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池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回到70多年前,李嘉诚还是不名一文的穷小子,少年丧父,不得不早早出来闯荡打拼生活,像一般穷孩子一样尝尽了生活的艰辛。

    B.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待人温和亲切,加之他身材挺拔,容貌英俊,风度翩翩,如同司马青衫,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

    C.如果珍惜生命,就不必因为小的苦恼而厌倦生活。因为鱼龙混杂并不完美的生活,正是组成宝贵生命的原材料。

    D.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情依然历历在目

  •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海客谈瀛洲”中的“瀛洲”是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是蓬莱和方丈。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

    C.“初为《霓裳》后《六幺》”中的《霓裳》和《六幺》均为唐代的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D.“予出官二年”中的“出官”是指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进程中,中国将同哈萨克斯坦一道圆梦、筑梦、追梦。

    B.央视的《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C.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顺利开幕,会上共有国内外400余家企业参展。

    D.随着我市水质量的明显改善,让全市上下居民治水的信心更加提升了。

  • 4、下面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无礼于晋 慨当

    B.亡郑而有益于君 君既见录

    C.且君尝晋军赐矣 吾属今之虏矣

    D.今行无信 今人有大功击之

  • 5、下列各项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心自用到谦卑为怀,也许是每一个完美生命必经的历程,青年学生尤其需要这种蜕变。

    B. 徐峥的宵衣旰食终于为他赢得了《泰囧》《港囧》的高票房,但是影片低劣的艺术决定了他的作品不过是商业投机的典范。

    C. 国家应该出台人才优待政策,防止高端科学家明珠暗投,流失到西方发达国家。

    D. 学不好基础知识,势必造成八面受敌的困境,最终卡在提升的瓶颈,成绩上不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①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②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③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④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 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⑤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⑥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到哪里去?”“到南京去。”“去做什么?”“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师母呢?”“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⑦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三天后,抵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淼,岳阳楼巍然高耸。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飘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

    ⑧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⑨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⑩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飘泊感和忧患感。

    1作者说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下列不属于其“中国性”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

    A. 梁实秋与鲁迅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B. 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投效政府。

    C. 为国做事,“私心窃慰”,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教科书编委会薪俸。

    D. 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也要葬于高地,遥望祖国。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 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他们对梁实秋颇有成见。

    B. 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风貌。

    C. 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事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

    D. 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

    3简析第二段中引用传主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沁园春·长沙》表现青年学子撰写文章评论国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

    (2)《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故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过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对比,从其亲身体验中揭示出“空想不如学习”的道理。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描摹出曹操当年创作《短歌行》时的情景。

    (3)陶渊明在 《归园田居 (其一) 》以物喻人、 表达对家园故土留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五六个成人,六七个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唱着歌回去。

    (2)中国古诗重视“兴发感动”,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以叶落纷纷生发悲秋之意,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则由菊花零落之景触发自伤之情。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江水奔涌而来、浪花四溅如雪的壮观景象。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漂荡在浩渺的江面上。

    (2)荀子《劝学》中,作者通过分析“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周瑜的赫赫战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西溪无相院

    宋•张先

    积水涵虚①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①涵虚:水天一色,流水澄清的样子。

    1首联和颔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色?

    2张先文笔工巧,长于写“影”,被称为“张三影”。本诗写了三处“影”,请找出来并简要说明。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十八第进士,中博学宏辞。调郑尉,罢归。以书判拔萃补渭南尉。帝在东宫,已闻其名矣,召为翰林学士。

    泾师急变帝播迁府藏委弃卫兵无褚衣天下贡奉稍至乃于行在夹庑署琼林大盈二库别藏贡物贽谏,以为:今师旅方殷,疮痛吨吟之声未息,遽以珍贡私别库,恐群下有所觖塑,请悉出以赐有功。帝悟,即撤其署。帝欲以内外从官普号定难元从功臣。贽曰:宫官具察,格居奔走,劳则有之,何功之云?难则尝之,何定之云?今与奋命者齿,恐沮战士之心,结勋臣之愤。帝乃止。

    李怀光有异志,欲怒其军使叛。李晟密言其变,因请移屯。不阅旬,怀光果夺两节度兵。行在震惊,遂徙幸梁。俄以劳迁谏议大夫,仍为学士。

    京师已平,帝欲召浑城访奔亡内人,给装使赴行在。贽谏日:大难始平,而百役玻擦之民、重伤残废之卒,皆忍死扶疾,想闻德音。盖事有先后,义有轻重,重者宜先,轻者宜后。茸宫室,治服玩,耳目之娱,巾栉之侍,是皆宜后不可先也。且内人当离溃之后,或为将士所私。天下固多亵人(1),何必独此?帝不复下诏,犹遣使谕瑊资遣。

    俄以丧解官,客东都。服除,以权知兵部侍郎,复召为学士。贞元七年,罢学士,以兵部待郎知贡举。明年,以中书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班宏度支,卒官,资荐李巽,帝漫许之,而自用裴延龄。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顺宗立,召还。诏未至,卒,年五十二。兵部尚书,谥曰宣。

    (选自欧阳修、宋祁等编《新唐书》)

    【注】(1)亵人,受宠幸的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泾师急变/帝播迁/府藏委弃/卫兵无褚衣天下贡奉稍至/乃于行在夹庑署/琼林大盈二库别藏贡物/

    B.泾师急变/帝播迁府藏/委弃卫兵/无褚衣/天下贡奉稍至/乃于行在夹庑署琼林大盈二库别藏贡物/

    C.泾师急变/帝播迁/府藏委弃/卫兵无褚衣/天下贡奉稍至/乃于行在夹庑署琼林大盈二库别藏贡物/

    D.泾师急变/帝播迁府藏/委弃卫兵/无褚衣/天下贡奉稍至/乃于行在夹庑署/琼林大盈二库别藏贡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天子巡行所到之处,本文唐德宗流亡所居之处也称行在是避讳的说法。

    B.东都,京师以东的都城,历代地点不一,其中唐代京都在长安,东都在洛阳。

    C.判,古代官员以较高官职兼任较低官职,或者在中央任职的官员兼任地方官。

    D.赠,古代官员死后朝廷将官爵或荣誉赐予死者的家人,是对功臣的奖励方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贽十八岁考中进士,又在吏部考中博学宏辞科,调任郑县尉。早在德宗皇帝还在当太子时,就已经听闻陆贽的名声,任命他为翰林学士。

    B.德宗皇帝流亡梁州,想把随他一起逃难的官员加上“定难元从功臣”的封号。陆贽认为这些官员吃了一些苦,但并没有功劳,也没有平定祸难。

    C.京城收复后,德宗皇帝派浑碱查访逃散的宫人,供给盘缠让这些人回到宫中。经过陆贽进谏,德宗皇帝表面收回成命,但还是派人把宫人送到行宫。

    D.陆贽推荐李巽担任度支,皇帝先是很认同,后又改用裴延龄。裴延龄依靠花言巧语献媚钻营,得到皇帝宠信,引起了天下人的憎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与奋命者齿,恐沮战士之心,结勋臣之愤。

    (2)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

    【5】陆贽劝谏皇帝不要查访在战争中逃散的宫人,请简要概括他的理由。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炎黄青年报》公布了近年中国流行语,包括“工匠精神”、“互联网+”、“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网红”、“断舍离”、“中国梦”、“点赞”、“吃瓜群众”、“正能量”、“中国式”、“最美”、“山寨”等。

    请你以“从流行语看中国”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择其中两三个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