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营口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下列句子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比赛过后,教练希望大家重整旗鼓,继续以高昂的士气、振奋的精神、最佳的竞技状态,在下一届赛事中再创佳绩。

    B. 世界各国正大力研制实用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不断升级,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未来有望在多领域、多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C. 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

    D. 丹·罗斯嘉德发明的“雾霾塔”是一种利用静电吸附尘粒原理的环保装置,脏空气滔滔不绝地从塔顶进入后,能在塔中间得到净化。

  • 2、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拘时:表示被动,相当于  B今其智不能及:竟然

    C青,取之蓝:介词,从   D吾尝终日思矣:连词,表并列

     

  • 3、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 4、下面是一位高中已毕业的学生在教师节给自己高中老师发送的短信,其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得体的一处是(      

    虽已毕业多年,但学生仍感念师恩。感谢您曾惠赐我知识与智慧,也感谢您曾纠正我的错误,是您用自己的光,照亮了我的前程。未来的日子,学生还有很多人生问题向您垂询,今天是教师节,遥寄鲜花一束,区区此心,请您收下!并恭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A.感念

    B.惠赐

    C.垂询

    D.区区此心

  • 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轻拢慢捻(mò)复(tiaō),初为《霓(cháng)》后《六幺》。

    B.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用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捣破禁(gù)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jí)的花儿”。

    C.她刚才那种忸妮(niŭ   ní)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qián)诚地给他拭着身子。

    D.有人朝车厢指点,不时能听见她们由于互相(chuí)打而发出的一两声娇(chēn)的尖叫。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闽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鲁迅先生

    巴金

    ①四十五年了,一个声音站终留在我的耳边:“忘记我。”声音那样温和,那样恳切。那样熟悉,但它常常又是那样严厉。我不知对自己说了多少次:“我决不忘记先生。”可是四十五年中间我究竟记住一些什么事情?!

    ②四十五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和一个秋天的清晨,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里。我静静地站在先生灵柩前,透过半截玻璃棺盖,望着先生慈祥的面颜,紧闭的双眼,浓黑的唇髭,先生好像在安睡。四周都是用鲜花扎的花圈和花篮,没有一点干扰,先生睡在香花丛中。两次我都注视了四五分钟,我的眼睛模糊了,我仿佛看见先生在微笑。我想,要是先生睁开眼睛坐起来又怎么样呢?我多么希望先生活起来啊!

    ③我还记得在乌云盖天的日子,在人兽不分的日子。有人把鲁迅先生奉为神明,把他的片语只字当成符咒;他的著作被人断章取义、用来打人,他的名字给新出现的“战友”、“知己”们作为装饰品。在香火烧得很旺,咒语念得很响的时候,我早已被打成“反动权威”,做了先生的“死敌”,连纪念先生的权利也给剥夺了。在作协分会的草地上有一座先生的塑像。我经常在园子里劳动,拔野草,通阴沟。一个窄小的“煤气闸”充当我们的“牛棚”,六七名作家挤在一起写“交代”。我有时写不出什么,就放下笔空想。我没有权利拜神,可是我会想到我所接触过的鲁迅先生。在那个秋天的下午我向他告了别。我同七八千群众伴送他到墓地。在幕色苍茫中我看见覆盖着“民族魂”旗子的棺木下沉到墓穴里。在“牛棚”的一个角落,我又看见了他。他并没有改变。还是那样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

    ④我想的还是从前的事情,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

    ⑤我当时不过是一个青年作家。我第一次编辑一套《文学丛刊》。向先生约稿,他一口答应。过两天就叫人带来口信,让我把他正在写作的短篇集《故事新编》收进去。《丛刊》第一集编成,出版社刊登广告介绍内容,最后附带一句:全书在春节前出齐。先生很快地把稿子送来了。他对人说:他们要赶时间,我不能耽误他们(大意)。其实那只是草写广告的人的一句空话,连我也不曾注意到。这说明先生对任何工作都很认真负责。我不能不想到自己工作的草率和粗心。我下决心要向先生学习,才发现不论是看一份校样,包封一本书刊,校阅一部文稿,编印一本画册,事无大小,不管是自己的事成者别人的事,先生一律认真对待,一丝不苟。他印书送人,自己设计封面。自己包封投邮,每一个过程都有他的心血。

    ⑥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拿起笔并不感到它有多么重,我写只是为了倾吐个人的爱憎。可是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才逐渐明白:用笔作战不是简单的事情。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我看得很清楚:在他,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一位朋友在先生指导下编辑一份刊物,有一个时期遇到了困难,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下去,我很难过。”

    ⑦“忘记我!”这个熟悉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来,我又想起四十五年前的那个夜晚和那个清晨,还有自己说了多少遍的表示决心的一句话。说是“决不忘记”,事实上我早已忘得干干净净了。但在静寂的灵堂上对着先生的遗体表示的决心却是抹不掉的。我有时感觉到声音温和。仿佛自己受到了鼓励,我有时又感觉到声音严厉,那就是我借用先生的解剖刀来解剖自己的灵魂了。

    ⑧二十五年前在上海迁葬先生的时候,我做过一个秋夜的梦,梦景至今十分鲜明。我看见先生的燃烧的心,我听见火热的语言:为了真理,敢爱,教恨,敢说,敢做,敢追求……但当先生的言论被利用、形象被歪曲、纪念被垄断的时候,我有没有站出来讲过一句话?我被关在“牛棚”里除了唯唯诺诺之外。敢于做过什么事情?

