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B.早实以蕃
C.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最近,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火爆荧屏,检察官侯亮平凭借其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和尽忠职守的职业道德,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②微信朋友圈中有少数人常把一些不经之谈当做新闻来分享,对某些言论不加分辨就转发到朋友圈中,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③老顽童黄永玉92岁了,自称“90”后,开跑车,说段子,烟斗不离口,周末看《非诚勿扰》,萧乾说:“浮漾在他粗犷的线条间的正是童稚、喜悦和奔放”,少不更事,童稚一生不褪,令人艳羡。
④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
⑤八达岭老虎咬人事件发生后,被老虎咬得浑身遍体鳞伤的女子的悲惨遭遇让人痛心,部分缺乏理性的网民暴露出来的人性的丑恶更令人痛心。
⑥2017年3月26日,林郑月娥女士获得777张有效选票,当选为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人选。电视画面显示,竞选现场沸反盈天 ,林郑月娥女士的支持者们有序地握手拥抱,庆祝她成为香港第一位女特首。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3、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 | 齐桓晋文之事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缘木求鱼 | 申之以孝悌之义 |
B | 《史记》 | 鸿门宴 | 纪传体 | 项庄舞剑 | 藉寇兵而赍盗粮 |
C | 《雷雨》 | 话剧 | 曹禺 | 祥林嫂 | 北京人 |
D | 《哈姆莱特》 | 悲剧 | 文艺复兴 | 莎士比亚 | 别里科夫 |
A.A
B.B
C.C
D.D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称作“前四史”的史书是:《史记》《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
B.近体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
C.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D.1927年到1936年间鲁迅写了许多杂文,后来编成《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野草》等集子。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事兄长,“悌”指善事父母。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春秋战国时的大量史料,记载了许多历史故事,文字优美,文学性强。
C.我国古代的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近体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D.世界名著《人间喜剧》《死魂灵》《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的作者依次是巴尔扎克、果戈理、托尔斯泰、莫泊桑。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老来割麦
蒲楠
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
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适合开镰。
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
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
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
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
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
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要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
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样,弯不下直不起。
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他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
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作派。
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到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
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
六哥自言自语说话: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
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
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里的灯盖亮些?
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热了,离不开人呢。
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
顺爷对流转出的地是有看法的,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怎能和自己种、自己出力比。
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
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拃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
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静地看着天空。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了一眼,同时冒出了一句:该回了。
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
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
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
顺爷说:真的呀!真好。
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
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08下)
文本二:
土地是乡土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同样离不开对土地的描述,“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直接陈述了乡下人为什么离不开土地,乡土社会的地缘与血缘关系,使定居成为常态,迁移成为变态。土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民谋生的手段,是因为土地上可以种植庄稼,生产粮食,而粮食才是养育人类的根本。《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之根本,伟大的农民多是善于耕种的形象,守护土地与庄稼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职责。
(选自李如彬《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庄稼”书写》)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们通常认为“星露”是从星星上落下的露水,小说将其作为汗水的象征,寄寓了对农民勤劳质朴等优秀品质的赞美。
B.顺爷和六哥“还活着”的调侃,看似极不礼貌,实则充分凸显了乡土社会中相知相熟的老哥俩关系的亲密和感情的融洽。
C.本文以记叙、描写为主,又有较多的抒情和议论,以朴实简洁的笔调展现了顺爷和六哥对土地的依恋和对劳动的热爱。
D.顺爷、六哥对望时不约而同冒出一句“该回了”,一语双关,既表达出割完麦回家之意,又暗含对不孝儿孙的不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通过视觉和嗅觉的描写,刻画了麦子成熟时刻的丰收画卷,深入传达出农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庄稼的深厚感情。
B.小说围绕割麦这一中心,串联起农村承包土地和土地流转这一系列的农村土地改革,凸显了乡土社会中老一辈人对土地的热爱。
C.小说以小见大,通过顺爷与六哥之间在一次平常的割麦劳动时的闲话,表达了作者对新时期农村变迁的思考和对农业改革的关注。
D.小说用富有乡土气息的质朴语言描绘了生动真实的劳动场景,自然和谐,充满意趣;但是同时也让人感到作者对农村未来的深深忧虑。
【3】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顺爷和六哥“守护土地”式的农民形象的?
