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七台河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加点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③项王许诺   ④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⑤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⑥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②③④   B③④⑥⑦ C①②⑤⑦ D②④⑤⑥

     

  • 2、下列各句的表达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  

    A.十一点十五分到秭归。秭归是屈原故乡,是楚先生熊绎始封之地。后来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死在那里。(记叙)

    B.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描写)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抒情)

    D.这一切初听起来过于神奇怪诞,却正反映了人民对屈原的无限怀念之情。(记叙)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熟语的使用,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美国和西方已图穷匕见,准备在叙利亚实施“假道伐虢”之计,即试图假借讨伐ISIS,达到消灭叙利亚巴沙尔政权的目的。

    B.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一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C.越南老兵吴日灯回忆说,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但也看到了中国士兵的秋毫无犯

    D.1945年,蒋介石迫于国内外压力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共商国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明知是鸿门宴,但还是欣然前往,并以自己最大诚意和智慧化解了危机,拨开了云雾。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经过两年零两个月的战争,叙利亚危机出现了拐点,然而,以英法为首的一些欧盟国家却节外生枝,促使欧盟解除对叙反对派的武器禁运。

    B. 某些管理员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

    C. 当足球沦为谋生手段,当足球堕落成为金钱的奴隶,我们的足球水平到了如此地步也就不足为奇了。

    D. 近日,乌克兰一名男子在连接黑海的一条窄小河道解救了一直被困的海豚。据报道,这名男子发现这只海豚时,海豚已经奄奄一息

     

  •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萧峰对段正淳说:“大理段王爷,令千金在此,你好好地管教吧!”说着携起阿紫的手,走到段正淳身前,轻轻将她推过去。(小说《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

    B. “以自身的资质和特定条件下的作为论,汉献帝在历代帝王中可算中上水平,如果按照大众对贤君的惯常定义,汉献帝也完全可以忝列其中。”(某电视节目评价汉献帝)

    C. 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腾讯体育消息)

    D. 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依法应认定无效。(某律师向法庭呈送的上诉状)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乡土文化,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开篇便指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人们常说的乡土、乡景、乡情、乡音、乡邻、乡德等,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然而,中国乡土文化的价值一度因为战争破坏和经济发展等原因被低估。在当前我国大力振兴乡村的背景下,乡土文化的价值亟待被重新认识,乡土文化振兴应当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是农民,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流动,越来越多的“空心村”出现,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日益丧失,乡土文化的传承变得困难,乡村文化振兴任重而道远。

    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农村文化生发、传承的载体,也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状态,影响着乡村社会的道德价值和秩序体系,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日益加速的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人口大规模、持续性向城镇迁移,基层农村文化呈现“空心化”与“格式化”的特征:传统的基层社会关系结构逐步瓦解;农民文化需求不明确,表达机制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内生动力不足;农村社区文化认同日益弱化;农村旧的社会结构瓦解,新的社会结构正在探索建立的过程中。

    城镇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但是物质生活的富足,越来越不能掩盖精神荒漠的蔓延,而随着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影响日益加深,文化建设的不平衡问题更加凸显,公共文化空间被逐步弱化。

    一是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空心化。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但是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出于生计或者发展考量,选择前往城市工作或定居。在我国农民工团体中,青壮年农民工是其中的主力军。城市化和市场化吸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文化精英离开乡村,导致乡村文化发展的公共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流失,从而削弱了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而且以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主的农村社会,文化消费动力不足,公共文化参与率偏低,导致公共文化空间出现结构性陷落。

    二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失衡。繁荣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颇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基层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管理模式相对固化、设施配置落后、文化服务内容单一等问题,与居民的文化生活不能有效衔接,造成一定的资源闲置和机构空转。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以及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和自主化,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与居民文化消费的自主性选择之间出现了结构性失衡。

