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锦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家庭条件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他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B.你说他就说他,跟我有什么关系啊,你知道你这叫什么吗?这是典型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C.放寒假了,他终于踏上了海南的土地。海水清澈,风平浪静;沙白如絮,清洁柔软。于是,他乐不思蜀,久假不归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甲兵而走                       曳:拖着

    B.五亩之宅,之以桑             树:种植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检查

    D.王无                              罪:归咎,归罪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外国媒体臆测解放军新战机隐身性能堪比美国的F22“猛禽战机,其实这些不经之谈是为了继续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

    B. 2013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25日落下帷幕,从考生反馈看,今年国考笔试考得十分人文,而十八大、莫言、天宫一号等热点话题竟湮没无闻

    C. 叙利亚局势持续紧张,美欧的态度日趋强硬,外界认为其对叙利亚政权的颠覆斗争势在必行,只是准备工作尚未完成,故引而不发

    D. 养老金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自不必说,而相关部门在此问题上的唾面自干,明显违背了当初制定社保计划时对公民所作出的承诺。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一人心,千万人之心也。

    B. 奈何取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C. 架梁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D. 使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B.《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著作,相传其作者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C.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诗在用白话写作,摆脱了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再别康桥》《雨巷》都是新诗。

    D.《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校的、记载战国策士谋臣的言论与活动的书。全书33篇,分12策,分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对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的精准概括,对于这个概念,《乡土中国》一书中的表述如下:

    ②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个人都是他所在社会影响所推出的社会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关系。每一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③在费孝通先生看来,“差序格局”理论是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结构的凝练,其内涵不仅停留在人际关系上,而且包含了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差序格局”中的“差”指的是《乡土中国》中提及的类似波纹向外推的横向结构。阎云翔对“差序格局”理论结构的认识值得借鉴,他指出“差序格局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

    (摘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①差序格局在公私、权力和权利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规范,而互联网对差序格局的重塑也势必作用于以上三个方面。

    ②一、具体来讲,网络空间中公私结构的剧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众进入公域的门槛降低,途径增多。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通信和储存成本的下降,使世界人口的可观部分获得了从事信息和文化生产的物质手段,个人可以有效地在公共领域中开展传播活动,由被动的读者和听众转变为发言者和对话的参与者。互联网击碎了与传统身份相勾连的“准入资格”,公共领域渐而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性。二是网民“由私向公”的意愿逐步增强。在差序格局中,“爱无差等”的理念无法在乡土社会中落地生根,“自我主义”不仅使得人们“公私不分”,更令“由私向公”的转换难以实现。而随着社会化媒体普及,个人间能够凭借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沟通和经验传递,并且私人生活也越发地能在网络上获得完整的展示,个体的情感、困惑以及利益诉求也因此可以迅速地引发关注、热议甚至是声援。

    ③二、在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所产生的权力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随着微博和微信的出现,读者不光可以通过传统的“书写”来发表评论,他们更能以“转发”或“点赞”的形式来再造文本并重塑意义。实际上,“转发”或“点赞”既是信息的接力和重新编码,又发挥着颠覆权威叙事的功能。有时候,一些“不合常理”的点赞其实是网民以“戏遮”的方式来解构差序式的权力,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以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④这种“另类”的话语权即“信息权力”。网络社会无疑更加看重信息的流动。于是,信息超越了知识和经验的地位,构成了权力的主要来源。具体而言,信息权力是“不在场的网民通过观点发布、消息传递、时事评论等行为在交流沟通中展现的权力”,它赋予了每一位网民发言的机会和针硬时事的能力,由此增强了他们的话语权。信息权力制造出了“众声喧哗”的去中心化力量,摧枯拉朽式地瓦解了权力的差序格局。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也直观地反映了信息权力对传统权威的直接挑战及其效果。

    ⑤三、网络公民权利的成型与危机。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缺少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人们的权利被“纲常”做了差别化的抑制或放大,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是根据其所掌控的权力而灵活地进行伸缩。所以,权利与个人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存量相关,却得不到法律的平等保障。