    ⑨“忘记我!”经过四十五年的风风雨雨,我又回到了万国殡仪馆的灵堂。正因为我又记起先生,我才有勇气活下去。正因为我过去忘记了先生,我才遭遇了那些年的种种的不幸。我会牢牢记佳这个教训。

    ⑩若干年来我听见人们在议论:假如鲁迅先生还活着……当然我们都希望先生活起来。每个人都希望先生成为他心目中的那样。但是先生始终是先生。

    如果先生活着,他决不会放下他的“金不换”。他是一位作家,一位人民所爱戴的伟大的作家。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的几件小事,语言朴实无华,但情感充沛。

    B.第⑧自然段将“我”和鲁迅的行为对比,一方面赞扬了鲁迅先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勇于反思的精神。

    C.鲁迅要求“忘记我”,巴金表示“决不忘记”。尽管鲁迅曾关照过他,但他最终还是背叛了鲁迅。

    D.第②自然段划线句运用肖像描写的手法展示了鲁迅先生的遗容,传神地勾勒出鲁迅先生宁静而安详的样貌。

    2请概括本文中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

    3文中多次提到鲁迅先生的遗言“忘记我”,有什么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有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借景抒情,在形象地描绘了萧萧落木与滚滚江水之后,无限悲戚地感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年迈憔悴而孤独的诗人形象呼之欲出。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

    (2)激扬文字,

    (3) ,冷漠,凄清,又惆怅。

    (4)但我不能放歌,  

    (5)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荆轲和而歌,  

    (7)大行不顾细谨,  

    (8)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细致入微的写出了早春的特有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行路难》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形容场面非常的盛大,饯别的饭食价值不菲,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__

    2)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

    4)《雁门太守行》中表现将士爱国热情、誓死尽忠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班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其思慕“美人”而不得的迷惘惆怅之情。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感鹤

    【唐】白居易

    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1】

    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翾【2】。同游不同志,如此十余年。

    一兴嗜欲念,遂为矰缴【3】牵。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

    不唯怀稻粱,兼亦竞腥膻;不唯恋主人,兼亦狎乌鸢【4】

    物心不可知,天性有时迁。一饱尚如此,况乘大夫轩。

    注释:【1】盗泉:古泉名,故址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北。《淮南子说山训》曾子立廉,不饮盗泉。【2】翾(xuān):低空飞翔。【3】矰(zēng):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缴(zhuó):拴在箭上的生丝绳,用于射鸟,可以靠它收回来。【4】鸢(yuān):一种小型的鹰以昆虫和小型爬行动物为食也吃腐肉。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落笔即写鹤的耿介贞姿,高翔于田野之上的野鹤与翩翩轻飞的杂鸟形成鲜明对比。

    B.一兴嗜欲念,遂为缯缴牵是说野鹤不幸被捕获,偶然变故引发了后来命运的逆转。

    C.作者以不唯”“兼亦反复表现野鹤自甘堕落,与群鸡争食,与乌鸢为伍,令人唏嘘。

    D.作为一首寓言诗,本诗以生动的故事性描述为主,兼有议论,以浅映深,抑扬跌宕。

    【2】本诗以鹤喻人,托物言志。下列诗歌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姚鼐《山行》)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C.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

    D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咏柳》)

    【3】本诗题为《感鹤》,诗人借鹤的变化寄托了深沉的感慨。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比:替。②洒:同“洗”,雪耻。③耨:nòu,除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B.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D.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兽相食,且人                 以小易大,彼知之

    B.来之,则安之                  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谁与王敌                         人之力不及此

    D.为象人而用之也                 还也

    【3】下列对选文(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一句表明了梁惠王渴望替战死的人洗雪前耻,希望孟子能给自己提供战胜别国的方法。

    B.孔子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强烈谴责了第一个用人形俑殉葬的人,孟子引用这句话劝诫梁惠王不可首开不良风气。

    C.文段使用了对比和类比的手法,以用器物杀人与用暴政杀民作类比,以施行仁政与行暴政人心尽失的社会局面作对比。

    D.孟子规劝梁惠王实行仁政以收民心,以得民心之仁道征伐失民心之无道,则将无敌于天下,以此说明仁政的重要性。

    【4】结合对文段(一)的理解,指出“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一句用比喻来指何事,并分析其说理的目的。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新闻评论

    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古人荡气回肠的诗词是他们生命的吟唱,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信仰

    然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古典诗词,这竟成为数以万计高中生心中的困惑。在21世纪新时代旗帜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见奋笔疾书于数理化习题的同学,他们置生死于不顾,高呼要为了国家的科技振兴献出热血青春;我们也可以看到昏昏欲睡、追求自由的同学,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听古人惆怅哀苦,所谓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这大好河山,这青春年华为何要愁情千回百转;我们也可以看到奋笔疾书的同学,他们将古诗词倒背如流,拼命修炼各种所谓的答题技巧,只为考试一展宏图,而从未静静品味一首古典诗词的人情

    针对这样的现象,你有何感受,请以高一新生的身份写一篇小评论,要求观点鲜明,并且阐述相关理由,250字左右。(注:观点鲜明,理由清晰)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