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淮南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面选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作为公司的一名新员工,我很荣幸能莅临这个颁奖舞台。得知自己获奖,既意外又惊喜,心潮澎湃,过去一年的工作场景又浮现在眼前。

    B.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C. 本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咨询投资问题。我们将不吝赐教,将以最优惠的价格给予您最优质的服务。

    D. 师德如山,让人仰止;师恩如海,难以为报。适逢先生80岁寿诞之际,诚邀各位回到老师身边,共贺恩师高寿。

  •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列坐其次   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②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用来

    B.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丝竹:借指音乐   ②况修短随化,终于尽  期:至、及

    C.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相交往取诸怀抱  取诸:从……中取得

    D. 所以兴怀,其一也  致:导致未尝不文嗟悼  临:面对

  •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中国最早一批历史著作,如《尚书》《春秋》《左传》等,它们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精神。

    B. 中国古代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其中最大的类别是集部,它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全属于诗文创作。

    C. 《论语》针对个人道德修养,提出“仁”,要求克制私心私欲、用“礼”规范言行举止,针对从政者,应做到“仁者爱人”,讲求“德治”。

    D. 儒家强调积极入仕,主张国家有道则出仕,国家无道则安贫乐道,而老庄对入仕采取逃避的态度,这说明儒道两家思想也有贯通融合之处。

  • 4、对《荷塘月色》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 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A. 作者遥想古代江南采莲胜景,虽不现实,但借助联想,使荷塘画面扩展,更显清新雅致。

    B. 《西洲曲》是南北朝时期以爱情为主题的民歌,作者借此表达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 追求。

    C.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江南的美好回忆让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最终平静下来了。

    D. 作者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这种复杂的心情隐约潜藏在字里行间。

  •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几场秋雨过后,秦岭秋意渐浓,层林尽染,红叶青松相映成趣,绚丽的色彩堆成了一幅重彩油画,真可谓人间仙境,秀色可餐

    B.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还得有千金买骨的气魄,以人为本,在人才质量以及如何发挥人才作用上下功夫。

    C.虽然有数百篇的小小说佳作被选入语文教材,但真正被社会认可的、可能会被写进文学史的小小说作家实属雪泥鸿爪

    D.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阅读,特别是深度阅读,是人们保持判断力和思想定力的不二法门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跨界多栖的诗家

    余玮

    身为诗人,叶延滨对这个头衔的解读是个体价值和情感价值的承载者。叶延滨说,现在诗人平民化,但并没有失去价值。“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后,因为符合了大众的审美,所以拥有大量读者。诗歌比较个体化,看上去很弱小,但它坚守个体价值。诗歌证明个体是需要被承认的,它捍卫着个人的尊严,一个诗人哪怕只有一个读者,他也是有价值的。”

    在“快餐文化”充斥的现在,很多人说中国诗歌正在边缘化,甚至有人说,诗歌正在消亡,对此,叶延滨强调:“诗歌是一种文学艺术,关乎人的内心世界,关乎个人价值,承认诗歌的独特性在于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情感方式、个人价值。中国从有文化以来就有诗歌,诗歌从来没有成为全民消费的文化,诗歌的生命力在于,它虽然不是处于今天消费文化的中心,但它是延续人类精神的链条,诗歌消灭了,我们的精神情感也就中断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诗歌是弱势,要进行调整,要倡导对诗歌的尊重,倡导对诗歌的敬畏之心,然后让下一代受到更好的诗歌教育。”

    笔耕不辍的叶延滨在创作诗歌的同时,客串撰写了大量有特色的随笔、杂文、评论、歌词等。从一行行文字里,看得出他极其睿敏的悟性、涉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相当厚实的知识积累。一个在诗歌方面有很深造诣的作家,他的思想触角和艺术素质不可能不“流注”到文学的其他领域,叶延滨的创作实践正是如此。他的散文,是另一种形式的诗。前不久,叶延滨应邀到湖北赤壁采风。赤壁是有诗意的地方,出过不少著名诗人,这里的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锨黏土都深深地吸引着他,成就了他的散文佳作《赤壁三绝》。他看到的不只是风景,更多的是人文、历史和情怀。那摩岩石刻、那茶道古街、那陆水大坝,牵引着这位诗家的悠悠情思与历史追问。

    曾有人说,叶延滨的诗透着杂文的风骨,杂文也常有诗的意象、诗的气质,对此,他坦陈:“诗与杂文是我的两手,让我感动的、美好的,常常笔下成了诗;让我愤慨的、丑陋的、不吐不快的,常常笔下是杂文。美中有瑕,诗中也就有讽有谐。吐出心中块垒,人生一大快事,文章自然也神采飞扬。杂文没有风骨不可立身,杂文没有情致也难成美文。”他认为,写诗更多的是内心的表达,大概与情致相关,写杂文更多的是对社会的关注.大概与风骨相关,两者加起来,对他而言就是“书生意气”。

    “好茶,沸水中无声的舞者/修炼到如此/春秋一世、生死一回/不就是该发芽就发芽/该涅槃时就赴汤蹈火不变色吗?”叶延滨在《在天姥山重阳宫进遥楼品茗》一诗中如此写道。茶道人生,杯水感悟!有人问叶先生人生到底是什么,他指着桌上的一杯茶水,淡淡地说:“也许这就是人生吧。”一杯茶水,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慢慢体会才发现生活就是这样。

    斜躺卧椅上,任阳光在静谧中流淌,品一壶青砖茶,吟咏一段诗文,看一朵花的盛开,赏一朵云的飘逸,这是简单而奢侈的生活。岁月静好而诗意,叶延滨享受着,珍惜着。

    (节选自《中华儿女》2016年第24期)

