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或语文活动表述中,没有差错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的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作品,其中《侍坐》中弟子公西华提到的“端章甫”,是当时丞相的礼仪服饰。
B.元代戏曲作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窦娥冤》共四折,其中第三折是由正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的一套曲子,韵脚均是“an”韵,并且全部由女主角正旦歌唱到底。
C.有同学为《庖丁解牛》中的成语制作卡片,上面写到“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目无全牛——形容缺乏整体观念;踌躇满志——形容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D.课本剧《鸿门宴》表演中,扮演樊哙的同学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扮演项羽的同学“按剑而跽”,迅速起身并询问“客何为者”,一时间气氛紧张。两位同学的表演尊重原著,非常到位。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 句读之不知
B.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 渺渺兮予怀
D. 而耻学于师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荷塘月色》是一篇 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的向往。
B.温州之行,朱家人收获颇丰:参观了朱自清的故居,还游览了 魂牵梦系多年的梅雨潭。
C.我爱朱自清的《春》,他把春的美丽、春的气息和春的 生机都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D.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的传承,没有任何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我们每一个人 休戚相关。
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秘库石室里的珍奇。 (比喻)
B.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反问)
C.夕阳从不吝啬用蕴藏着的光源去打扮周围的云彩。 (拟人)
D.“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对比)
5、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 失其所与,不知
D.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怀念
林中洋
①清晨上班的路上,车子堵在了桥头。桥下,易北河水在刚刚升起的朝阳下缓缓流过,河滩上,天空中,无数的大雁起起落落。过去,我每看见大雁,就会想起千山万水之外的故乡;现在,我会想起已经在天国里的母亲,大雁在天上飞,应该离她更近一些。
②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却迟迟动不了笔,原因好像很复杂其实却又很简单,因为母亲是每个人曾经的全部天空,在这个天空里,有绚丽的彩霞,也有密布的乌云;有雷鸣电闪,也有雨后的长虹,我不知道从何说起。
③母亲很晚生我,所以我从来没见过她十分年轻时候的样子,但是中年之后的她,仍旧有着白皙细腻的皮肤,头发烫得一丝不苟。在那些物质并不富裕的岁月里,母亲虽然衣着朴素却从不失讲究,裤子总是熨得笔挺,后来我知道,她从小女孩的年纪就喜欢黑色的衣服,黑色,对她而言是选择,不是将就。
④我的外公是亨得利钟表眼镜行的经理,家境殷实,所以我的母亲从小不必为生计或是家务操心,但是她却有一双巧手,她会织各种花色的毛衣。每年初秋,母亲都会把我们去年已经穿小了的毛衣拆掉,混上新的毛线重新织就。她曾经用我的旧牛仔裤给我的吉他做了一个套子,记得当年所有见过这个套子的人都顽固地认为这么精致的东西只可能是买的。母亲是南方人,虽然在北方长大,却保留了南方人的口味,做菜总是要放一点糖。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会早早买好了糯米、黑芝麻和猪油,用一只小石磨把糯米合着水细细地磨成浆。她做的宁波汤圆,晶莹剔透如珠玉,里面的馅子隐约可见,一口咬下去,香甜酥糯,满口留香。这个味道对我来说,就是母亲的味道。
⑤我小的时候非常怕黑,厉害的时候即使开着灯睡觉也不踏实,于是我就会跑到父母的房间去,要求睡到他们俩中间,母亲张开手臂。我的脸一枕到她柔软的臂膀上,我就会毫无悬念地立刻睡着。随着我渐渐长大,只要半夜站在父母床前,父亲就会叹口气然后抱起枕头睡到我的小床上去。我那时还经常生病,有次问母亲我会不会就要死了,她哈哈大笑,说:“你放心,要是你得了什么治不了的病,我肯定比你先死!”我听了就平静下来,好像只要有母亲防着,我连死都不必怕了。
⑥母亲是物理老师,她的学校离家很远,她每天都早出晚归,晚上还经常要批改作业或考卷。那时候只有周日是休息日,这一天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洗衣服和打扫卫生的时间,所以退休之前,母亲的脾气有时很暴躁。到了我的青春叛逆期,我和母亲之间会时不常地硝烟弥漫,激烈的时候,我宁愿物理考不及格也不去找母亲答疑,最后干脆进了文科班,彻底不用再学物理。那个时候,我总觉得母亲不理解我,不在乎我,后来想想,我自己那时也真够混账的。
⑦我很年轻就出国离家,每次在机场离别的时候,母亲都等到她以为我看不见了时才偷偷转身暗自哭泣,我远远地看见她擦眼泪的样子,都会肝肠寸断,其实,我何尝不是这么爱你呢!妈妈!只是我说不出来!现在我说出来了,却是在你永远也听不见的时候。
⑧秋天,是思念的季节。母亲也是在一个深秋的中午离开了我们,每看到雁群从头顶掠过,我都会想,为什么有些大雁往南飞,有些却向北飞?它们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管怎样,如果你们遇见我的母亲,请给我带个信儿,告诉她我想念她,天堂里如果很冷,请告诉她不要害怕,因为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起笔写自己清晨上班路上堵车,从而有时间看天空中大雁的起起落落,并由此想起已经去世的母亲,意在突出自己工作很忙。
B. 作者其实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但迟迟不能动笔的主要原因是母亲在他的生命中曾经是“全部天空”,不知道从何说起。
