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三明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对下面一段文字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有一天啊,宝宝》有谈到关于媒体的一段:“宝宝,我为什么一直对媒体很有戒心,是因为媒体老是让你以为,你听过那首歌了,但其实你没听过;老是让你以为你看过那个人了,但其实你没看过;老是让你以为你知道灾难与死亡了,但其实你不知道。媒体好像渔网,把有生命的鱼都拦截在网子的那一边,到这一边流出来的,都只是水而已。”

    A. 媒体宣传了这个世界的虚假,所以我们要警惕媒体。

    B. 媒体对世界进行虚假的解读,所以我们要警惕媒体。

    C. 媒体隔绝生活中的生命现象,留给我们无味的东西。

    D. 媒体欺骗孩子的精神世界,影响他们精神的独立性。

  • 2、关于元杂剧的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或一场,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 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独白、旁白和带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它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C.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

    D. 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词用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

     

  • 3、下列各句,与“蚓无爪牙之利”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渺渺兮予怀

    C.客有吹洞箫者

    D.固一世之雄也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B. “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C. 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 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的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 5、下列各文言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②何由知吾可也

    ③戍卒叫,函谷举                          ④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⑤百姓之不见保                              ⑥东据成皋之险

    ⑦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⑧苟以天下之大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                          ⑩秦人不暇自哀

    A.①⑥⑧/④⑨/③⑤⑦/②⑩

    B.①⑥⑧/④⑨/③⑤/②⑩/⑦

    C.①⑥/④⑧⑨/③⑤②⑩/⑦

    D.①⑥⑧/④⑨/③⑤⑦/②⑩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塘的心思

    任林举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兴修水利,引胥山以北之水入境,故有胥塘,别称西塘。这样算来,西塘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许多世代已经从它身边一一过去,而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

    南来北往的客,纷纷慕盛名来看西塘,却又难免与西塘擦肩而过。有的人知道,西塘不仅仅只是一渠水、一座桥、一篷小船或一些旧房子,更不是被杜撰、修改了很多次的传说。于是,他们便在游览的流水线上格外用了些心思,四处看一看,找一找。无奈市声嘈杂、人潮如蚁,目光交错如麻,最后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陷西塘于“其名难副”的怨诽之中。有一些人兴冲冲地到了西塘,抱着手机与远方的亲人朋友“微”来“微”去,或随人流在一家挨一家的店铺里找一件儿工艺品,盘算着如何低价买下。还有一些人,要么在某知名景点偷偷刻下“某某到此一游”,要么就是拥着挤着争着抢着在古镇的水巷边、石桥头或一处刻着字的古宅前排队留影,希望自己的倩影在古镇背景的映衬下更加隽永美好。但是,很多人拍完照片一看,人与景儿之间你是你我是我地分离着、隔阂着。而那些守候于观光必经之路的本地人,常常以主人的身份向外出租和出卖着西塘。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每天背靠西塘,一颗心却不舍昼夜地悬于客人的背包和口袋之下。对他们来说,西塘不过是一个栖身和谋生的地点。

    然而,西塘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展开另一程的生命叙事。

    水巷两边的客栈是老房子,别致的木质雕花窗,通常都是敞开的。从窗外进去的是风和阳光;从窗里流溢而出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色彩、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有情侣情不自禁地让故事从窗里延伸到窗外。他们用店家备好的钓竿去街溪钓鱼,其实他们并不急于得鱼,他们只是要让那些幸福的时光如街溪水一样缓缓地在西塘流淌。如果能够偶尔从水中钓得一条或大或小的鱼儿,那便是平静幸福中的快乐与激情。当一条指头大小的鱼儿上钩了,情侣们便笑着把渔线收回,小心地将那鱼儿存放在水盆中,宛如存放一枚生动的记忆。两天后,这个曾经拥有甜蜜故事的窗后人去屋空;再以后,又住进一对安详的老夫妇。而那窗前的水巷和拥有很多水巷的西塘,平静得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

    这梦幻般的细节,让我想起了短暂与永恒。我们之于西塘,正如蜉蝣之于我们。蜉蝣没有能力懂得人类,就像我们没有能力懂得西塘。虽然人类的智者隐约感知到了自身的局限,然而,雄心勃勃的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即便是拥有了某个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也希求将其转化成永恒。

    春风掠过水面,从人们的指间溜走,水却记住了春风这短暂的抚摸,于是就有微波兴起,让菱花从水中开出来。菱花艳黄,不久便谢了,如春光莞尔一笑。但在这以后的那些沉寂的日子里,这一渠多情的水,却悄然把那次甜蜜的记忆酝酿成外表坚硬内在甜软的菱角。在水中莞尔一笑的还有一种叫“芡”的植物,花深紫而大。这一切美好而短暂,人类却不甘心。于是,有人将菱角晒干剁成细粒熬粥,一边吃一边回想那些逝去的光景。更有人将芡实采来磨粉、蒸熟、敲敲打打制成芡实糕。这些美味在西塘一传就是几百年。人类就是这样,把自己对永久或永恒的愿望寄托于物,通过物的永恒实现生命信息的传承。

