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伊春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交际语言的使用,最为得体的一项是

    A.一位学生在毕业典礼晚会上说:“像孙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三尺讲台上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光。”

    B.我寒假回南方过年,返校后遇到一位同事,交谈中他知我返乡过年,于是客气地问起我父亲的情况说:“家父身体可好?”

    C.某报社的记者写给一位校长的便条:您来信约我莅临贵校采访,本人深感荣幸!

    D.某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 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正是由于这个观点的改变,不仅使“国力牌名袜”在上海市场一鸣惊人,而且影响了上海人对袜品的消费观念,推动了上海袜品行业的革命。

    B. 封龙山又名飞龙山,位于石家庄市区22公里处,早在战国时期就已见诸史册,汉唐以来一直是河北名山。

    C.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园林建筑与诗文,绘画等艺术紧密结合,形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D. 俄罗斯著名人口专家鲍里斯·谢尔盖耶维奇·霍列夫断言,如果人口出生率世界最低的问题不重视,俄罗斯民族将在21世纪末从地球上消失。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如今的整形美容市场鱼龙混杂,整形医师身份造假,美容机构“三无”产品盛行,因整容失败而投诉美容机构的案例频频发生。

    ②走过战火硝烟,走过峥嵘岁月,在过去的90年里,人民军队经历了血染战旗的红色年代,也留下赴汤蹈火的英勇豪迈。

    ③此次某品牌单车未及正式亮相便草草结束在“西南偏南音乐节”的海外登陆计划,背后究竟有何难言之隐的苦衷呢?

    ④他这次因为打架斗殴受到了学校的警告处分,但可恨的是他却不足为训,依然嚣张跋扈,甚至公然在课堂上顶撞老师。

    ⑤当常人在感叹命运不公时,这对身患残疾的夫妻俩正理头苦干;当人们还在自怨自艾时,这对饱经苦难的夫妻已经创业成功。

    ⑥有些人在A银行的贷款久假不归,却同时还能在B信用社贷款,这是因为各相关部门之间没有做好失信记录共享工作。

    A. ①③④   B. ①③⑥   C. ②⑤⑥   D. ④⑤⑥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鲁迅的作品,你会随着作品一起愤怒、忧伤、欢喜时而陷入沉思,时而掩卷失笑,叹为观止。

    B. 当时,解放区的大秧歌、活报剧一类下里巴人的节目,受到城里人极大的欢迎。

    C. 喜剧中的正面人物也应具有喜剧性,可这部喜剧中的两个正面人物道貌岸然,不苟言笑,与整个影片的气氛极不协调。

    D.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侃侃而谈地乱说一通并步能解决问题。

     

  • 5、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B.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C.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宗庙之事,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政事。

    D.冠者,也称“弱冠”,指成年男子。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札,表示成年。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红船

    黄亚洲

    一个人影从卧床上翻身坐起,倾听着黑暗中隐约传来细微的声音。

    这是1920年4月的某个春夜,窗外雨声滴答。上海亚东图书馆的老板李之恒被一种突如其来的痛苦的呻吟声所惊醒。

    亚东图书馆坐落于上海五马路棋盘街,规模不大,两间门面。门都是玻璃门,一共四扇。门贴上写着这样的字样:“经理北京大学出版书籍,发售图书杂志仪器文具。”杨义仁自2月间逃离北京抵达上海后,便一直借住于这位安徽老乡的图书馆里。住在老乡这里,他放心。

    李之恒比杨义仁长两岁,但从当年他毅然资助杨义仁创办《徽新报》起,他一直将杨先生奉为最尊敬的兄长。当年也是杨义仁积极鼓励他离皖赴沪创办实业的。李之恒于沪打拼,“亚东图书馆”一步一个脚印,逐步积累,颇获成功,从龟缩于四马路的偏僻弄堂,一举迁到了五马路棋盘街的西首,亚东图书馆所谓的“经理北京大学出版书籍”,也是端赖于杨义仁在北大的协助。