C. 文章虽然没有写到母亲具体详细的生活片段,但全文通过全景式概括性的叙述,交代了母亲艰辛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高度赞美。
D. 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立体化地刻画了母亲这一形象,在平易朴实的语言之中,蕴含着对母亲深深的爱戴与思念。
【2】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特征。
【3】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
(2)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横执长矛、饮酒作诗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8、补写出下面诗文中的空缺部分。
(1)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__________。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__________。
(3)又前而为歌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
9、将下面句子填写完整。
(1)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其中侧面描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出曹操在攻破荆州后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英雄形象。
(4)在《赤壁赋》中,苏轼面对月与江水发出感叹,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从“变”的角度来说的。
(5)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突出登山之艰险,进一步点明了风雪中登山的特点。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再别康桥》中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的诗句是:“寻梦?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明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认为真正的猛士应该这样的:_____,_________。
(4)《雨巷》中描写丁香姑娘消失的地方的诗句是:_________,走尽这雨巷。
(5)《沁园春·长沙》表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强劲有力的诗句: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对节选部分第一段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浔阳江头夜送客”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枫叶荻花秋瑟瑟”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举酒欲饮无管弦”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做铺垫。
D.“醉不成欢惨将别”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悲惨的心情,“别时茫茫江浸月”用月光进一步反衬诗人此时的心情。
【2】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下面四句分别表现了乐声的不同特点,选出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弦嘈嘈如急雨 ②小弦切切如私语
③间关莺语花底滑 ④幽咽泉流冰下难
A.轻细 流畅 冷涩 粗重
B.流畅 冷涩 轻细 粗重
C.流畅 轻细 粗重 冷涩
D.粗重 轻细 流畅 冷涩
【3】节选部分画线的语句各表现了诗人与琵琶女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关键字词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传
萧统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径之资,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三径,因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便以三径代称住宅庭院。
B.解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免官职。类似表示辞官的词语还有“解官”“解印”。
C.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太宗等,文中的“曾祖”也是庙号。
D.元嘉,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历代帝王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当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又写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了;此后还担任过州主薄、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的粮食和肉,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酒酣之时就抚弄无弦琴以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意思是“德行高于众人,众人必定会对他加以诽谤”。然而,汉代儒家学者郑玄却认为人们对“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意为人们“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
某中学拟以“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为题举行辩论赛,请你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