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位老人病势垂危,已经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B. 我真的怕他离开,我刚刚摆脱了恐惧凄凉的感觉,再也不想品尝这茕茕孑立的孤独滋味了。
C.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婚丧嫁娶,对普通人家来说都不是小事,对皇家而言,就更不同凡响了。
D. 目前,随着荷花大量盛开,济南大明湖进入“四面荷花三面柳”的美景时节,前来观赏的游客络绎不绝。
2、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需要以精练的文字准确概括逝者毕生的道德与功业,以此怀念逝者,慰勉生者。以下四则挽联与所悼念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B.言行唯经典常谈,师表真堪垂后世
文章则雅俗共赏,才名自合冠群伦(朱自清)
C.沅芷湘兰,一代风骚传说部
滇云浦雨,平生交谊仰文华(老舍)
D.斯人已逝,地坛只剩旧辙
英灵宛在,文苑永存哲音(史铁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风华正茂的青年们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而奋斗。
B. 艾青对他的养母大堰河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
C. 在这场精准扶贫的战役中,和平村的范书记劳苦功高,扶贫成绩显著,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扬。
D. 在学习十九大报告时,人人都为这五年来教育所取得的成绩而欣喜,王老师更是高兴得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凤凰古城售票后首个周末,多家旅店住宿率竟为零;而以前的黄金周,这些旅店基本上都爆满,但现在,不少旅店无人问津。
B.有些同学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阅读这样的文章,真叫人头疼。
C.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双鬓已然秋霜!
D.笔名满天下而真名湮没无闻者并不鲜见。介绍沈雁冰,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谢婉莹,就不如介绍冰心来得如雷贯耳。
5、对下列加点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举酒属客(劝人饮酒) ②凌万顷之茫然(凌驾)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顺流而下) ④苏子愀然,正襟危坐(端正)
⑤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盘绕) 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滤酒,这里指斟酒)
⑦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消减和增长) ⑧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应)
A.①②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③④⑦⑧ D.①④⑤⑥⑦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叶嘉莹还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件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被抓了起来。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
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叶嘉莹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记着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讲课时,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它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②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
③2021年2月17日,叶嘉莹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感动中国》给予她的颁奖词是:“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婚后生活的重担和性情大变的丈夫使得叶嘉莹经常噩梦连连,甚至想要轻生,正是诗歌教会她宽容忍让并度过忧患。
B.大女儿和女婿双双遭遇车祸亡故,叶嘉莹强忍着悲痛为他们料理后事,正是诗歌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
C.叶嘉莹将诗歌作为她一生的追求,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把古典文化传达给青年,让他们能够理解。
D.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圣贤之书,无须真正用心去读,大量阅读古典诗歌即可。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叶嘉莹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生活中却缺乏自主选择权,从未真正恋爱过,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
B.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是古典诗词里有很多的典故和历史背景,使得青年们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
C.叶嘉莹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与家庭的熏陶、伯父的引导、恩师的鼓励分不开。
D.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她对有疑问的学生循循善诱,并告诉他们,学习古诗词对实际生活是有明显帮助的。
