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红河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面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顼是( )

    A. 春秋时期有主、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B. “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藉“是项羽的名。古人幼肘命名,成年时取字,对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自称和对平辈则称名。

    C. “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为寡德之入,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对对方的敬称。“吾不能早用子”中的口子“,是古  ,l   代对男子的尊称。

    D. 按照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所以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 2、下面各句中,与例句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子卿尚复谁为乎?

    A.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B.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君何以知燕王?

     

  • 3、戏剧《雷雨》的作者是下列哪一项(       

    A.老舍

    B.曹禺

    C.巴金

    D.鲁迅

  • 4、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有误的一项是(  

    A.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不伤害动物,(再推广到人,)这就是行仁政的方式啊!

    B.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这样,就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C.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D.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译文:却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有功劳之人,这是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啊!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近年来,国人境外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被频频曝光,不仅对我国文明礼仪之邦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更干扰了正常的旅游秩序。

    B. 城镇化建设要本着科学规划为原则,实事求是地确定城市定位,务实行动,既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C. 我国将出台《队递条例》,严禁快递企业非法泄露用户信息,需按承诺完成递送,快递员抛扔踩踏快件行为进行高达5万元惩罚。

    D. 电影《路边野餐》极富创意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呈现和诗意表达,与当下失序的生活和时代声气相通,意在弦外、充满哲理。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进城”与“返乡”贯穿了百年中国乡土小说史。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剧,农民进城谋生已成为屡见不鲜的社会现象。他们困窘的城市生活境遇和坎坷的心路历程逐渐引起作家的关注,表现“返乡”的作品由此频繁出现。在刘庆邦2005年发表的小说《回家》里,农民工梁建明的儿子回乡后发现,乡村早已无法接纳他,在孤独的煎熬下,他只能再次离去。不难看出,这一时期乡土小说中塑造的返乡者形象,大多是城市的漂泊者、逃离者。这些旧式返乡者因为现实的困窘和精神的苦闷选择返乡,但故乡却再难成为他们的归宿。

    新时代以来也涌现出了一批乡土小说,虽然也会书写乡村的衰弱以及农民在“进城”与“返乡”间的徘徊,但总体基调不再耽于对乡村前景无路的沮丧或对乡村文化的反思,更多的是尝试以文学想象的方式捕捉时代脉动,为乡村振兴寻求可行的方法。作家关仁山曾经说过,乡土小说仅有批判是不够的,还需要建设,比如对乡村经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给予启示。长篇小说《暖夏》将“返乡”作为主人公二泉故事的起点,讲述他从进城打工者转变为返乡创业者的成长之路,极具建设意义。

    承载着人的记忆和乡村历史的乡愁,成为促使以《暖夏》中的二泉、《金谷银山》中以范少山为代表的新时代返乡者投身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这些新式返乡者纷纷尽己所能将城市的资金、技术、人脉等资源注入乡村。他们既有增加收入、创造更好生活的务实精神,更有着造福乡邻乡亲、反哺故土的理想憧憬。这些新型返乡者,经历了“离乡——返乡——留乡”的动态过程,与其形成明显差异的坚守者们则始终扎根于乡土社会。新世纪乡土小说也塑造了许多乡村坚守者形象,但他们往往被作者大肆批判,以图引发人们的反思。如在阎连科于2007年发表的小说《黑猪毛白猪毛》中,李屠户、刘根宝仍延续着“五四”以来被反复抨击的“国民劣根性”。而新时代乡土小说呈现出较为积极的建设姿态,所谓的新式坚守者之“新”,表现为其形象一改浓郁的暗沉色彩,增添了更多暖色。他们对故土有着强烈的眷恋之情,“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观念根深蒂固。诚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阐述的乡土中国的根在土里,具有一种“土气”,使生于此的人们必须依赖土地才能成活。尽管当今乡村社会已经不同于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那种乡村社会,然而生长于乡村的部分人群仍然无法割舍对“土地”的眷恋,这种“乡土”观念烙印在他们的血液中,让他们不愿背井离乡。这些新时代的坚守者并不故步自封,他们具有敏锐的感知和开放的视野,能够迅速接纳城市反哺乡村的种种资源,适应现代化元素源源不断地注入乡村的现实。这些坚守者已经成为新时代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来源之一,成为造福家园的有为者。

    (摘编自刘燕《新时代长篇乡土小说中的“新人”形象初探》)

    材料二:

    离乡者虽然在地缘上远离了故乡,但故乡有生养他们的至亲父母、熟悉的亲人,血缘仍旧像脐带一样将他们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故乡与亲人是进城者难以割舍的牵挂,故乡中稳定的血缘关系为城市中孤独的心灵提供了精神的庇佑。

    同时,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孤独、焦虑、空虚加剧了离乡者心灵的异己感与无家可归感,游荡在城市边缘的个体极力想要融入城市这一新的群体,但无法融入的挫败感引发了浓重的乡愁。离乡者的返乡所指向的不仅仅是对血缘亲情的延续,更指向对自身归属与来源的确认。一部分知识分子体验到现代化城市的浮华后,曾经的乡土生活经验与对美好乡土的向往便勾起了他们精神上对故土的怀念。这些知识分子希望在回望与返归中寻求归属感。他们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找寻自我生命的源头、情感的依托与心灵栖息之地。例如《芳草在沼泽中》中的刘伟就出于对都市生活的厌烦与对乡土诗意生活的向往而前往僻静的芦苇湖。

