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词有词牌,词牌指词的标题,比如“念奴娇”“永遇乐“就是词牌。
B. 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其特征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体悟写志指赋的形貌,铺采摛文,指赋的内容。赋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
C. 序,又名“引”和“跋”,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比如《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兰亭集》写的一篇序文。
D. 我国古代诗体,有古体诗、汉乐府诗、格律诗、律诗、绝句、词、曲等等。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铿锵(kēnɡ) 青蒿(hāo) 弱冠(ɡuān) 技经肯綮(qìnɡ)
B.卮酒(zhì) 诽谤(fěi) 诬蔑(wū) 无理漫骂(màn)
C.钳制(qián) 籼米(xiān) 嫉恨(jí) 在庾之粟(yǔ)
D.自戕(qiān) 攻讦(jié) 惊愕(è) 功亏一蒉(kuì)
3、下面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指东西向的路;阡,指南北向的路。
B.“羽扇纶巾”,为“手持羽扇,头戴纶巾”之意,这是武将的装束,形容周瑜有武将风度。
C.“青”常表示颜色,如“江州司马青衫湿”,其中“青衫”指黑色单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青衿”指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
D.“烽火扬州路”,其中“路”为宋元时行政区域,表示行政区域的字还有“道”“郡”“州”等。
4、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选项是
①“嫦娥奔月”,“神七”升空,“夸父计划”……中国太空探测计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往前推进,真是大快人心。
②虽然苏轼一直被卷入政治漩涡中,但他光风霁月,超脱于蝇营狗苟的政治斗争之外,纯然表达心之所感,将得失置之度外。
③在反腐败斗争上,有“零容忍”的态度,才会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度,才可能期望风清气正、河清海晏的局面出现。
④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⑤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⑥2020年东京奥运会是中国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奋斗历程的重要节点。中国选手肩负重塑辉煌的重要使命。局势严峻,时不我与。
A. ①④⑤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5、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桓(huán) 衅钟(xìn) 庠序(yáng) 商贾(gǔ) 怵然为戒(chù)
B.肯綮(qìng) 彘肩(zhì) 瞋目(zhēng) 卮酒(zhī) 杳无音信(miǎo)
C.细谨(jǐn) 铿尔(kēng) 百钧(jūn) 亲眷(juàn) 前合后偃(yǎng)
D.舆薪(yú) 喟然(kuì) 目眦(zì) 褊小(biǎn) 孝悌之义(tì)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起来时只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摘编自钱锺书《谈中国诗》)
材料二: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鸢剪掠”意思是说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作者以此想说明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B.“空泛”即宽松的形式选择,“确切”是确定的情感表达。二者关联,能留下无穷的艺术想象空间。
C.中国诗“暗示”手法表现为:静默不言,欲说还休;故说“不知”,不了了之;问而不答,以问为答。
D.语言形象中概念的意义和潜在的力量交织,使诗歌产生暗示性,暗示性又使诗歌具有感染性启发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谈中国诗应该采用比较文学的方式,只有将中外诗歌进行比较,才能避免出现泛论、概论等针对中国诗歌不实的评价。
B.中国诗歌具有诗体的浓缩性和诗心的延长性特点,二者结合使中国诗歌具有独特的魅力,产生“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C.中国诗歌的文字表现和情感意蕴有“说出来的话”“不说出来的话”“说不出来的话”之分,它们有艺术境界的高下之别。
D.中国古代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造就了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特点,相比较而言,西洋诗歌的艺术风格则厚重豪放得多。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B.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C.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D.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4】材料一是钱锺书先生1945年在上海对美国人发表的演讲稿节选,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演讲稿体现了钱锺书先生怎样的演讲艺术。
【5】温庭筠在《望江南》中借一位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思妇写道:“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州。”对于尾句,俞平伯认为“过于落实,似泛说较好”。俞平伯为什么会有上述评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享集序》中有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用“朝露”来做比喻,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感叹的句子。
(3)《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风之“萧萧”,易水之“寒”,表现壮士诀别之“悲壮”。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而无车马喧”的原因是: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等生活中的例子,水到渠成地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又继之以“____________”一句,境界旷远,意象宏阔。
(3)小勇临摹了一幅曹操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以突显其求贤若渴的形象特点。
李老师提醒他不妨直接在曹操写的诗句中选取,小勇立刻想到了《短歌行》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历史悠久,自古以来秦蜀之间交通不便,少有往来。
(2)《寡人之于国也》中批判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
(4)《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对老师的追问,曾皙推托不愿表达道:________________。孔子为了打消他的顾虑,回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来写人置身其中,会迷失方向,来突出建筑群的错综复杂。
(3)《登岳阳楼》中,诗人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1】这两首诗有很多相同点: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都是___诗;从体裁上看,这两首诗都属于____诗中的七言绝句。
【2】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理由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杜牧和王安石相比,谁的见解更深一层,为什么?(均用自己的话回答)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帝初崩,外庭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主事因附耳语:“宫车适晏驾,先生今即出大用矣。”即大恸,陨绝于地。既释,复故官。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故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云。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B.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C.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D.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来自全国各地。
B.宦官也称太监,是古代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C.晏驾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说法,“晏”义为晚,晏驾指帝王车驾未能按时发出。
D.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又指执掌国家大权的重臣,还可作为高级官员的通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瑞生活俭朴,时时关心国事。他担任淳安知县时,布衣粗食,老仆种菜;任职户部时,见皇上深居西苑,不亲理朝政,又独自上奏劝谏。
B.海瑞劝谏皇上,不惧以死报国。皇上得疏大怒,命令火速捉拿,不要让他逃遁,但得知海瑞待罪于朝不会逃跑后,又细读疏文,并感动叹息。
C.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因要求严明,部下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受怂恿,上疏诋毁,致使海瑞被迫退休。
D.海瑞为人刚直,身后穷困窘迫。他生平以刚为主,虽然一心为民,但行事却有偏颇;他一生清廉自律,家境贫寒,死后竟至靠人凑钱殓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2)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5】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年终奖,年终奖,我们在嚎叫,我们在嚎叫!员工激情极度高,老板都把内裤当了。各行各业奖金方式真不少,老婆买包孩子还要报名校……”抗日名曲《黄河大合唱》近几年颇受欢迎,其改编后的版本屡屡成为公司晚会的热门节目。改编范围不限于歌词,还有给演员穿上滑稽服装的,还有让指挥随着铿锵的节奏狂扭屁股的。作为抗日名曲,《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民族呐喊,凝结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血泪;但在今天,这首经典歌曲却被如此恶搞。愤慨之余,人们也自然有所反思。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2)标题自拟。(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