    沿着一排排摆满芡实糕和煮田螺的摊子前行,总能在某处房子的阴影中看到一个只管埋头干活而无心叫卖、推销的传统手工匠人。他们有的在织粗布方巾,有的在用当地的一种木材加工梳子,有的则挥汗如雨地加工灶糖。有一位剪纸的老妇人,坐在自家门外,专注地裁剪着折叠的红纸,鲜红的纸屑像是时光的碎片,扑簌簌落在她脚下的暗影中。两千多年岁月成就的西塘古镇,就这样点点滴滴凝聚着人类世世代代的心愿和种种努力。但西塘却超越了多情的人类,严严地挡住了我们探寻的目光。

    庄子曾在《逍遥游》里描述过一种叫大椿的植物,据说它以我们的八千岁作为自己的一个春秋,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它的寿命。如果以此比拟,我们同样不知道西塘到底处于生命进程的哪一阶段。但我一直主观地认为,西塘就是一个年轻俊美的女性。在夜晚的静谧之中,侧卧于水巷边的客栈里倾听西塘,仿佛能清晰地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我曾一遍遍追问那个关于永恒的秘密,但西塘始终沉默不语。

    清晨,我站在客栈的窗前,久久凝望着西塘古镇。有一对早起的恋人,正从来凤桥头幽暗的巷口走出,两张脸在初升阳光的照耀下,像花儿一样明艳灿烂。他们一路徜徉,在靠岸的乌篷船边悄声私语,在美丽的来凤桥畔相拥而立。当他们在永宁桥上再一次相拥而笑时,突然间有些许感动击中了我。如果那庸常的快乐与幸福,能被人铭记,就再没有什么必要去追问那个叫作永恒或永远的字眼儿了。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们之所以看不清西塘,是因为我们身在西塘;我们之所以猜不透西塘的心思,是因为我们就是西塘的心思。

    (取材于任林举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用拟人的手法展现了西塘的古老。

    B.文中第四段写到的小情侣与老夫妇,是“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中的一部分。

    C.第五段中作者借“我们之于西塘”的尴尬,批评了人类在认知领域的盲目乐观。

    D.第八段中作者从“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的角度,写西塘之美的内在深沉。

    【2】下列对第二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擦肩而过,指有些人只是浮光掠影地游览,没有真正领悟到西塘之美。

    B.其名难副,指一些人在对照自己的感受而评价西塘时内心的不满之意。

    C.到此一游,指个别不讲公德的游人在西塘景点乱刻乱画而留下的痕迹。

    D.不舍昼夜,指西塘本地居民为了给游客提供服务,夜以继日不辞劳苦。

    【3】在西塘,作者是怎样从许多“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体会到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的?请简要概括文中相关内容。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大与小的关系,阐述了失掉人心的危害性。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兴利除弊的角度,阐述了新法的目的。

    (3)《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描述了屋前屋后绿树成荫、桃李芬芳的美好景色。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登山途中各种声响震动山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身世,激起了诗人自我悲伤的情怀,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5)《登高》中诉说家难国忧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6)《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写赤壁之战中曹军战败情形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7)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述刘裕北伐建功立业风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沁园春·长沙》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

    (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

    (6)韩愈《师说》中,作者用对偶句子指出有些“士大夫之族”不愿意相互学习的借口是:______________

    (7)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 ”

    (9)“没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   _______”的观点一致。

    (10)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观点相同。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才是国家竞争的重要指标,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的国君必须团结重用各方面的人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有可能抗拒秦国。

    (3)《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历代帝王在艰苦创业时都竭尽诚心对待百姓,而志向实现后,就会“______________”,果然唐后期大起宫室,广声色;杜牧作《阿房宫赋》警示统治者要引以为鉴,否则只为它哀叹,也只会陷入“______________”的怪圈。

  • 11、补写出下面诗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发尽指冠。 《荆轲刺秦王》

    (2)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长沙》

    (3)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4)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5)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巷》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点绛唇

    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金谷:即全谷园,西香富石崇在洛阳的一及奢别墅,后荒。②王孙:借作者的朋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景物描写着重突出一个“乱”字,园中春色因无主而乱,落花因烟雨飘零而乱,前路因芳草而乱。

    B.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寄寓深意,柔美的物象中寄高作者的情感。

    C.下例在友人远去时,作名描了日暮长亭,荒草凄凉条的情景,借友人远离表达自身的凄凉落。

    D.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哀伤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整首词的语言清新柔,属婉约一派。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林春草绝调”,词中借咏存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曒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B.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C.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D.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2对文中文言文文学常识的判断,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汉语中拜、授、除表示授予、担任官职,擢、进、左迁、乞骸骨都表示官员职务升迁。

    B.疏是一种文体,是臣子分条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

    C.“劾”意为揭发罪状,劾奏,向皇帝检举官吏的过失或罪行。

    D.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C.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三百六十行”之外的新型职业大批涌现,如酒店试睡员、砍价师、整理师、呼吸治疗师等。社会转型与技术进步正在推动当代青年择业观转变。如今的年轻人在择业问题上更倾向于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钟情于新型职业,让青春更加闪亮。一项调查显示,在2000名青年受访者中,96.1%的人认为如果有机会,愿意去从事新型职业;62.5%的受访者认为新型职业能激励劳动者从更多角度拓展个人价值。但面对新型职业,一些父母戴上了“有色眼镜”,认为这样的工作“不正当”“不稳定”。

    你身边有没有选择从事新型职业的亲戚、朋友?请你写一篇文章,讲讲他们的故事或者谈谈对新型职业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