【4】有人评价这篇小说“在温暖与希望中又隐约闪现伤逝情绪”,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7、在下列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诗句。
(1)《沁园春·长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学”与“思”二者关系的辩证论述,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者在人的进步中均不可或缺,是不能被割裂的。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一句选用“猿”等意象来描写夔州的秋天,“____________”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远离故乡而长期漂泊在外的悲愁。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各言其志”,而是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孔子不认可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相,而认为公西华能做大事。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山居秋暝》中表现诗人迷恋山中生活、厌恶宦海沉浮,渴望归隐山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如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就有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
(4)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古人常借水抒情明志,《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对江水这样描写“_____________”;《念奴娇·过洞庭》中对于洞庭湖的水面也有这样的描述,“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反比和比兴,反衬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
(2)苏软(赤壁赋》中“_______ ,______”两句采用想象、夸张和用典的手法,侧描写洞箫声的凄冷和幽怨,表达了作者此时内心的感伤。
(3)《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明了作者固守节操,不随波逐流,立志归隐的本性。
(4)《楚辞·离骚》中屈原以“芰荷”“芙蓉” 来比喻自己的美德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 。
(5)《论语·里仁》篇关于贤与不贤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 与 《论语·述尔》篇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句式与取意类同。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评论时政,书写激浊扬清文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景物描写富有层次,其中最具动态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5)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来说明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6)老子和荀子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宋]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游山,招山而不得,于是心生责怪青山傲慢之情,直接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寂。
B.词中的“唤”字奇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山的多情,寒冬腊月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用笔轻灵,奇思妙趣。
C.下阕着重写山中明月,叙写明月从“来”到“去”,皆因诗人而起,展示了物我、景情相互交融的特点。
D.这首诗题作《独游西岩》,实为西岩夜读,最后浅浅着笔,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2】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评论这首词:“敛雄心,变温婉,成悲凉。”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作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旨,字仲微,怀州河内人。父延嘉,颇读书,不愿仕,州上其行,赐号嵩山处士。旨进保定军司法参军,上书转运使钟离瑾,愿补一县尉,捕剧贼以自效。瑾壮其请,为奏徙安平尉,前后捕盗二百余人。尝与贼斗,流矢中臂,不顾,犹手杀数十人。擢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遂城县,迁著作佐郎。
明道中,淮南饥,自诣宰相陈救御之策。命知安丰县,大募富民输粟,以给饿者。既而浚漳河三十里,溉田数万顷,外筑堤以备水患。再迁太常博士、知尉氏县,徙通判忻州。
元昊①反,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府州。州依山无外城,旨将筑之,州将曰:“吾州据险,敌必不来。”旨不听。城垂就,寇大至,乃联巨木补其罅,守以强弩。中外不相闻者累日,人心震恐。库有杂彩数千段,旨矫诏赐守城卒,卒皆东望呼万岁,贼疑以救至也。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贼断其路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以功迁都官员外郎,徙知莱州。
叶清臣举材堪将帅,召对,改知邢州,擢提点河东路刑狱。范仲淹、欧阳修复言其鸷武②有谋略,除阁门使,固辞。进工部郎中、知凤翔府,加直史馆、知梓州,以直龙图阁知荆南。入判尚书刑部,累迁光禄卿,知潞、晋二州。以老疾,权判西京御史台,寻卒。
(选自《宋史·张旨传》)
【注】①元昊:李元昊,党项族人,西夏开国皇帝。②鸷(zhì)武:勇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贼/断其路/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
B.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贼断其路/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
C.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贼断其路/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
D.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贼/断其路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成年(男子20岁,女子15岁)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擢:文中指提拔。表示授予官职或官职晋升的词语还有“拜、除、辟、征”等。
C.博士:文中指学官名。“博士”作为官名,始于战国,后代相承,有五经博士、太常博士等,不同于现在的学位称呼。
D.工部: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屯田、水利、交通、户籍、财政、科举考试等事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旨上书钟离瑾,请求任县尉抓捕盗贼,张旨后来前后抓了两百多个盗贼,在与盗贼格斗时带伤斩杀盗贼几十人。
B.他任安丰县知县,大量征召富裕的民众缴纳粮食,来救济饥饿的人;疏浚河流几十里,引水灌溉田地几万顷,修堤防备水灾。
C.元昊反叛,张旨力排众议修筑外城,战斗中,人心不稳,多亏朝廷下诏赏赐士兵绸缎,张旨与敌人斗智斗勇,才守住了州城。
D.叶清臣称张旨有将帅之才;范仲淹、欧阳修称张旨勇武而有谋略。张旨走了一条与他的父亲不同的人生道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道中,淮南饥,自诣宰相陈救御之策。
(2)城垂就,寇大至,乃联巨木补其罅,守以强弩。
【5】张旨任府州通判,抵御外敌守以强弩,以致中外不相闻,人心震恐,他又是如何化解内外危机以致因功得到升迁的?
14、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奥斯托洛夫斯基
请根据以上材料,找准角度,联系你的经历与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提示和要求】
(1)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