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合肥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抱残守缺,在创作上不能积极创新,那么终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将把童话弃如敝屣。

    B.法国大昆虫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C.广大新闻工作者常年坚守岗位,夙兴夜寐,坚持用妙笔和镜头记录祖国发展的成就,讴歌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

    D.美国政府在此次疫情事件上的危言危行,非但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徐悲鸿和吴冠中两人不仅在艺术观念上南辕北辙,而且在生活中视对方为异己,这其中涉及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江湖”恩怨。

    ②博物馆里陈列着大量艺术价值很高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望洋兴叹

    ③时间真如白驹过隙,当初迈进高中大门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高一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新的学习生活即将开始。

    ④看到庭院中那株妻子亲手种植的枇杷树,现在已经亭亭如盖,归有光心头油然而生黍离之悲

    央行以专栏的形式,详细分析了去年11月降息以来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变化情况后称,降息执行时间尚短,政策执行效果仍需作壁上观

    ⑥她的声音条件本来就好,再加上得到名师指点,演唱水平日益提高,其歌声恰如黄莺出谷, 珠圆玉润,令人陶醉不已。

    ⑦世界杯走过80多年历程,欧洲球队和南美球队的对抗,一直是贯穿其中的主旋律。在前18届世界杯中,来自欧洲和南美的球队刚好各夺得9次冠军,平分秋色

    A. ①④⑥   B. ②③⑦   C. ①⑤⑦   D. ③⑥⑦

     

  • 3、从句式特点看,下列句子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 B具告以事

    C.金千斤,邑万家 D竖子不足与谋

     

  •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B. 古之学者必有师(韩愈《师说》)

    C. 余嘉其能行古道(韩愈《师说》)

    D. 居是州,恒惴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 5、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A.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   B. 燕小弱,数困于兵。

    C.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D.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政治阉割了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所谓回归文学本体,就是说,文学从政治理性的漩涡中、从僵硬的政治化、概念化的躯壳中挣脱出来,坚守它的审美特性,表现出作家的富有个性特征的真性情和心灵体验。在今天,则意味着摆脱商业时代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对人性的扭曲,保持作家内在的文化与理性的支撑,固守自身的精神追求。

    在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中,在那些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深层,总是蕴含着某种深刻的东西,凝聚着作家的哲学思考,体现着他们对人类、对世界的终极关切。当屈原在《远游》中长叹:“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时,当陈子昂登幽州台感慨悲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我们都会从这些人生的悲凉叩问中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深刻的超越性。这就是艺术的形而上学。可以说,伟大的作家与平庸的写手的根本分野,就在于是否具备洞察力、穿透力和足够深刻的悟性。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除了艺术感觉和生命体验以外,我觉得,再没有比拥有一副超拔而自在的心态更重要的了。这是回归文学本体,抵达人性深处的一个前提条件。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心态的自由、自在、自如、自然,需要具备审美的独立意识,在随机的发挥中有意无意地超越世俗的固定眼光,进入艺术创造的境界。可是,现代许多人终日处于困惑、焦虑、惊惧之中,与物打交道时产生烦心,而与人周旋又心生麻烦;还有一些人处于匆忙状态、浮躁之中,总是行色匆匆地穿过闹市,手里拿着表,边走边思考,吃饭时眼睛盯着商业新闻,不复有悠闲的沉思,愈来愈没有真正的内心生活。而古代的庄子,把追求内心自由看得高于一切。这种超越现实,而求得精神世界的自由,带有明显的心理体验的特征。因为个体生命一旦摆脱外物的桎梏,确立了审美心境,就能在精神世界中相对地体悟到自由的人的生命存在,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心理体验。

    另外,对于已经有了一定影响的作家来说,我觉得他写多写少并不十分重要,关键在于如何突破自我,实现新的超越。甚至有的大家,由于未能做到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结果只好一再地重复自己,实际上是每况愈下。我觉得成功的作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举成名,后来便一成不变,是静态发展的;还有一种是螺旋式攀升,生生不息,始终处于动态之中,有一种流动之感,飞扬之势。比较起来,我更喜欢后一种作家和作品,因为他们总是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总是呈现新的面貌。