    值得注意的是在寻根式的返乡小说中,土地意象再次进入了文本的中心并被赋予了深层的情感内蕴。土地作为乡土社会的根基,其容纳万物的包容与博大给予了返乡者身份上的再次认同与精神上的慰藉。陈应松《像白云一样生活》中逃离乡村进入城市的细满无法忍受城市生活的冷漠,他回忆故乡美丽而闲适的风景,乡土安抚着他受伤的心灵。

    虽然新世纪的返乡书写继承了寻根文学的传统,向乡土大地再次寻找着人类精神的皈依之处,但返归乡土却面临更为沉重的问题:经历了城市伤痛性体验的打工者被迫返回乡土后能够适应原来的生活方式吗?故乡仍旧是记忆中那个理想之地吗?显然,部分作者已经通过返乡者的声声叹息与再次离去宣告了寻根的失败。如王十月《寻根团》中的关键人物“马有贵”就体现了对“寻根”的深度解构。因为打工而身患严重的尘肺病的他回家后,家人却因一笔工伤赔偿款而与他发生冲突,感受着亲情的冷漠与异化,寻根彻底失败。

    返乡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进入城市的离土者已经渐渐地将自身与传统及过去割裂,其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已经在城市文明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返回乡土后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使返乡者容易陷入无根的焦灼感。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故土淳朴的人心和不受污染的自然环境也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这些宣告了新世纪乡土小说中返乡主人公寻根的失败。

    (摘编自何祎琳《新世纪返乡书写的家园焦虑与家园新变》)

    注:新世纪乡土小说指的是本世纪前十年的这段时间的乡土小说作品;新时代乡土小说指的是党的十八大(2012年)以后的乡土小说作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世纪乡土小说《回家》反映了返乡者的现实困境,新时代乡土小说《暖夏》讲述了返乡者的成长之路。

    B.与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返乡者相比,新时代乡土小说中的返乡者对家乡和土地的心理依赖程度更加明显。

    C.新时代乡土小说中的乡村坚守者善于接受外界的新事物,他们与新时代的返乡者一样,都是乡村的建设者。

    D.根据材料二可知,血缘关系和对自身归属的确认,是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离乡者想要返回故乡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在论述旧式返乡者和新式返乡者时,均列举了具体的小说作品,读者更易理解。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土地”的重要性,认为“土地”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

    C.材料二中提及的乡土小说《寻根团》中人物马有贵的经历也可作为材料一第一段的论据。

    D.“离乡者返乡失败”是两则材料提到的共性问题,作者分析了问题成因并给出了建议。

    【3】下列选项内容均选自《乡土中国》,其中与材料二论述的内容关联性不强的一项是(       

    A.我十岁离开了家乡吴江,但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籍贯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

    B.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

    C.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D.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个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作家创作乡土小说的目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的《饮酒》)

    (2)日月之行,___________。星汉灿烂,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3)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_____。(《迢迢牵牛星》)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好战必亡,然而忘战也必危。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写到:“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有着类似的担忧。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与友人荡舟赤壁,如乘风飞行,逍遥自得。

    (3)《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不仅上下两句对偶,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诗歌声律的把握已达圆融之境。

    (4)《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名句名篇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_____________

    2)《沁园春 长沙》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2)《琵琶行》中琵琶女年长色哀后,嫁做商人妇。“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11、名句默写。

    (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定王台

    [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③陵阙:皇帝的陵墓。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以“雄跨”两字领起,展示了定王台所处的位置和广阔的背景:洞庭野和古湘州。纵览时空,气势不凡。

    B.“何王台殿”两句以问答的形式点题,唤起对古台旧事的追忆,联想到定王当日的威仪,只叹繁华早已云消雾散。

    C.“登临处”三句写眼前所见的乔木落叶和大江奔流,使人在哀叹历史的情绪上又生岁月如流、生命短暂之叹。

    D.词尾点出一个“愁”字,凸显词人心中深沉的悲痛和绝望,使词韵更添怅惘凄凉之感。全词即在低沉的喟叹中结束。

    【2】有人说,“兴废”二字是这首词上下片的联结点,请结合词作内容加以分析说明。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见秦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愿足下急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项是(       )

    A.愿足下急太子:经过。

    B.太子跪而逢迎:迎接。

    C.光与子相。燕国莫不知:友善,交好。

    D.樊将军亡秦燕:到,往。

    【2】下列划线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灭口   不然,籍何至此

    B.燕太子丹见秦灭六国                 否者,若属皆为所虏

    C.此丹之上愿,不知所以委命       拔剑切啖之

    D.今田先生死,岂丹心哉             项伯杀人,臣活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丹请教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是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丹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对于太子丹的建议,荆轲一开始没同意,太子丹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

    【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2)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苏轼在赤壁怀古,辛弃疾在京口怀古,当你驻足历史遗迹(如圆明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兵马俑……),可选择任意一处遗迹,倾听历史的回声,你会有着怎样的遐想与感悟?(不少于1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