    [相关链接]

    ①诗歌的无用之用,就是精神上的诗意生存与现实中的诗意栖居。诗歌的无用之用,就是一步步引领我们告别野蛮与低俗,让生活和心灵都洒满文明的阳光……

    ——(叶延滨《无用的诗意》)

    ②综观叶延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等多方面的作品,虽然题材各异,笔调多变,但我有一个总体感觉是:他无论写什么,怎样写,“骨子里”的精髓是共通的,格调是统一的,艺术风格是相互流贯的。其个性是不能误认的 。

    ——(石英《诗文并峙,卓异辉映--简析叶延滨的文学创作品格》)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今中国充斥着“快餐文化”,很多人认为诗歌正在边缘化,甚至有人说诗歌正在消亡,但叶延滨并不这么认为。

    B.赤壁诗意盎然,风景秀美,但叶延滨去采风时不写诗而写散文,这是因为他不只看风景还关注人文、历史和情怀。

    C.叶延滨虽然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但也创作了大量随笔、杂文、评论、歌词等,且特色鲜明。

    D.叶延滨写诗重在表达内心,或与情致有关,写杂文重在关注社会,或与风骨有关,两者结合成为其“书生意气”。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延滨认为,诗歌关乎人的内心世界与个人价值,诗歌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延续人类精神的链条,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

    B.叶延滨的创作实践证明,一个作家如果诗歌造诣很深,那么,其思想触角和艺术素质也必定会延伸到文学的其他领域。

    C.诗与杂文是叶延滨的两手,他常常用诗来讴歌美好,用杂文来抨击丑陋,因而其诗有杂文的风骨,杂文有诗的意象与气质。

    D.叶延滨的作品虽然本质共通,艺术风格相互流贯,但因题材各异,笔调多变,其个性很难被认出。

    3联系材料,探究叶延滨先生“茶水”人生的具体内涵。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冉有认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富民的目的。

    (3)“州”在古代是一种行政区划,后来多用于地名;而“洲”则是指水中的陆地。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包含“州”或“洲”的诗句,“_____________”为前者之意,“_____________”符合后者之意。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时,写出听到荆轲决绝的歌声后宾客们同仇敌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忧思难忘。

    (2)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3)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

    (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停,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7)《念奴婚·求壁怀古》中苏轼具体描绘“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

  • 10、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上阕 中描写近景并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杨万里的《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的手法点明雨中抢插的情景,写出了农事的紧张和农家的艰辛。

    (3)《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华侍坐》中,从言谈可看出冉有的性格,他在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此可看出他的谦虚。

    (2)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郑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庖丁解牛》中,庖丁面对梁惠王的询问,放下刀说出一句代表他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紧扣题目写景抒情,由望月而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进而表达了期盼团圆的愿望;构思奇巧,起伏有致。

    B.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因“思”而 “怨”,怨长夜漫漫;“竟夕”,写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强烈。

    C.颈联描绘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熄灭蜡烛,满屋皎洁的月光让人心生怜惜,诗人披衣漫步户外,露水滋润肌肤,相思之情渐淡。

    D.尾联说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所思之人,不如在梦里与之团聚。寄希望于梦中,足见相思之切,情真意诚,感人至深。

    【2】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请结合具体诗境,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做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湖字大渊,勃海蓚人也。汉太傅裒之后。祖庆,慕容垂司空。父泰,吏部尚书。湖少机敏,有器度,与兄韬俱知名于时,雅为乡人崔逞所敬异。少历显职,为散骑常侍。登国十年,垂遣其太子宝来伐也,湖言于垂曰:“魏燕之与国和好多年行人相继往求马不得遂留其弟曲在于此非彼之失政当敦修旧好,乂宁国家,而复令太子率众远伐。且魏主雄略,兵马精强,险阻艰难,备尝之矣。太子富于春秋,意果心锐。兵凶战危,难可独行。愿以深虑!”言颇切厉。垂怒,免湖官。既而宝果败于参合。宝立,乃起湖为征虏将军。宝走和龙,兄弟交争,湖见其衰乱,遂率户三千归国。太祖赐爵东阿侯。年七十卒。赠镇西将军,谥曰敬。

    (节选自《魏书·高湖传》)

    注:乂()宁,安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燕之与国/和好多年行人/相继/往求马不得/遂留其弟/曲在于此/非彼之失/

    B. 魏/燕之与国/和好多年/行人相继/往求马不得/遂留/其弟曲在于此/非彼之失/

    C. 魏/燕之与国/和好多年/行人相继/往求马不得/遂留其弟/曲在于此/非彼之失/

    D. 魏/燕之与国/和好多年行人/相继/往求马不得/遂留/其弟曲在于此/非彼之失/

    2下列不属于“宝果败于参合”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A. 政当敦修旧好,乂宁国家   B. 且魏主雄略,兵马精强

    C. 太子富于春秋,意果心锐   D. 兵凶战危,难可独行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少机敏,有器度,与兄韬俱知名于时,雅为乡人崔逞所敬异。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仰望云朵,你会陶醉于那份宁静与朦胧;仰望雪山,你会领略到自然的高大巍峨;仰望灯火,你会珍爱那份神秘与温馨。仰望秋天,你会感受到果实挂满枝头沉甸甸的喜悦;仰望历史,你会学会理性思维;仰望功德,你会明了什么是高尚……只要有一颗仰望的心,即使是再平凡的事物也会因此变得不平凡。当你学会仰望天空,仰望大地,仰望整个世界时,你便超越了自我!

    请以“仰望”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情感真挚,语言亮丽。②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