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阜新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她反复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

    ②以人民利益为重是我党的宗旨,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上行下效,全力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③革命党人对事业的追求九死不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④正在加速发展的山西制造业,要形成一个轻重均衡的结构,不仅需要高科技产品,也需要老百姓日常使用的下里巴人

    ⑤一个叫做李云龙,今年29,乃是一个乞儿,放浪形骸之极,这人每日只食一餐,过午不食,一个钵盂,一根木棍,百衲衣加芒鞋,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⑥里约奥运首金争夺战打响,在举重队放弃参加女子48公斤级比赛后,女子10米气步枪比赛首当其冲,杜丽和易思玲向金牌发起冲击。

    A. ①④⑥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⑥

  •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叔本华说,幸福即是痛苦的避免。所谓痛苦是实在的,①幸福则是根本不存在的。痛苦不存在时之状态,无以名之,名之日幸福。人生之日标,幸福之追求,④痛苦之避免。人生即是一串痛苦所构成。能避免一分的痛苦,一分的幸福。悲观主义者待人接物,步步为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是悲观主义的真谛。

     

    A.

    /

    因此

    不在

    可是

    B.

    可见

    不在

    而在

    本是

    C.

    然而

    不在

    就是

    D.

    是故

    不在

    而在

    即是

     

     

    A. A   B. B   C. C   D. D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来自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不少医务人员还经历过小汤山医院抗击非典、汶川抗震救灾、抗击埃博拉等任务。

    B.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博物馆总数超过5000家,仅2019年一年各类博物馆接待观众数量就达9.5亿人次。

    C.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认为,中国在疫情暴发后是否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是经济快速复苏并走在世界前列的关键。

    D.在登顶测量中,为保证数据收集质量,次落等8名测量登山队队员在珠峰峰顶停留150分钟,创中国人在珠峰峰顶停留时长纪录。

  •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如善遇之        ②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B.①劳苦功高如此        ②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

    C.①不,籍何以至此        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①未得项羽相见        ②欲呼张良俱去

  •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B.通过这次难忘的经历,陈晓恍然大悟,原来学习的压力源于他对自己的不自信。

    C.通常,有听力的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习语言。

    D.生态环境建设不是油然而生的事情,如果等到景区大开发时才着手,就为时已晚了。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玩梗"仅仅是一种年轻人的语言游戏吗?

    南帆

    ①什么是“梗”?这是一个什么“梗”?两种询问方式立即显示出询问者语言身份的差异。一种询问来自网络语言外部,询问者不得其门而入,网络领域的奇特方言如同令人困惑的屏障;另一种询问发生于网络语言内部,询问者已经熟悉“梗”制造的表意方式。

    ②所谓“梗”,可能是一个巧妙回复、谐音混搭、角色形象等。比如夏洛特烦恼是一个“梗”;考试不理想时,一首凉凉送给自己是一个“梗”;《灌篮高手》之中“教练我想打篮球是一个‘梗’”;“萧敬腾去沙漠下雨”也是一个“梗”……

    ③许多时候,网络语言成为划分一个文化部落的标记。网络空间的流行语如同一套特殊的服饰,网络语言共同体热衷于维护某种独特的风格。某些场合,一个擅长穿插网络用语的人,有助于塑造自己的“接地气”或者“亲民”形象,必须及时向这个庞大的文化部落示好。因此,“梗”是众多叙述之间形成的笑点与包袱。这些桥段或者话语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笑的声音滚雪球一般地扩大。

    ④“梗”的另一个特征即是被频繁引用。这很快令人想到一个熟悉的概念:典故。相对固定的含义与后续表述的反复征引,“梗”在很大程度上近似“典故”之义。赋诗行文,引经据典——引用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唤起相近的联想、既定的气氛或者佐证某种观念,典故充当了古今作者交换思想的语言中转站。《文心雕龙》所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典故的引用是诗文常见的修辞策略,络绎不绝的典故显示出作者的渊博与活跃的视野,不同文本之间的典故穿插形成特殊的“互文”关系。典故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而重新将相距遥远的文本联结在一起。

    ⑤“梗”的内容、风格与典故还是存在重大差异。从经典、字典、典籍、典礼,到典范、典雅、典藏、典型,“典”往往包含普遍肯定的法则、标准。因此,典故不仅指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而且,相当多的典故提供了众所周知的正面榜样与价值观念,或者包含一个失败的案例以及沉痛的教训。换言之,并非过往的人物、故事均有资格充当典故,广泛流传的典故构成了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引经据典不仅显现为文采斐然,也不仅构筑一个彼此激荡的“互文”网络,而是隐含了文化传统内部的深刻对话。

    ⑥相对地说,“梗”无法承担这种对话。“梗”可以提供一种谈资,一种助兴的点缀,一种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修辞效果。绝大多数“梗”无法尾随经典纳入文化传统,典故则成为文化观念的传承或者启迪。相对于“梗”的嬉皮笑脸,典故则更显得一本正经。比如一个主播的口头禅“芜湖,起飞”,或者来自表情包的“小丑竟是我自己”等,很难想象这些“梗”可能世代相传,演变为严肃的典故。而另一方面,诸如“刻舟求剑”“投鼠忌器”这些典故就似乎缺乏“梗”所具有的玩笑气息,因此,许多“梗”不可能获得典故的待遇,正如更多的典故不可能行使“梗”的功能。尽管没有正式的规定,但目前多数人仍然觉得悲剧乃至正剧的桥段均不宜成为“梗”。