    ⑥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差序式的公民身份。一方面,网络提升了公民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促进了公民权利保护机制的完善和深化。截至2008年10月,我国有14个部门已推出60 余部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李永刚说,“我国成为了全球该领域法律法规最多的国家,这种覆盖面极广的恢恢法网,无疑反映了我国网民权利保障机制的日益健全”。网络社会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公民性,这主要归功于权利取向的网络舆论对非正义权力的制约,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网民对公民权利的体悟和学习。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现实的公民社会发育仍不够充分,其严重滞后于网络公民社会的发展。正如刘学民所言:“在西方,网络公民社会仅仅是现实公民社会的一个补充,而在中国,网络公民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尤其是围绕网络事件而产生的网络舆论,对政府的影响有些远远大于现实中的公民社会。”从某种程度上看,互联网在我国也就不仅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它更充当了公民权利的“培养皿”,倒逼着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以打开更多的“机会窗口”,继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

    (摘自王斌《网络社会差序格局的崛起与分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阎云翔认为,差序格局是一个含有纵向的等级化的“序”和横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组成的立体结构。他的理论认识比费孝通的理解更深一层。

    B.传统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不具备真正意义的大众性。其“准入资格”与传统身份相勾连,普通民众常被排斥在公共领域之外。

    C.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的举措,表明权力中心屈服于信息权力制造出的去中心化的摧枯拉朽般的巨大力量。

    D.在我国,互联网使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因此它不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把西洋的社会结构比喻成一捆捆扎清楚的柴,是团体格局,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中国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

    B.差序格局从公私、权力和权利等三个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规范,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差序格局,但这种作用依然要从上述三个维度去理解。

    C.在网络社会,处于权力中心之外的网民们只能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的方式,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D.材料二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体系,公民权利能得到法律的保障,而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与其所掌控的权力相关。

    【3】下列例子中不能证明“互联网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重塑差序格局”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微信中,有以血缘、地缘、抑或是亲属关系组成的微信群,如“我爱我家”;也有因学习、工作等社会关系建立的微信群,如“××班同学群”。

    B.2012年的诸如“与父母合影”“带着外公去旅行”等微公益事件,是由个人率先发起,后经由网络的信息传播和网民接力而获得全民慈善效果。

    C.微博的兴盛成就了具有海量粉丝和拥趸的网络“大V”,他们比普通网民握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其更容易形成一种普遍影响网民的话语权。

    D.福州小伙儿赵宇见义勇为踹伤施暴者反被刑拘14天的新闻引起网络热议,众多网民质疑刑法制度不合理,57天后赵宇收到检察院的不起诉决定书。

    【4】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给差序格局简要下一个定义。

    【5】材料二中,一、二、三方面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1)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 ,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___

    (2)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现生死观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描写在江面上饮酒诵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之时。

    (2)杨万里《插秧歌》中用比喻手法刻画环境,反衬插秧的紧张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手法,以月亮的可望而不可取,说明求贤才而不可得。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鸟、鱼形象地表达了身居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并序》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猿啼之声高急,似哭似号,常常出现在古代诗歌中,表达诗人心中的哀怨、愁苦。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渌水荡漾清猿啼”,《登高》中的“___________”,《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

    (6)《出师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述孔明自己在艰难时刻受命追随先帝,表明创业的艰难。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站在时空的角度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喻,说明不能居安思危、戒奢行俭、保持宽厚道德、克服内心欲望的危害。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闻乐天左迁九江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元稹的好友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当时元稹被贬通州,此诗为元稹病中所作。

