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厦门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加点词词类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是( )

    ①吾道也②不耻相③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聘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⑤是故益圣,益愚⑥吾从而之⑦或焉⑧圣人之所以为,愚人之所以为

    ⑨而学于师

    A.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B.①②⑥/③⑦⑨/④⑤⑧

    C.①②④/③⑥⑦/⑤⑧⑨

    D.①②⑦/③⑥⑨/④⑤⑧

  • 2、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文化知识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儒者的装束,代指诸葛亮,他和周瑜一起火攻曹操,有儒将风度。)

    ②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③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④劾大不敬  , 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大不敬,被指控的罪名。对皇上犯了“大不敬”的罪,在当时是要处笞刑。)

    公车特征拜郎中(公车特征,公车特地征召。公车,官方专用车,接臣民上书和征召。)

    ⑥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赋、比、兴、风、雅、颂”被称为“诗经六义”。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壁”。

    C.乐府原是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后来演变成一种文学体裁名称,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是收集乐府歌词最完备的一部总集。

    D.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楚国。《楚辞》是屈原的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作章句。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人们难以进入长久阅读状态。电子阅读看似零碎,但却使我们在浅尝辄止中一点一滴地润泽着荒漠化的阅读生活。

    B.高考越考越细,为迎合高考,一部分教师也越教越碎,其后果是肢解了一篇篇完整的文章。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只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C.鲁迅定居上海的时候虽已50多岁,但还是少不更事,童心未泯,曾经一路转着圈踏着华尔兹的舞步入座吃饭,逗引得满桌哈哈大笑。

    D.面对信息,先辨真伪,再论是非,这样的顺序才会让公共空间更有效率。否则沸反盈天的讨论、义正词严的批判,很容易徒然消耗公众情绪和社会资源。

  •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诗歌300首,故又称“诗三百”。我们一般所说的“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B.《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C.《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D.“乐府双璧”指汉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两部作品。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护方言,守望乡愁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曾几何时,方言的存废问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争论至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方言俗称地方话,是语言的变体,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外衣。”除了交际工具,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泡下,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与此同时,多姿多彩的汉语方言也与汉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旅居外地的同乡人互相认同的最直接最亲切的标志,而且是折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种种事实的一扇窗口。

    今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用上海话写成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为上海方言蕴含的吴文化韵味所折服。不少网友甚至评价说:“读此书只恨自己不是上海人。”不止是《繁花》,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从这方面讲,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

    如今,方言该不该保护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如何保护,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全国来看,汉语内部的方言、次方言、土语非常丰富,该保护到哪一级、哪些地域的方言?国家是否应该出台系统支持政策?是否应该将方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每一个问题,都不易回答。

    所幸,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探索的步伐都已迈出。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各方言区采取活态标本,建立方言档案——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思路,即在有能力做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前,先做好学术性抢救。而在民间,类似于“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这样的方言保护和传承活动正在兴起:在电视、广播中推出方言节目;方言进校园,让孩子们不忘乡音,记住乡情;移动互联网上更是出现了以乡音乡韵为纽带的社群,延续着方言的魅力。

    时间不断向前,语言的融合与演进同样不可阻挡。一些方言会淡出生活,一些新的语言习惯也正在形成。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需要守望,而方言无疑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珍视方言,其实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讲乡音、守乡愁,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选自2015年12月《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方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方言和普通话同等重要,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都需要高度重视。

    B.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通过方言进行交流,表达思想。

    C. 丰富多彩的方言不仅是身份认同的标志,是情感沟通的纽带,而且也是展现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标志。

    D. 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很多用方言写就的文学作品因突出表现了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繁花》是用上海方言写成的,创造了一种不同于时代主流的语言方式,其中的吴文化韵味吸引了很多的读者。

    B. 具体到如何保护方言,从全国来看,存在很多现实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国家是否应该出台政策支持,是否应该将方言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等。

    C. 保护方言的探索步伐已经迈出,在民间,出现了很多利用多媒体进行方言保护和传承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让乡音乡韵得以延续。

    D. 方言与乡愁有着密切的联系,珍视方言,就是对文化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由此可见,只有保护好方言,才是对乡愁真正的守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很多方言写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优秀之作,从这方面来看,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一种努力。

    B. 方言该不该保护,如今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具体到如何保护的问题,仍然是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看法。

    C. 为更好地保护方言,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明确了先做好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后再做学术性抢救的思路。

    D. 讲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诚然,普通话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折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窗口也应该得到保护和继承。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多处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寓意、借物言情,其中“桑之未落,_________”“桑之落矣,_________”两句,借叶子由鲜嫩至枯黄的景物变化表现出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

    (2)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表达自己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描绘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画面。

  • 8、名句名篇默写

    (1)《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典故,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的句子是:     

    (2)《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诗句是“        ”。

    (3)屈原《离骚》一文中  ,    两句,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一诗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自身漂泊天涯的孤苦之愁。

    (2)《涉江采芙蓉》中离人回望故乡,长路漫漫,最后只能落得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无奈结局。

    (3)“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李清照用一扇窗窥见一生凄苦,古典诗词中还有很多带“窗”的诗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钉头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屋瓦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栏杆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

    (2)酒逢知己千杯少,但是孤寂时即使面对美景饮酒也往往更添愁绪,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为明证。

    (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下列对词中有关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

    B.词中“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中,一“碎”字写出了红军行军之急促,一“咽”字则表现了西风中军号声的苍凉和悲壮。

    C.“真如铁”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 “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D.“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写出红军为夺取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后的伤感。

    2《忆秦娥·娄山关》下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师说》以之 贻:赠送

    B. 不耻相 师:老师

    C. 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 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君子生非异也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斯天下之民至焉   D.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尽心焉耳矣   B. 古之学者必有师

    C.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下列划线的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道之不传也久矣   B. 七十者帛食肉

    C. 外连横而诸侯   D. 假舟楫者,非能

    5下列各组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 圣人之所以为圣   D.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之不传也久矣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 欲人之无也难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作《师说》以之   笑大方

    D. 吾从而之   孔子郯子

    7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 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 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 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8把以下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追求快节奏、高效率的今天,很多人无暇观照自己的内心,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我们学会了阳奉阴违,学会了包装掩饰,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成了保护自己的权宜之计,甚至是成熟、入世的标志。当面阿谀奉承、谈笑风生,背后却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在公共场合谈吐优雅、恭恭敬敬,私下里却对保洁人员颐指气使;会议上高谈阔论讲环保,却可能在四下无人时随手丢垃圾……这些都是频繁发生在你我身上的习以为常的小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除诗歌外),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