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昆玉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早在明朝嘉靖年间,钓鱼岛和黄尾屿就被确认不属于琉球,清初我国地图就已刊载钓鱼诸岛。这里是我国东海靖鱼 场。                                                                  。在这个海峡港湾中,还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区生存。

    ①带来了大批鱼群

    ②所以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

    ③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

    ④风平浪静,成为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

    ⑤太平洋黑潮流经这里

    ⑥有一条宽达l000多米的“蛇岛海峡”

    A. ②③⑥①⑤④   B. ⑤④②③⑥①

    C. ④②③⑤①⑥   D. ⑤①②③⑥④

     

  • 2、下列选项中,对课内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简直怒不可遏。但是第二天见到刘邦来谢罪,却洋洋自得,还将曹无伤告密之事和盘托出。这充分体现了项羽恃勇骄横、胸无城府、拙于应变的性格。

    B.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实则深入虎穴,刘邦做到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回到军中立诛曹无伤,则体现他的坚决果断。

    C.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是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他能在两军交战、生死未卜之时出使秦师,勇闯秦营,是一位勇士;同时他还是一位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辨士。

    D.“子路率尔对曰”之后“夫子哂之”,“率尔”一词充分体现出子路鲁莽直率、好胜自诩的性格特征。

  •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弃(bìng)       (jìng)            (jù)        周公吐(bǔ)

    B.忸怩(niǔ nī)       钉(mǎo)             (jiè)       嵘(zhēng)岁月

    C.廓(liáo)          脊髓(jǐ suí)        (zā)        窸窸窣(sū)

    D.掂(liang)        歇(jiàn)            谣(pì)        磕磕绊(bàn)

  •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芝麻儿。但人总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__________

    A. 山,却缄默不语——它用自己的筋骨,证明着自己的伟大。

    B. 山,却冥然不觉——它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 山,却欣喜万分——它以为人的攀登作出贡献而自豪。

    D. 山,却毫不在意——它相信人永远不会征服自己的。

     

  • 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A.曾经用鲜血和生命保卫过衡阳的老兵终于在有生之年得以回到魂牵梦萦的衡阳,重温当年的峥嵘岁月

    B.霍金在风华正茂时身患绝症,医生断言他只能活两年,可是他一直坚强地活着,并成为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

    C.《沁园春。长沙》中“看”“忆”等领字的巧妙运用,既看出词人的创作思路,又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读起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

    D.优美的诗歌都富有意蕴,读诗时只有口传心授,一边读,一边思考,才能领会它的意义和道理。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们在讨论文学观念时提出过天文”“人文之分,并主张从观乎天文观乎人文的联系中去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的要义和精髓,这是符合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实际的。他们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也得到了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支持。无论是占卜还是祭祀,殷商时期传留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无不说明,它们都是为统治者所垄断的一种进行天地人神沟通的文化,亦即通天的文化。这种以通天为核心的天文之学有着漫长的积累过程,体现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发端于观乎天文,但周灭殷之后,在总结殷所以亡和周所以兴的历史经验中,统治者们认识到天不可信,只有敬德”“保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而为社会文化的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周公制礼作乐,将以史为鉴以民为鉴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视点,实现了从观乎天文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周初统治者们已经不再将国家的命运完全寄托于天命,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才是造成结果的原因。他们已经开始用集体行为史观代替集体神权史观。为了让周之子孙世世代代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周公主持制定了用于宴飨、朝会、宗庙的乐歌,即今所见《诗经》中的部分《雅》《颂》,来强化史鉴意识。周人的民鉴制度主要有献诗听政。这一制度不仅促使统治者关心国计民生,注意民意民情,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例如诗、曲、书、箴、赋、诵、传语等等,都在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诗经》的《小雅》尤其是《国风》正是这一制度衍生的产品。

    春秋时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西周末春秋初,文学的社会功用正悄然转变。春秋中叶士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批评天命观和天道观的基础上出现的以立德、立功、立言不朽的价值观,将集体行为史观改换成了个体行为观,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体的现实行为上来。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学不再只是维护氏族团结的纽带,或是礼乐教化的附庸,而且是一项个人的独立实践活动,也是一条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到了春秋后期,士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凸显,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他们抗衡世卿世禄的法宝,传统礼乐思想被弱化。以为代表的文学俨然成为具有全方位社会功能的价值实体,成为士人们借以安身立命的重要场域,于是,一个真正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摘编自王齐洲《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文”之学的核心就是“通天”,占卜和祭祀则是天地人神沟通的重要方式。

    B.周朝统治者在对国家兴亡的原因认识上,相较于殷商时期,有其历史进步性。

    C.当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时,文学观念也就开始发生变化。

    D.从“天文”至“人文”,文学观念的变化体现了个体价值的不断凸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层次清晰,论述了“天文”“人文”两个文学观念的发展以及变化过程。

    B.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展的分析论述,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了反思。

    C.文章在论述相关文学观念时,特别注意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

    D.文章在论述时援引史例,表述清晰、逻辑性强,体现了学术性论文的科学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印证了“天文”之学的存在。

    B.史鉴意识和“民鉴”制度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一批作品应运而生。

    C.西周末年之前,文学仅具备服务于国家统治的社会功用。

    D.春秋后期,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随着“诗”的产生才开始发展起来。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的部分。

    (1)古代文人喜欢以“酒”寄托情感,表达人生感慨,杜甫和苏轼分别在《登高》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来以酒寄情。

    (2)《劝学》中“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3)韩愈在《师说》中表明:老师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过去的求学之人之所以有成就,是因为“____________”,而今天求师解惑的人却很少见了。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节选)》一文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强调既要重视思考,更要重视学习的名句是“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短歌行》中写诗人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从职责上,把教师界定为“传道受业解惑也“,而把那些童子之师界定为“

    (2)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出,因羞怯矜持而犹豫不决的句子是“  

    (3)《蜀道难》中,李白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山峰奇绝的句子是“     。”

     

  • 10、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______,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咏而归。”

    (2)_________,行李之往来,______,君亦无所害 。

    (3)________________。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舟。

  • 11、理解情境,完成各小题填空,

    (1)《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3)杜甫《登高》中表现诗人白发频添,酒杯难举,世事艰难而孤苦悲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宋]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锦襜(chān)突骑: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襜:战袍。衣蔽前曰“襜”。②燕兵:此处指金兵。娖(chuó):整理的意思。银胡䩮:银色或镶银的箭袋;胡䩮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③汉:代指宋。金仆姑:箭名。④髭(zī)须:胡子。唇上曰髭,唇下为须。⑤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此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⑥东家:东邻。种树书:表示退休归耕农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头两句写作者年轻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

    B.上片第三句使用“银胡䩮”的典故,具体描写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

    C.下片头两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包含多少岁月,多少挫折;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

    D.下片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叹惜韶华易逝,感慨壮志未酬。

    【2】结合全词,谈谈你对结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理解。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口,縠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骑。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B.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C.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D.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再到边境后,还是没有立即攻打匈奴,士兵们却愿意打一仗,在这种情况下二李牧精选了大量的战车、战马和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以及射手,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大败匈奴。

    B.赵王将李牧罢免后,匈奴每次来犯,赵国均出兵交战,屡次失利,影响边境放牧。赵王再请李牧出任,李牧因生病闭门不出。

    C.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赵军损失惨重。赵国便派李牧为大将军,大败秦军,后又向南抵御韩国和魏国。

    D.李牧不止一次见疑于赵王,虽屡有战功,但终因赵王相信了秦国的反间计,而被赵王派人杀害,司马尚也被撤职,赵国最终灭亡。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2)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

    ②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③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⑤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人。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