    【1】从体裁看,这是一首________ 

    【2】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以残灯、黑影等描写,营造了凄惨悲凉的气氛。

    B.第二句听闻好友被贬九江,点明了诗人心绪悲凉的原因。

    C.第三句中的“垂死病中”,写出了好友此时的艰难处境。

    D.第四句以景作结,使诗人的情感更藏而不露、含蓄不尽。

    【3】元稹把这首诗寄到江州,白居易读后十分感动,在《与微之书》中说:“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云,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白居易如此感动的原因。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费宏,字子充,铅山人。甫冠,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迁左赞善,直讲东宫,进左谕德。武宗立,摆太常少卿。正德二年拜礼部右侍郎,寻转左。五年进尚书。帝耽于逸乐,早朝日讲俱废。宏请勤政、务学、纳谏,报闲。宏持重识大体,明习国家故事,数劝帝革武宗弊政。“大礼”之议,诸臣力与帝争,帝不能堪。宏颇揣知帝旨,第署名公疏,未尝特谏,以是帝心善之。及廷和等去位,宏为首辅。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委任甚至。宏为人和易,好推毂后进。其于“大礼”不能强谏,亦未尝附离。而是时席书、张瑰、桂莩用事。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曾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琅、喜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戴抑,璃、尊亦大怨。帝尝御平台,特赐御制七言一章,命辑倡和诗集,署其衔曰“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其见尊礼,前此未有也。琅、尊滋害宏宠。莩言:“诗文小技,不足劳圣心,且使宏得冯宠灵,凌压朝士。”帝噩不省。尊遂与鸨毁宏于帝,言宏纳郎中陈九川所盗天方贡玉,受尚书邓璋赇谋起用,并及其居乡事。宏上书乞休,不允。及瑰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鸨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宏亦连疏乞休。帝辄下优诏慰留,然终不以谴璃、尊。于是奸人王邦奇承璃、寻指,上书污故大学士廷和等,并诬宏。宏竟致仕去。时六年二月也。十月,德遂以尚书、大学士入直内阁。间一岁尊亦入矣。十四年,尊既前死,德亦去位,帝始追念宏。再遣行人即家起官如故。自是眷遇益厚。偕李时召入无逸殿,与周览殿庐,从容笑语,移时始出。赐银章曰“旧辅元臣”。数有咨问,宏亦竭诚无隐。承瑰、尊操切之后,易以宽和,朝士皆慕乐之。未几,卒,年六十有八。帝嗟悼,膊恤加等,赠太保,谥文究。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瑰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瑰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B.及瑰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瑰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C.及瑰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瑰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D.及瑰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瑰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甫冠:刚刚加冠。冠礼,古代嘉礼的一种,是中国古代男子十八岁的成年礼。

    B.首辅:即首席大学士。明代习惯上称内阁主要柄政者首席大学士为首辅。

    C.御制:指古代帝王所作之诗文书画等。帝王所用或与之有关的事物常冠以“御”字。

    D.乞休:自请辞去官职。亦作“乞免”。古代官员提前请求致仕被称之为“乞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宏行事持重,恪尽职守。当皇帝耽于安逸享乐时,他极力劝谏,曾多次劝嘉靖皇帝革弊政,对皇帝的询问竭诚尽力,无所隐藏。

    B.费宏正义凛然,坚守底线。和蔼宽厚的费宏在“大礼”之争中,和其他大臣一样极力谏诤,并坚决不依附权势,不背离道义。

    C.费宏官路增蹬,曾被弹劾。张瑰和桂尊弹劾费宏,费宏接连上疏请求退休。皇帝未斥责张瑰和桂尊,只下褒奖诏书安慰挽留费宏。

    D.费宏举足轻重,深受礼遇。在桂尊去世、张瑰离职后,皇帝派使者到费宏家里起用他仍任原职,从此费宏得到的眷顾待遇更为丰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裁抑,璁、萼亦大怨。

    (2)萼言:“诗文小技,不足劳圣心,且使宏得冯宠灵,凌压朝士。”帝置不省。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比如,许多同学有“拖延症”:赖床不起、上学迟到、作业拖交等等,甚至有人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既然这么多,不妨再拖拖”。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