【3】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她早已解开这难题。请结合文本探究叶嘉莹找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看万山红遍,______ 。漫江碧透,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望舒《雨巷》)
(3)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 (徐志摩《再别康桥》)
(4)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5)__________ ,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 (《荆轲刺秦王》)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既回忆过去的情景,又表明诗人勇敢地投身革命风浪之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大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以月亮做比,说明“变与不变”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多种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及既上,___________,明烛天南。
(5)爱而不见,___________。
(6)_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
(7)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10、根据课文填出下面名句名篇的上下句。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漫江碧透,__________。
(2)她飘过,像梦一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4)又前为歌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6)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忆帝京(薄妆小靥闲情素)
黄庭坚
薄妆小靥闲情素。抱著琵琶凝伫。慢捻复轻拢,切切如私语。转拨割朱弦,一段惊沙去。
万里嫁、乌孙公主。对易水、明妃不渡。泪粉行行,红颜片片,指下花落狂风雨。借问本师谁,敛拨当心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两句描写琵琶女的娇羞之态,塑造了活泼可人的形象。
B.“慢捻”“轻拢”“转拨”表现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C.下片运用乌孙公主和昭君的典故,暗示了琵琶女的凄惨遭遇。
D.最后两句写词人的询问勾起了琵琶女的回忆和难言的痛苦。
【2】本词描写琵琶女演奏技艺的手法与《琵琶行》颇为相似,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辅,字文弼。永乐三年进封新城侯。安南黎季犛弑其主,自称太上皇。帝大怒,命成 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辅为副将军,会副将军西平侯沐晟,分道进讨。四年十月,能卒于军, 辅代领其众。自凭祥进师,檄.季犛二十罪。道.芹站,走.其伏兵,抵新福。晟军亦至,营.于白 鹤。安南有东、西二都,依宣、洮、沲、富良四江为险,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 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辅自新福移军三带州,造船图进 取。敕拜辅为将军。十二月,辅军次富良江北,遣骠骑将军朱荣破贼嘉林江,遂与晟合军进 攻多邦城。佯欲他攻以懈贼,令都督黄中等将死士,人持炬火铜角,夜四鼓,越重濠,云梯 傅其城。都指挥蔡福先登,士蚁附而上,角鸣,万炬齐举,城下兵鼓噪继进,遂入城,贼大 溃。尽焚缘江木栅。进克东都,辑吏民,抚降附,来归者日以万计。遣别将李彬、陈旭取西 都,又分军破贼援兵。季犛焚宫室仓库逃入海。仁宗即位,掌中军都督府事,进太师,并支 二俸。成祖丧满二十七日,帝素冠麻衣以朝。而群臣皆已从吉,惟辅与学士杨士奇服如帝。 帝叹曰:“辅,武臣也,而知礼过六卿。”宣德元年,汉王高煦谋反,诱诸功臣为内应,潜 遣人夜至辅所。辅执之以闻,尽得其反状,因请将兵击之。帝决策亲征,命辅扈行。事平, 加禄三百石。辅雄毅方严,治军整肃,屹如山岳。三定交南,威名闻海外。历事四朝,连姻 帝室,而小心敬慎,与蹇、夏、三杨,同心辅政。二十余年,海内宴然,辅有力焉。王振擅 权,文武大臣望尘顿首,惟辅与抗礼。
(《明史•列传•卷四十二》,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檄季犛二十罪 檄:发檄文。
B. 道芹站 道:取道。
C. 走其伏兵 走:击退,使……退。
D. 营于白鹤 营:经营。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 险以老辅师/
B. 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 险以老辅师/
C. 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 险以老辅师/
D. 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 据险以老辅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辅治军整肃,善于带兵打仗。安南黎季犛以下犯上,杀了国王。张辅率兵讨伐,尽管 黎季犛凭借地势险要兵员众多抵抗,却根本无法挽回败局。
B. 张辅办事知礼,受到皇上称赞。成祖丧期满二十七日时,皇上戴素冠穿麻衣临朝,而群 臣都已改为吉服,只有张辅和大学士杨士奇穿戴与皇上一样。
C. 张辅威名远扬,为人谨慎小心。他三次平定交趾,经历四朝天子,与帝室联姻,却不恃 宠,与蹇义、夏原吉等同心辅政,为国家安定作出了贡献。
D. 张辅刚毅威严,处事遵守尺度。高煦谋反,张辅与其断然划清界线。王振专权,文武大 臣远远见到就行叩拜礼,只有张辅与他当面讨论礼节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佯欲他攻以懈贼,令都督黄中等将死士,人持炬火铜角。
(2)辅执之以闻,尽得其反状,因请将兵击之。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人向他祝贺说:“瞧他多么健壮,将来一定会成为像你一样的体育明星。”贝利听了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绝不会有我这样的成就,因为他现在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的时候却是非常贫穷的。”
全面理解材料确定立意;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