    (选自《王充闾:文学创作与生命体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政治阉割了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所以回归文学本体,文学要与政治完全割裂。

    B.伟大的文学作品必然蕴含着某种深刻的东西,体现着作家对人类、对世界的终极关切。

    C.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没有比拥有一副超拔而自在的心态更重要的了,这是回归文学本体的一个前提条件。

    D.有了一定影响的作家,不一定要写很多作品,关键在于如何突破自我,实现新的超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介绍了“回归文学本体”这个概念的含义及现实意义。

    B.将伟大的作家与平庸的写手作对比,是为了论证好的文学创作需要有超越性的感觉与体验。

    C.庄子认为个体生命一旦摆脱外物的桎梏,确立了审美心境,就能获得生命的自由。

    D.文章从超越性生命体验、自在的心态、不懈创新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学创作与生命体验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今天,摆脱商业时代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对人性的扭曲,作家就能表现出富有个性特征的真性情和心灵体验,写出好作品。

    B.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助主人公之口发问:“生存还是毁灭”时,我们能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深刻的超越性。

    C.现代有些人总是行色匆匆地穿过闹市,手里拿着表,边走边思考,吃饭时眼睛盯着商业新闻,是没有超拔自在的心态的表现。

    D.有的作家一举成名后,一再地重复自己,实际上写作情况是每况愈下的,是静态发展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4)《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无限哀怨。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苟子《劝学》中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形象的比喻作论证,进而推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参省才能达到“______________”的境界 .

    (2)《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蜀道难》中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高》中表现潦倒困苦借酒消愁,深刻表达因国难家愁而悲愤的句子是“ 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2)韩愈在《师说》中,以“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以“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童子之师的教学内容和作用。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线贯穿全诗始终,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

    (2)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反映了自己生活的窘迫和仕途的坎坷。

    (3)酒往往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好媒介,比如,白居易在《配琶行》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非常恰当地表现出自己遭贬又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 11、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指点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

    (3)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__________________。(戴望舒《雨巷》)

    (4)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曰:‘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至端州驿,见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王无竞

    题壁,慨然成咏

    宋之间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注】①公元705年,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王无竞都是与宋之问同时在朝的诗人。他们都因获罪被贬往岭南各地。宋之问因病晚行,当途经端州驿时见他们在墙壁上的题诗,便感慨地写下这首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用“逐臣”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用“承”字表明了敢于担当的勇气。

    B. “谓到南中每相见”与颔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现实与愿望的反差。

    C. “分乡县”“音信稀”和“每相见”遥相照应,抒发了诗人内心悲凉的情感。

    D. “自怜能得几人归?”用设问的方式,以深沉的长叹收结全篇,极富表现力。

    E. 这首诗平易晓畅、明白如话,遣词造句十分贴切自然,读起来音韵和谐。

    2有人说,本诗所写情感波澜起伏,跌宕生姿。请结合全诗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能若是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烦执事   敢:自言冒昧的谦辞

    B.夫晋,何之有       厌:讨厌、厌恶

    C.能若是乎   讵:怎么

    D.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翻然:迅速转变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夜缒  臣与将军戮力攻秦

    B.天下之事利而合者   神遇而不以目视

    C.行李往来   鸡、豚、狗、彘

    D.讵能若是         三子者之撰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4】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级别最大。从而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D.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用于古代诸侯或帝王的谦称,他们有时也自称“孤”,谓自己不能得众;称“不毂”,即不善。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C.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7】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按要求写作文

    生活中,感动无处不在,一茎幽草,一杆修竹,一抹阳光……或者父亲的一句话语、母亲的一次爱抚、老师的一个眼神、朋友的一个微笑……这一切都有可能让你回味一生,用心体味你生命里的“感动”吧。

      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除诗歌外)自选,题目自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