    杨义仁避祸上海,李之恒第一时间把他安顿到自己卧室的隔壁并赠了杨义仁一个“馆外名誉编辑”的头衔,月薪三百大洋,顿时解了杨义仁经济上的燃眉之急。

    而此刻,他听见隔壁传来的断断续续的呻吟声,心里着慌,急忙抓起枕边的圆形黑框眼镜戴上,跳下床,三步并两步推门出房,一转身推门进入杨义仁卧房,果见他的这位兄弟在铁床上捂肚呻吟,额头上有细密的汗珠。

    “哪里痛?”他慌忙扶起杨义仁。

    杨义仁点点自己胃部。

    “拉肚子没有?”他按按杨义仁的肚子。

    “没有。”

    “怎么跟弟的病一样!仲甫,别急,弟有上好的胃药。”他急忙去自己房中取来了胃药,倒了杯水,让杨义仁服下。

    杨义仁服药时神情很乖。胃痛起来,比肚中其他地方痛起来都要命。

    “这药很灵,一忽儿就能雨过天晴。”他耐心地在床边坐下,“这房间原先是个小书库,名声不好。上回一个孕妇来这里借书,跌了一跤,早产两个月。看看,这回,兄又肚子痛。”

    “你是话中有话。”

    “听出什么味了?”瘦削的李之恒眯起眼睛问。

    “你想赶我出门。”

    “啊,兄说准了!仲甫,不是弟舍不得把这屋子当栈房,而是老兄,该有自家的住房了,该把嫂夫人和孩子都从北京接来了。弟再怎么嘘寒问暖,总不如老婆侍候周全。”

    “一个人过,也有一个人过的好,省心。”

    杨义仁仔细按按肚子,脐左侧按按,脐右侧按按,一下子就高兴起来:“什么灵丹妙药,如此立竿见影?”

    “仲甫,你我兄弟,弟说一句贴己话,兄不动气吧?”

    “说就是了。”

    “兄前日去铁工厂演讲,昨日又去小沙渡演讲,奔东奔西,饱一顿饥一顿的,铁打的菩萨也得闹出病来。能不能有个根本的解决办法?兄不是老喜欢提根本的解决办法吗?”

    “怎么个根本解决?”

    “能不能不干这个活了?”

    “什么活?”

    “革命。”

    杨义仁一愣:“你是说,要我金盆洗手?或者回头是岸?你当年是怎么支持我办《徽新报》的,整整二十三期!你当年呼吁革命的喉咙不比我弱!”

    李之恒慌起来,连忙说:“兄别动气,兄别动气。”

    窗外,檐水一直在响,夹着隐隐约约的敲竹梆子的声音——那架撑着伞的馄饨担子不知走在哪条深巷里了。

    “之恒啊,我不动气。我肚中唯有胃气,现在好不容易驱散了,我还能再动什么?再说,你这劝慰之语,也算是人之常情,我能动什么气呢?你想想,之恒,一个人,靠什么支撑着才活在世上?睁眼闭眼,也就那么几十年,一忽而已。你说,靠什么撑着?你说呢?”

    “兄说吧,兄一向是弟的先生。”

    “无非两个字,”杨义仁伸出两根指头,“理想。”

    “弟当然明白,就如弟亦有理想一样,一辈子卖书、借书、印书。兄为弟写的联 ‘推倒一时豪杰,扩拓万古心胸’,弟都带来上海挂在厅堂上了!弟焉得没有理想?”

    “听明白了,我所信奉的,就是你的这个理想:卖书。我叫卖的,是主义。我的目的,是要叫全中国都迷上这本书。你我的国家太苦了,知道吗?你我的民族太苦了,知道吗?已经苦了多少代多少年了,我见着不忍心,知道吗之恒?我杨义仁不忍心!我生到人间来,就是为这个才活着的!我先前叫卖的是子弹,因为我参加过暗杀团,造过火药,后来我明白,一粒子弹,在中国,打穿不了什么。我明白了这个理之后,我才开始叫卖主义,我觉得主义才是最厉害的火药。你现在劝我不要干这码子活了,就等于给我一根绳子,叫我悬梁,给我一把刀子,叫我割颈!”