    ⑦典故与“梗”均源于读者的再生产,这种再生产甚至充满偶然。但是,典故与“梗”的孵化语境远为不同。典故来自传统典籍某些内容的反复引用,引用者多为饱学之士。引用不仅证明某些思想观念赢得的普遍认可,同时表现出引用者拥有广博的学识。古代的某些饱学之士甚至有意炫耀自己的学识,号称赋诗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人曾经将过多的典故铺陈比拟为“祭獭”。总之,典故如同一个个扣子钉在众多文本连缀而成的文化谱系之中。相对而言,“梗”带有明显的日常口语风格,大众的语言狂欢成为“造梗”的基本动力,笑声是孵化“梗”的必要添加剂。眉飞色舞的复述,别出心裁的误读,无事生非的重点阐释,夸张的自嘲或者装傻、卖萌,这些策略广泛掺杂于后续的引用之中,有助于“梗”的集聚与成熟。

    ⑧许多时候,“梗”的形成恰恰是狡黠地利用了典故,某些人“造梗”的目的是提高点击率,获取更多的流量,另一些人“造梗”的目的是带动某种商标,一个著名的“梗”肯定有助于商标的广泛传播。多数年轻人仅仅追求乐趣,他们将大量剩余精力投放于这种语言游戏,“评论梗”“弹幕梗”“身高梗”“撞脸梗”层出不穷。其实,许多“梗”仿佛远非那么有趣,只是一个小小的语言转折而已。

    ⑨当下,我们又该如何正视以“梗”为代表的网络文化的广泛影响力?对于年轻人而言,“梗”更是一种新型表意方式与网络空间的全部文化景观连为一体。上一代人的批评和贬损很难收效,他们似乎与来自网络空间的年轻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时区,彼此之间的兴趣、价值判断乃至表述和笑点相距甚远,来自网络空间的语言狂欢节犹如意义不明的喧哗。

    ⑩稍稍意外的是,来自网络的各种文化愈来愈强盛,似乎也在谋求一种“正典”的形式,并且力图验明正身,步入学术殿堂,赢得一席显赫的位置。一旦时机成熟,亚文化也将迅速放弃无厘头风格,转而遵循学院设置的学科模式,网络流传的“梗百科”显然承袭了辞典的编纂。学术界已经察觉这个迹象,许多学院正在将网络文化纳入正式课程,并且积极发表学术论文。

    (选自《探索与争鸣》2021.9,有删改)

    【1】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梗”作为网络空间的流行语,热衷于维护其独特的风格。

    B.“梗”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一定的喜剧效果。

    C.许多人认为“梗”在悲剧乃至正剧的段子中不太适宜。

    D.“梗”源于读者的再生产,因此其被年轻人频繁引用。

    【2】以下本文论述思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梗”,按照“概念特征—来源与形成—内容风格—如何正视”的顺序展开阐述。

    B.在阐释“什么是梗”这一对象的核心概念时,以列举生活常见现象的方式,让读者在普通场景中易于理解和接受。

    C.本文按照人们认知事物规律来展开阐述,论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次清晰。

    D.在论述事物特征的过程中,作者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详细分析“梗”与“典故”的区别。

    【3】不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典故被引用既证明其得到普通认可,也表现引用者的学识。

    B.饱学之士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所以赋诗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C.“造梗”需要大众的语言狂欢,没有笑声就无法产生梗。

    D.年轻人往往追求某些语言游戏的乐趣,而出现了各种“梗”。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我所欲也》文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短歌行》中,曹操借用典故,表达爱才之情的殷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园田居》中写出陶渊明渴求摆脱官场,向往回归农村的两个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写女子静下心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写人生各有各的乐趣,诗人独爱美并习以为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苏轼对待不是自己的东西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用来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时间飞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用“落叶”“江水”来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氓》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句子是: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物为喻,突出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山路崎岖盘旋,时间飞快流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缘情,亦蕴理,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传达出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村童戏溪上   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扶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注:①此诗为陆游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春,闲居山阴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二句,写雨后溪水上涨,漫到与堤岸相平,作者闲来无事,观看村里的孩子们在刚放晴的傍晚嬉戏玩耍。

    B.第三、四句中,“踉跄”“跋扈”等词,形象传神地描绘了孩子们骑竹马、放风筝的游戏,原汁原味,极富生活气息。

    C.第五、六句宕开一笔,由远及近,由虚转实,描述了孩子们农闲时入塾学习、农忙时跟从父辈耕田劳作的生活。

    D.本诗前六句写景叙事,最后两句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慨,既趣味盎然,又发人深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中,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B.食邑,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C.高祖,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谥号,“谥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D.相国,辅佐君主治国理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下收服巴蜀、留守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土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猎狗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2)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

    【5】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出发才能到达。(朱兆瑞)

    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叔本华)

    大自然中一切的结束都喻示着新的开始。(Q经典说说)

    我是环绕着一个圆圈而行的,越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起点。(狄更斯)

    作为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的你,是更关注事情的开始还是结果?你可曾思考过两者的关系?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