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膏腴(yú) 藩篱(fān) 崤山(yáo) 蒙恬(tián)
B.连累(lèi) 捱靠(ái) 湛蓝(zhàn) 罪愆(qiān)
C.提防(dī) 冗长(rǒnɡ) 衔冤(xián) 祗候(zhī)
D.行辈(hánɡ) 枷杻(chǒu) 症候(zhēnɡ) 巷口(xiànɡ)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您能光临此次盛会,实在是我等之幸,这是我的高足,希望您能赐教一二。
B. 近年常困窘境,唯念您垂爱之深,但恐不才难副期望。
C. 虽然事情有些难办,但我一定鼎力支持,请你放心。
D. 这是他尝试创作的一篇拙作,评委老师一致认为文章虽尚显稚嫩,但值得推介。
3、下列选项中,句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晋军函陵;②越国以鄙远;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B.①使使以闻大王;②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③箕踞以骂曰;④樊於期乃前曰;
C.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②进兵北略地;③项伯杀人,臣活之;④我得兄事之;
D.①函封之;②常以身翼蔽沛公;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4、下列特殊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 句读之不知
B. 蚓无爪牙之利
C. 月出于东山之上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下列各句,属于定语后置的是( )
A.求,尔何如?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苟以天下之大
D.籍何以至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米兰花香
于艳丽
老吴坐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的树,和远处已经返青的大地,总是觉得火车开得忒慢了些。他忍了几忍,还是没忍住,叫来乘务员道:“丫头,你能不能跟你们司机师傅说一声,让他开快些?”
乘务员一脸模式化的笑容,说:“大爷,火车已经很快了,您感受不到吗?”
邻座一个和老吴相熟些的人打趣道:“老爷子,您以为火车是火箭呢?一眨眼就到家了。不要土包啦,火车不比你家的牛车快?”
老吴本来就语迟,被邻座抢白一顿,不再言语,局促地正了正身体,将一个小包紧紧搂在怀里。
火车停到火车站,老吴和相熟的人匆匆道了别,便急忙走出站台。回家要去长途客运站坐大巴车,但老吴已经在火车上想好了,下火车就打出租车回家,多少钱也得打。离家不过是一个星期的光景,可老吴觉得像是过了一辈子。
老吴钻进出租车,司机从后视镜里看了老吴一眼,问:“您去哪?”
“于家庄。”
“于家庄?”司机重复了一遍。
“对,于家庄,盐山乡于家庄。”
“老爷子,”司机一只手搭在方向盘上,回过头来看他说,“您知道从火车站到于家庄得多少钱?”
“我没和你谈钱,你快点送我回家,多少钱我都给你!”
司机摇着头笑了,却也不好再说什么,转过身子,车子稳稳地滑出站前停车场,沿着不远处的高速公路,向于家庄驶去。
老吴下了出租车,已是黄昏时分。他惶急地走进院子,晚春的暖风穿堂而过,带来屋里米兰花扑鼻的香气,几天来,旅途劳顿的疲惫似乎都融化在弥漫的花香里了。
“米兰!”老吴叫道,声音里有不易觉察的颤音。
一张俊美的少女的脸从窗里闪过。随后,穿着红色运动服,扎着马尾辫的素素从屋里奔出来。
素素激动地喊:“吴爷爷,您回来啦!”
“嗯嗯,素素在呐。”老吴欣慰地看着这个孩子,唯一的儿子吴天参军后留在部队,家里多亏着她和一帮年轻人照顾。他一边应着素素的问候,一边三步并作两步跨进屋子。
“他娘,我回来了。”
屋里被叫作米兰的女人歪靠在枕头上,气息微弱,如一盏将熄的烛火,却在老吴进门的瞬间拼尽全力爆出一星火花,她睁开眼睛看着老吴,想说什么却似乎酝酿不出合适的气力。老吴看懂了她的心思,忙道:“看到了,都看到了。”
老吴的话让女人闭上了眼睛,眼角有几颗泪珠重重地滚落下来,落在女人散在枕边的白发上。
“莫哭莫哭!”老吴急忙劝慰道,“我把你养的那盆米兰按你的意思栽到了他的墓旁。你不晓得,那盆花开得多香,扫墓的人都说,还没到墓地就闻到花香了。还有,你让我说的话,我也都对他说了。”
女人还是哭出了声,虽然声音微弱,但这丝丝缕缕的哭声更让人觉得心痛。
“哎呀,你看你,还病着,哭啥哩?你看我给你带啥回来了。”老吴小心翼翼从小包里拎出一个黄绸布口袋,女人认得,这是老吴走之前她亲手缝制的,虽说她连捏针的力气都快没有了,但她还是拒绝了素素要替她缝袋子的请求,花了几个时辰,一针一线,缝好了这个袋子,甚至故意在针脚里压进一根自己的白发。
老吴将装得满满的袋子递给她,不消说,她就知道袋子里装的是啥,她紧紧地将布袋搂在怀里,枯瘦的前胸剧烈地起伏着。
站在一边的素素知道,吴奶奶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
老吴回家一个星期后,米兰去世了。
埋葬米兰的时候,老吴郑重其事地把黄绸布袋拿来,大家看见,老吴从黄绸布口袋里倒出一抔黄土,将黄土覆在米兰的棺盖上。
回来参加母亲葬礼的吴天,从志愿者素素那里知道,那抔黄土是钟国英坟冢上的,是父亲为钟国英扫墓时带回来的。
钟国英是米兰以前的爱人,于1952年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节选自于艳丽小说《米兰花香》)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车上在被人抢白后,老吴“将一个小包紧紧搂在怀里”,可看出他对包里抗美援朝烈士钟国英坟冢上的一抔黄土的珍视。
B.“歪靠在枕头上”“眼角有几颗泪珠重重地滚落下来”两处描写,和“如一盏将熄的烛火”这一句,形象地表现了米兰的虚弱。
C.小说详细地交代了米兰缝袋子这一情节,非常感人,我们能从米兰的针针线线中体会到米兰对作为革命烈士的以前的爱人的真挚感情和深切的怀念。
D.吴天在文章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交代了吴天参军的事,既交代了志愿者爱心行动的原因,也暗示了烈士奉献精神传承的主题,第二次出场,文章借以补足情节。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虽短,但容量丰富、主题厚重。有些人物形象寥寥几笔,但给人印象深刻。比如志愿者素素,她的时尚靓丽和老吴的质朴木讷两相对比,使人物性格更为突出。
B.老吴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小说一直到最后才交代,这样设置悬念,吸引了读者,也在暗示袋子里有不同寻常的东西,值得珍视,从而突出了主题。