    (节选自《红船》,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之恒劝杨义仁不要再干“革命”的活了,杨义仁感到不解,但并未动气,因为他知道李之恒这么说是劝慰他,是怕他受苦。

    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展现了杨义仁与李之恒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揭示了杨义仁的伟大理想。

    C.李之恒曾资助杨义仁办报,奉其为兄长;而杨义仁则鼓励他赴沪创办实业,并协助他经理北京大学出版的书籍。

    D.“急忙抓起”“跳下床”“三步并作两步推门出房”等动作细节,表现了李之恒的惊恐,反映的是现实环境的凶险。

    【2】小说中描写了雨声、檐水声、挂钟声和梆子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从全文看杨义仁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

    【4】有论者说“杨义仁服药时神情很乖”一句不妥,“乖”字不能形容成年人,对此你是否同意?并阐明原因。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意境宏阔,其中抒写自己羁旅之悲和病身孤苦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笑傲江湖》第七回描写合奏琴箫:“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声立止,箫声也即住了。霎时间四下里一片寂静,明月当空,树影在地。”《琵琶行》中与之运用相同手法表现演奏技巧高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三峡》中郦道元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色彩、情态等方面表现了三峡春冬之时江水的秀美。

  • 8、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 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大漠风尘日色昏,____________。前军夜战洮河北,____________。(王昌龄《从军行》

    ③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④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____________;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是相同的。

    (2)《登高》一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从视觉、听觉方面描写秋景,描写了夔州秋天典型的特征。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对话氛围,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0、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各言其志”,而是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韩愈《师说》中,指出老师的职责应该是“____________”,论述选择老师所依据的标准应该是“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百姓忘却战败历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蚯蚓能在地下来去自如,是因为它“________”,而螃蟹“______”,是因为它用心浮躁,这表明了专心的重要性。

    (3)在《师说》中,韩愈指出当时士大夫对于从师学习普遍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观念,使得传统的从师风尚在当时社会中不能恢复。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元夕

    (明)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注)①重闱:旧时可称父母。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题目可知,此诗写于正月十五之夜,颈联“月满虚庭”的景色与此相应。

    B. 首联将家乡的繁华热闹与蛮村的孤寂寥落相对比,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

    C. 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初春时节,残雪还未消融而梅花已率先开放的景象。

    D. 尾联诗人想象了家中佳节团聚一堂和双亲惦念远在他乡的游子的景象。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庄子·养生主》)

    梓庆销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选自《庄子·达生》)

    【注】①“鐻”同“虡”,指悬挂钟鼓的木架,形似虎,上面雕刻有精美生动的图案。②公朝:见君主。③骨:同“滑”,乱之意。

    【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B.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C.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D.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也叫《南华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其后学所著。

    B.“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对其一生做的概括性评价,如惠王、宣王、太祖。

    C.梓庆,意思是名叫“庆”的木工,先秦古书往往将职业放在人名前,如“庖丁”“师襄”等。

    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比它低一等的是“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庖丁解牛时,手足并用,肩膝同举,写出了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两句运用了类比,写出了庖丁解牛动作的节奏感。

    B.甲文中,梁惠王由“解牛之道”品悟出“养生之道”:人生在世,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不妄为,这样才能保全自己。

    C.乙文写了一位专技者梓庆的精修用心的过程,以喻与自然为一的道理,创作者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创作出出神入化的作品。

    D.两篇选文想象丰富,构思精巧,描写生动,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体现了庄子散文最主要的艺术特色:采用寓言故事来说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

    【5】两文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阅读文学作品,你常会被其中个性鲜明的人物所打动,与其中的人物共喜怒共哀乐,你会忍不住与他(她)展开对话,也许你有许多话要跟他(她)说。

    请以“与……对话”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所选人物必须是中学语文教科书或其他经典名著中的人物。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⑥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