柱的一线上,前面没有廊;金堂的位置在前金柱的一线上,在前面留出一道通长的廊子,使它的正面的效果和佛光寺正殿有显著的不同”,但从后世学者的研究看,两个初建时都有廊子,因此二者是不折不扣的“姊妹殿”。
木结构第三个要点是屋架。东大殿的结构是立柱一层、铺作(斗拱)一层,加平闇(吊顶),平闇上面是草架(屋架)。
屋架的核心要点在于有一对斜叉手顶着脊椽。梁先生上去看到叉手以后非常惊喜,“如获至宝”。叉手在古文献里有记载,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有一句话是“芝栭櫕罗以戢孴,枝樘杈枒而斜据”,“枝樘杈枒”在《营造法式》明确记载:“枝樘,梁上交木也,杈枒,柱而斜据其间也。今俗谓之叉手”,就长成东大殿叉手这个样子。但是梁先生之前看过的古建筑,从辽代一直到明清,所有的叉手中间会加一个小柱子——蜀柱,梁、林突然看到一个没有蜀柱的结构,异常惊喜,一是作为年代的佐证,二是感觉佛光寺东大殿特别符合“结构理性”的要求。
梁思成、林徽因历来提倡“结构理性主义”,林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说:“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这句话基本可以用来概括结构理性主义的精神。和结构理性主义相对的,是手法主义,用手法实现视觉的效果。正是基于对结构理性的极致要求,梁先生用“虚伪”二字点评东大殿的两个构件,就是内槽柱上阑额上补间的位置出了两跳华拱,没有实际的结构作用,看头一跳的根部可以看出来,是挂在上面的,没有完整地穿过泥道,里面内槽部分就没了,梁先生说它“在结构上实为不可恕之虚伪部分”。不过梁先生在测绘图里也标注了它是“全殿唯一虚伪结构”,可见东大殿的结构理性还是深得梁先生赞赏的。其实它出现在这里是为了跟对面有实际作用的华拱对称,从装饰上看也有一定的必要性。
(摘编自刘畅《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姊妹殿”是指东大殿与日本唐招提寺金堂,它们建造的年代和风格相近。
B.“挑大梁”在文中是指东大殿的斗拱形式只有柱头铺作,而没有补间铺作。
C.“如获至宝”强调了梁先生看到东大殿屋架叉手没有蜀柱结构的兴奋之情。
D.“虚伪”是梁先生对东大殿两个构件的评价,但其有装饰必要,实不虚伪。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铺作斗拱七层从下到上依次为:栌斗、两层杪、两层昂、耍头和衬方头。其中栌斗、耍头和衬方头是隐藏的。
B.东大殿的门大概在元代向外移动过,是因为元代的拜佛方式由以前的绕拜变成了跪拜,需要更大的空间。
C.东大殿大门移动证据有三:门外柱础完整漂亮,阑额交点下有被填充过的卯口,内槽柱子等处有砌墙的痕迹。
D.东大殿由自下而上的立柱、斗拱、吊顶、屋架四层构成,作者重点介绍了斗拱和屋架,表明它们的重要价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七铺作斗拱、初建时有廊、屋架叉手没有蜀柱等都是现存建筑中独有的,因此佛光寺东大殿的木结构异常珍贵。
B.作者解释“杪”的含义,解说“英”组词,有利于非专业的读者对七铺作斗拱各层的形象和作用的整体理解。
C.用“龙套”“将相和”“定军山”等京剧术语来说明斗拱,展示了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互通性,也更为生动。
D.文中列举并引用多部论著,表现出科普文科学严谨的特点,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表现出科普文的文学性。
【4】什么是“结构理性主义”?为什么说东大殿特别符合“结构理性”的要求?
【5】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梁思成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称为“文法”,将构件和因素称为“词汇”,请举例分析东大殿的“文法”和“词汇”。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在《虞美人》中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物是人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侧面烘托了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自己治国能力的不足,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其谦逊的态度。
8、(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这一场景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并表现荆轲愿为国捐躯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鸿门宴》中,樊哙对刘邦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之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
(3)《纪念刘和珍君》中对“真的猛士”的评论: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自己登临北固亭,慨叹英雄光辉功业的遗物杳无踪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我们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喟。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了《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表明他对贤才的渴慕,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达了作者身在官场却心系田园的心情。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融情于景,不仅描写了壮阔、萧索的秋景,而且也传达出诗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5)《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运用环境描写从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让人回味无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1、在空格处填入适当的内容。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曹刿论战》中能够体现“取信于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江春行》一诗中,描写早春莺燕景象给人们带来勃勃感觉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范仲淹几经沉浮,数遭贬谪,但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为民请命,实践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伟大抱负。(《岳阳楼记》)
⑦杨修、香菱、吴用这三个人物分别出自元末明初小说家_____________的《三国演义》、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____________________》、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的《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各题。
天农寺同景玉桐君①
施润章
远山齐木杪②,一带晚烟横。
月照竹林早,露从衣袂生。
云中孤塔隐,峰顶怪禽鸣。
偶借支公榻③,萧然梦亦清。
[注]①这首诗写于康熙七年(1668年)夏末秋初,诗人由家乡赴浙江杭州、绍兴一带游览之时。景玉桐是诗人的朋友。②木杪(miǎo):树梢。③支公榻:指代天衣寺的床榻。“支公”指东晋佛学家支遁,好谈玄理,曾与定居在会稽的书法家王羲之交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天衣寺远处的山影与树梢相齐,后句写远山前漂浮着玉带似的雾霭。
B.“露从衣袂生”,“生”字用得很形象,滴滴夜露打湿衣袖显示出初秋之夜的清冷。
C.“峰顶怪禽鸣”写怪禽的鸣叫,一个“怪”字,表现了诗人的厌烦之情。
D.诗歌虚实结合,前三联实写所见之景,后一联想象梦中,感触,虚实相生,突出了环境的清幽。
【2】请结合诗句赏析这首诗的写景技巧(艺术)。
13、古文阅读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指对对方的敬称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焉用亡郑以陪邻 敢以烦执事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战国策》的作者已不可考,经西汉刘向整理,内容多为战国时期策士的活动和言论。
C.司马迁所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D.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5】翻译下列句子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航天员大队中,邓清明曾是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不管主份备份,都是本分。”他总是主动给自己加码,提高训练强度和难度,始终按照“主份”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心怀飞天梦想,坚守初心本分。邓清明说:“在载人航天这样一个备受关注的伟业中,最重要的是任务成不成,而不是谁上没上,个人的荣辱得失实在是微不足道,大家我力同心,共同圆满完成任务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光荣的。”2022年11月29日,他作为乘组的一员,搭乘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出征,开启为期半年的太空“出差”,56岁的他为这支光荣的队伍再次奏响了航天报国的时代强音!
习近平主席于2023年新年贺词中对当代青年寄予厚望:“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作为新时代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以“修德立身”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