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字音和所有字的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间或(jiān) 咀嚼(jǔjué) 不更事(gēng) 形骸
B.俨然(yǎn) 牲醴(nǐ) 拗不过(ào) 歆亨
C.洗漱(shù) 彤云(tóng) 住一宿(xiǔ) 迤逦
D.央浼(miăn) 朔风(suò) 沸反盈天(yíng) 卓帷
2、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音正确的一项
A. 横亘(gèn) 婆娑(suō) 停泊(bó) 解剖(pā o)
B. 熨帖(yùn) 辟谣(pìyáo) 编纂(zuàn) 悄然(qiǎo)
C. 长篙(gāo) 叱(chì)骂 荆棘(jīnjí) 着(zhuó)陆
D. 踟(chí)蹰 凌侮(wǔ) 透露(lù) 嘈杂(zá)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项制度的要害在于,政府掌握着生杀予夺的主动权,企业只要获得免检资格,就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
B. 为救出被埋在井下的矿工,他连续几天都在指挥救人,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他感到自己已经疲惫不堪,心劳日拙。
C.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这座城市变成泽国,一片汪洋,人们调侃说到城市去看海,其壮观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D. 迎面走来一个短小精悍、浓眉阔眼的人,他身着短衫,步履稳健。
4、下列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开篇从大处着笔,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并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B.“乱石穿空”三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展现出有声有色富有动态感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赤壁壮观的景物特点,也为下片追怀英雄人物周瑜渲染了气氛。
C.“小乔初嫁了”一句以美人衬英雄,显示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与上文中的“风流人物”“豪杰”相照应,也与“早生华发”,壮志难酬的词人形成对照。
D.上片抒发对英雄伟业不灭的赞叹,下片借景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全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眼前的景物与古代的人事融为一体,境界恢弘。
5、下列各项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见,亦作“宴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臣子,有别于“朝见”。
B.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C.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予功臣,以示褒宠。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寒色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注)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不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做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一个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选自《目送》)
【注释】选自李煜词《望江梅》,词作于李煜被俘到汴京之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B.本文以“寒色”为题,使得全文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伤感况味,让读者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对“家”的认识因此也充满悲剧色彩。
C.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
D.结尾段含蓄地指出家的内涵与永恒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唤醒我们对亲情的珍视。
【2】本文注重细节描写,很多细节都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文中画线处三次出现“栀子花”,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三次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3】作者眼中的“家”既简单又复杂,作者对人生的幼年、中年和老年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家”有什么感悟?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语出《诗经》,原指姑娘思念情人,在曹操《短歌行》中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在篇末点题表现李白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叙述世俗善于投机取巧,违背原则而任意改变措施的现实的两句是__ , ______。
(2)《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的语句是“__,__”。
(3)《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意气奔放,力量强大句子是“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表明蜀国长久以来交通不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从大处落笔,写出了登临高处见到的壮阔无比波涛汹涌的画面。
(3)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情境式名句默写。
(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的作用应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进一步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崔颢《黄鹤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归思难禁的愁绪。
(5)《明湖居听书》写到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白居易的《琵琶行》也有类似的场景描写,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足的准备,如果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的结局。
(7)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开篇在缅怀英雄之余,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感叹当年的流风余韵已经被岁月洗涤殆尽。
(8)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表现周瑜在赤壁战场上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形象和神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表现出词人凭吊英雄,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只好以杯酒祭月的苦闷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具体形象,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侧面表现了洞箫声的悲凉幽怨。
(2)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的复杂感情融入诗句中。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石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
辛弃疾
彩胜①斗华灯,平地东风吹却。唤取雪中明月,伴使君行乐。
红旗②铁马响春冰,老去此情薄。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
【注】①彩胜:又称幡胜。《续汉礼仪志》有:“立春之日,立青幡于门外。”②“红旗”句:苏轼《上元夜》有“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前青幡与华灯交相辉映,大地春风送来暖意。这两句描写出节日的盛景。
B.天空的明月本是自然现象,词人用“唤取”两字赋予月人的情感,饶有情趣。
C.面对着元夕立春这样热闹的节日,年老的词人淡薄了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
D.词人对元宵夜华美的盛景不感兴趣,却独自一人来到前村欣赏早开的梅花。
【2】词的最后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①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②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老少奔波,弃其业次。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
(选自韩愈《论佛骨表》,有删改)
[注]①运祚(zuò):国运,福祚,即世运。②舁(yú):抬。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伏维睿圣A文武B皇帝C陛下D神圣E英武F数G千百年已来H未有伦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牲牢,指牲畜。古代人祭祀时用作祭礼的猪、牛、羊等牲畜。
B.“则议除之”与《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两句中的“则”字意思相同。
C.“本夷狄之人”与《琵琶行并序》“自言本是京城女”两句中的“本”字意思相同。
D.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现在通常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属于词义的扩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武帝笃信佛教,前后三次舍身佛寺做佛僧,他祭祀宗庙,不杀牲畜做祭品,他本人每天只吃一顿饭,只吃蔬菜和水果,最终却被饿死。
B.高祖皇帝在刚刚接收隋朝天下时,就打算废除佛教。但令韩愈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群臣才能见识短浅等原因,废除佛教这件事没有实行。
C.皇帝命令大批僧人到风翔迎接佛骨,还亲自登楼观看,将佛骨抬入宫内,命令各寺院轮流迎接并供奉,还让京城的百姓都去朝拜佛骨。
D.韩愈认为,佛是外族人,和中原地区言语不通,衣服样式不同,也不讲先王礼法。假如佛还活着并来到我国京城朝拜,我国只需以礼相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
(2)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5】韩愈反对信奉佛教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14、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
1)美,在每个人的心中有着不同的感觉。请结合自身的体会,在横线填上合适的词语,以“我觉得______最美”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
2)根据下面要求写作文。
请以“这里,我来过”为题,自定立意,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②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