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幵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______________。”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A. 你走,我去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也去接你
B. 你走,我去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也不去接你
C.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也去接你
D.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也不去接你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位法官正在口若悬河地讲着法律知识,殊不知他的儿子正在家中被执法机关缉拿归案。
B. 站在运河堤上,可以俯瞰城中鳞次栉比的瓦屋的屋顶。
C. 新来的班主任真是妙手回春,让我们这个一盘散沙似的班级重新有了凝聚力。
D. 他们的文章虽然风格不同,但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真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3、选出加点字解释无误的一组( )
A. 劝学(劝勉)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博学(广泛)形容尚小(形体容貌)
B. 闻者彰(清楚)蒙故业(继承)秦人开关延敌(推延,推迟)体格风骚(姿容俏丽)
C. 河内凶(荒年)请以战喻(比喻)王无罪岁(时间)她讪讪的缩了手(难为情的样子)
D. 吾师道也(学习)圣人无常师(固定)六艺经传(经典)可怜辜负好韶光(可爱)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____,____, ____ ,____ ,____ , ____ ,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
②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③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
④通过建立“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和“生产一消费—再循环”的模式
⑤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⑥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
A. ①④⑤③②⑥ B. ①⑥④③⑤②
C. ④②③⑤①⑥ D. ④⑤⑥③②①
5、下列各句加横线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们班的李明同学学习总是很用心,大自习结束的铃声响起,他也充耳不闻,继续在草纸上演算着。
B.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篇幅较长,真是长篇大论。
C.来自各地的旅游者对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农家生态园趋之若鹜,他们觉得这既亲近大自然,又 吃、住、玩一条龙,是极好的休闲娱乐形式。
D.全球约有8000万只被囚禁的动物有机械重复活动的习惯,尽管这与动物原有的行为大相径庭,但人们还是认为,它有助于动物适应狭窄或枯燥的环境。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读经典
经典的范围很广,它既包括先秦诸子的文章,也包括唐诗宋词四大名著,还能包括西方世界一些好的舶来品。一般经典之作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它们讲述着天理、人伦,在表达作者意图的同时也教化着人们。它反映了普遍的自然规律、社会章程,强调了人自我素质的提高追求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然而,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加剧,物欲极度膨胀,信息无限爆炸的时代,大多数人信奉的是“物质至上”的信条,他们忘却了那些先人留给我们的经典,抛弃了精神上的家园,在现代生活中日渐沉沦。
商业文明倡导的是声色犬马的感性生活,而经典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倡导的则是庄敬平和的理性生活,因为理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理性文化倡导个体要在精神层面上实现自我,而不仅是在感官层面上满足自我,更不是放纵自我。
经典在文化上的价值,表现于熏陶一种正当人格的养成,同时经典具有调理人心、救治商业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的作用。我们所提倡的经典,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从整个人类的文化史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所注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孔子讲“天道远,人道迩”,这里的人道即社会伦理,这是个体的人实现其自身价值的社会基础,假使一个人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那么他的所有价值都将无从说起。
重读经典,除了儒家的传统经书,如众所周知的“四书五经”之外,还应包括先秦诸子的著作,如使《庄子》、《子》、《韩非子》,以及历代的诗词歌赋等。这些经典著作都是使人能够暂时从纷纭扰攘的商业社会中抽身而出的良师益友,让人能够浸润于文化的氛围之中,感受作为人进行理性思维的愉悦。
经典的能量是巨大的。重读经典的时候,你能时时感受到,原来理性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它渗透在字里行间,浸润着读者的心灵,纵是作品诞生在一百年前甚至更久,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也不得不感叹,历史竟是如此的相似,不分年代,不分国界,许许多多的情感、行为、错误、经验竟然是一样的,在经典的世界里人们能在几个世纪前找到自己的知音,也能在历史的无限循环中看到一些豆古不变的东西。
近几年来,呼唤重读经典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现实中的重读,不过只是少数文化人不时的呼吁和偶尔见诸媒体的几篇报道,并没有形成实际的风气。朱自清先生早在1942年就这么写道:“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又务。”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国民对于其本国的经典都应抱有这么一种态度,这也是一个人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起码标准。所以,我们这代人,都应该重读经典。
倡导经典,同时就是在倡导道德、法律和度诚,就是在倡导和谐社会。重拾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经典,让心灵穿越千年的障碍与前贤沟通,从书中找到属于我们当代的瑰宝,让我们的步伐与时代同步,与经典偕行。
(摘自百度文库《重读经典》)
【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散文,唐诗、宋词,以及西方一些好的文学作品都是我们所说的经典。
B.理性文化注重精神层面上的自我实现,不放纵自我,不在感官层面上满足自我。
C.声色犬马的感性生活是商业文明所倡导的,而理性生活则是传统文化所提倡的。
D.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道是实现个体自身价值的社会基础。
【2】下列对文章内容与论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日渐沉沦,是因为他们以“物质至上”为原则,忘却了先人留下的经典。
B.最近几年,虽然重读经典的呼声很高,但在操作层面上困难重重,实际上却没有形成气候。
C.举例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如以朱自清的话为例,说明国民需要阅读经典。
D.作者阐释了经典的内涵,论述了当今时代阅读经典的意义,呼吁国民重读经典,与经典偕行。
【3】当今时代,我们为什么要重读经典,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7、名句默写。
(1)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少年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蔑视反动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那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
(6)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备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
(7)《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目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能热切地接待贤才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作者蔑视权贵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3)《登高》中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中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暂歇”的过程,诗中“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赞美风景壮丽,更赞美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师说》中韩愈对老师的职能进行解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发出“__________ ”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人生如梦,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
10、补全下面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章》)
(3)未能助上大有为,_________________,则某知罪矣。(《答司马谏议书》)
(4)木直中绳,_________________,其曲中规。(《劝学》)
(5)黄庭坚在《登快阁》中表达了自己归隐田园,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7)《书愤》中最能表现陆游壮岁已逝、壮志未酬的激愤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韩愈在《师说》中指出老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井冈山①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给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②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③。
1928年秋
(注)①这首词是毛泽东同志为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写的。②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③宵遁:夜里逃跑。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上阕前两句把镜头对准“山下”与“山头”,为全词的雄伟气势与结尾的胜利作了铺垫。
B. 上阕后两句用反衬手法,描写敌人人多势强气焰嚣张,反衬出我军沉着应战泰然自若。
C. “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与“肖然不动”三个词前后照应,既显得典雅雄壮,又韵味深长。
D. 这首词匠心独运,高度概括了红军井冈山保卫战的始末,是一部优秀的浪漫主义杰作。
【2】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我军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厌之有 厌:讨厌
B.若不阙秦 阙:侵损,削减
C.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失其所与 与:结交,亲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围郑”中“晋侯、秦伯”指的是晋文公和秦穆公;“侯”和“伯”指的是爵位,春秋时期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B.东道主原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后来人们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称为“东道主”。
C.《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根据齐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
D.“寡人”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其后的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各代体制习惯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时代,我们拥有青春、知识、激情,拥有亲情、关爱、幸福……然而有时候又会埋怨命运不公,感叹生活太累。其实丰富多彩的生活,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有很多,很多……
要求:紧扣材料,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