C.“‘米兰!’老吴叫道,声音里有不易觉察的颤音”一句运用了细节描写,“不易觉察的颤音”体现了老吴的感伤和对米兰的悲悯。
D.小说最后一段点出了钟国英的身份,与前文的相关内容照应,让人了解了事件的缘由,使小说情节合情合理,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小说标题“米兰花香”有哪些含义?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卫风•氓》中直接表现她已不再相信爱情,并劝告天下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狗吠、鸡鸣,与王籍的五言律诗《入若邪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6)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归园田居》主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8、补出下面的空缺处。
⑴《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⑵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则说“___,____”。
⑶变与不变的争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苏东坡在《赤壁赋》中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____,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____,___”。
9、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有嘉肴》中一文中运用类比手法,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念刘和珍君》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的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为鼓励臣民谏言,设立了上、中、下三等赏赐,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下赏。
(6)《满江红》中,写作者突破家庭牢笼、思量过去八年生活况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深情回忆了往昔“沙场秋点兵”的雄壮场景。
(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看江水东流,发思古幽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常借“水”这一意象抒发情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_______”句慨叹世事如水一去不返;杜甫《登高》“_______”句以汹涌奔腾的江水渲染大气磅礴的悲壮情怀;苏轼《赤壁赋》“_______”句以长江水反衬人生短促无常;李煜《虞美人》“_______”句,化抽象为具体,将蕴蓄的悲愁曲折倾泻。
(2)颂扬英杰、渴望贤才是诗词中常见的情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________,_________”句颂扬同学少年劈波斩浪的豪迈之气,以此回答“谁主沉浮”的历史之问;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________”句,以月喻贤才,用问句凸显渴慕之情。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一诗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以悲怆苍凉、深沉忧郁之笔写尽了杜甫颠沛漂泊、老病孤苦的人生境况。
(2)《琵琶行并序》中,写独守空船的琵琶女梦到往事,泪流不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家乡之水的情深义重,表达了思乡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将去洛阳,灯下感赋
(清)陈维崧
露幌风帘思不禁,巡檐背手重沉吟。
一城汉苑隋宫地,几夜零砧断杵心?
菊到将离分客瘦,天因离别酿秋阴。
偃师①明发应回首,洛水嵩云②深更深。
注:①偃师:河南县名,位于洛阳东面。②洛水嵩云:洛河之水,嵩山之云。洛河流经洛阳,嵩山在洛阳东面。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以首联和颔联为例简要分析。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的颈联做简要赏析。
13、 (甲)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乙)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丁)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荀子为什么写《劝学》?韩愈为什么写《师说》?引用文段语言概括并分析其写作原因。
【2】从以上选段来看,为了论述“学习”和“从师”的必要性,荀子和韩愈采用的论述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眼下,很多有正式工作的人,也都开辟着自己的“副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人,却频频在微信里卖东西;公务员写书法卖作品;导游干起了代购;工程师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传递着自己独特的嗓音……跨界,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对此,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有正式工作就要认真工作,如此耗费主业精力甚至是在其位不谋其职,是不负责的表现;也有人说,能够在有限且休闲的时间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来充实自己的生活,这无可非议;还有人说,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盈利的生活,本无可厚非……
以上事件,你怎样看?“路边社”正在征集市民的看法,请以普通市民的身份,给编辑部写一封信,来阐述自己对于该事件的看法。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