    三是传统乡土文化认同危机。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对立和农村地区欠发达等因素制约,我国一些地区的乡村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状态。中国著名社会学专家贺雪峰教授指出,农民外出务工有两种不同的逻辑,一种是为了提升村庄生活质量,务工逻辑服从村庄生活的逻辑。另外一种是积攒进城安居所需的费用,或者说是积攒逃离村庄的费用。由于城市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地位,第二种务工逻辑将日益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农村人选择追求更现代化、更主流的城市生活。在现代化、市场化和网络化的裹挟下,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靠拢,致使传统乡土文化陷入认同危机。

    (摘编自陈波《公共文化空间弱化:乡村文化振兴的软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其本质与内核是乡土文化。

    B.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日益丧失的结果是“空心村”增多,乡土文化的传承更加困难。

    C.城乡二元结构对立的加剧,使基层农村文化呈现出“空心化”与“格式化”的特征。

    D.当前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化,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亟需完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弱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软肋”。

    B.文章以主体空心化、供给失衡、认同危机三个分论点,论证了公共文化空间弱化的原因。

    C.文章引用贺教授的观点,巧妙地衔接了乡村发展滞后和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危机的内容。

    D.文章充分肯定了乡土文化在振兴乡村战略中的地位,同时也指出了乡土文化 堪忧的现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推动了经济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也造成了农民精神生活的空虚。

    B.青壮年劳动力和文化精英是乡村建设的主体,留住他们,就能保证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振兴。

    C.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健全服务体系,完善供给模式,丰富服务内容,能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

    D.农民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有利于提升农民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走路设喻,强调学习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诗歌中明线与暗线结合,直接将琵琶女与诗人身世命运联系起来的句子(诗眼、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5)李白《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 ”运用夸张的手法写蜀山之高险,真可谓“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 8、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以行路为喻,论证了积累的重要性。

    (4)《赤壁赋》中,苏轼游赤壁时以精练笔墨写风平浪静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来为人称道。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杜甫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2)《荀子·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苏轼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促,人很渺小”。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秋词》里用“晴空一鹤排云上”表达自己豪迈乐观的感情,《沁园春·长沙》中同样借助动物意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与刘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2)《荆轲刺秦王》中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句子运用典故,突出表现了游子对家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 1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雁过也,正伤心,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3)想当年,_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5)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以声衬静,写乡村宁静和谐的自然之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往今来,奔流不息、浩浩汤汤的江水引发了众多诗人的诗情。面对江水,曹操对酒当歌,表达“周公吐哺,_________”的豪情壮志;苏轼看到“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的江景,发出“江山如画”的由衷赞叹;毛泽东则以“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古代诗歌鉴赏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 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1本诗中的“才”和“半”用得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好在哪里。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驰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四》)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绛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摹答邢(邵)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赢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材料三: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吾何A足以称哉B勿已者则好学C而不厌D好教E而不倦F其惟此邪!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背叛,指背离、违背,材料一中“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的“背叛”即此义。

    B.齿:并列之意,与《师说》中“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齿”意思相同。

    C.滑稽:指能言善辩、言辞流利之人。材料二中即为此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

    D.贤:指才能,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水”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子张,原是鲁国的地位卑贱的百姓;颜涿聚,原是梁父山的强盗;高何原是齐国暴徒:他们都曾求学于儒家学者。

    B.由于跟从老师学习而成为闻名天下显达的人,年老才寿终,王公大人信服并礼遇他们,都是学习产生的效果。

    C.秦观说他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不会有多大的错误;近几年来,虽然非常勤奋,却大不如前。

    D.孟郊的《劝学》告诉我们,要想了解知识,必须通过学习,并以击石起火这个简单的比喻来论证学习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

    (2)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5】三则材料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问一位盲人:你生活在黑暗之中,你觉得痛苦吗?盲人回答说:我痛苦什么?和聋子相比,我能听见声音;和哑巴相比,我能说话;和瘫子相比,我能走路。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