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广元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点字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忽已(mínɡ)    (dàn)澹          (mǔ)      (tái)

    B.脚(zhuó)             谢公(jī)                 (lù)水                 (hōnɡ)然

    C.长(jiē)                    (yīn)岩泉            宿(sù)处    (huǎnɡ)惊起

    D.青(mínɡ)      (páo)               (tán)溪               (yǐ)石

  • 2、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青于蓝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不拘于时

    C.学于余 D.急于星火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心     躁:浮躁,不专一 其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B. 声非加也   疾:长 孔子郯子     师:以……为老师

    C. 木直     中:合乎 师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 吾尝而望矣 跂:抬起脚后跟 士大夫之     族:类

     

  • 4、选出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   )

    A.何为其然也 B.何可胜道也哉

    C.而今安在哉 D.不吾知其亦已兮

  •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愈《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B. 贾谊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

    C.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

    D. “莼鲈之思”的说法缘自晋朝张翰,他在洛阳做官,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就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乡土中国•礼治秩序》节选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名句默写

    (1)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书生意气,___________。《沁园春 长沙》

    (2)在雨中哀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巷》

    (3)寻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也蕴含着要与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

    (2)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氓》中用桑树起兴,形容女子容颜靓丽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 。”

    (5)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 ,_______ ”借长江来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与康桥离别时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2)毛泽东面对壮美的山河、广阔的宇宙,触景生情,思考深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沁园春·长沙》

    (3)《雨巷》一诗中,诗人独自走在悠长寂寥的雨巷,希望逢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名篇名句填空

    (1)《氓》中“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 “桑之落矣,____________。” 运用比兴手法,借叶子由鲜嫩而至枯黄的景物变化表现出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运用赋的手法写女主人公从早到晚辛勤劳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我往矣,________ 。今我来思,_________。(《诗经·采薇》)

    (3)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关心民生疾苦,“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追求美政,坚定不移,“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学习前贤,坚守正道,“_________________。”修德明志,情操高尚,“制芰荷以为衣兮,_______

    (4)屈原在《离骚》中书写了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相似境遇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5)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_________________ 。(《孔雀东南飞》)

    (6)《涉江采芙蓉》中,抒情主人公由喜转忧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7)曹操《短歌行》中表达了对贤才的思慕,把贤才比作光华四射、高悬天宇而难以企及的明月:“______________?”诗歌还用典故,卒章显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苏轼评论陶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既质朴又美丽,既简约又丰厚。《归园田居》中先简笔勾勒出桃李竞艳,素淡与绚丽交映成趣的近景:“___________________。”再用淡淡的色彩晕染出平静安详的远景:“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_____ 。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 。”

    (9)_________ ,洞庭波兮木叶下。___________,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 

    (10)白居易《长恨歌》运用夸张手法表现杨贵妃艳压六宫、美色无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又以花喻人 ,写临邛道士见到仙山上的杨玉环娇柔凄美的容颜:“玉容寂寞泪阑干,_____________ 。”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赠李白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四载(745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比喻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还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杜甫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作者用“葛洪”的典故对李白提出勉励,希望他能隐居求道、忘怀世事得失。

    D.此诗简洁、概括,遗貌取神,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2】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 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入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钓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

    B.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

    C.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侍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

    D.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第,指科举考试中考取状元。第是科举考试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级。

    B.擢,升官。其他表示晋升官职的词还有升、拔、右迁、陟、晋、进、加等。

    C.《六经》,指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

    D.拾遗,唐代谏官名,与补阙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北宋改为左右正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曾得到李邕的赏识,李邕惊叹于杜甫的才学,主动前去见杜甫。后杜甫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

    B.杜甫多次向皇帝献上赋和颂并自己大力赞扬自己;杜甫的先祖从杜恕、杜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已十一世。

    C.杜甫生活困窘,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担心漂泊而死于路途沟壑,进言希望皇上同情、怜爱他。

    D.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犯罪牵累了董廷兰,董廷兰被罢黜宰相职务。杜甫为此上疏触怒了唐肃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

    (2)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鄘,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开口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惘然,《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材料二: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燃尽一生,终成巨制。历尽人生百态,道尽世事无常,醒来终是空梦一场。《红楼梦》是一本不读就是人生遗憾的书,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是一本从任何角度和眼光去读,都可以有所得的书。

    材料三:汲取一部红楼梦,一个大观园,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结局,或平淡,或激烈,或渺小,或凄凉…… 正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红楼梦》像是一个富矿,永远也开采不尽,其意蕴之深,永远值得我们去发掘。”

    学校将举行“汲取红楼文化,芬芳精彩人生”的演讲比赛,请你根据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