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对于别的鲤鱼,这真是一个奇迹。
B.根据那褐色的三角形的鳍和那摆来摆去的尾显示,他认出这是两条铲鼻鲨。
C.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研究者们的看法是否定的。
D.正是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激发了探索宇宙的热情;也是在这里,我们正在痛苦和不安中掌握我们的命运。
3、下列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撂下 孱头 沧穹 雷厉风行
B.檄文 坍圮 一瞥 残羹冷炙
C.掇取 嘲哳 霎时 卷轶浩繁
D.国萃 熨帖 蝉蜕 戛然而止
4、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妃嫔媵嫱: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其中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人。
B.《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司马”指代收信对象的官职。“谏议”是劝谏的意思,“书”提示了文体是“书信”。《阿房宫赋》和《赤壁赋》的“赋”也标明了文体是“文赋”。
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班长主持唐诗朗诵会时说:“我们欢迎语文老师抛砖引玉,朗诵一首唐诗,给我们做个示范。”
B. 一位家长对老师表示感谢时说:“感谢李老师三年来对令郎的教导,令郎能考上名牌大学,是您辛勤付出的结果。”
C. 保险推销员小李对顾客说:“王大爷,请您记下我们的服务电话,方便您以后垂询。”
D. 一位作者说:“王编辑,现将我修改过的稿子发送给您审核,如还有问题,我一定尽力斧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气
陈雪芳
父亲打来电话,叫他务必赶回。
什么事这么急?要知道后天他就要走马上任当镇长了。虽然一个小乡镇的镇长算不得什么大官,可好孬也是个当家做主人啊!你看看那些往日不把他当回事的人,如今谄谀媚笑,镇长长镇长短,就差屁股后面长出尾巴了。想到那些人,他的鼻子忍不住抽冷气。不过话说回来,被人捧着的滋味确实够舒心。
“爸,我过一阵回,这几天忙……”
“不行,今天再晚你必须回来!”父亲的口气不容抗拒。
回到乡下已是黄昏时间。乡下变化很大,以前都是村里房屋的格式都是粉墙黛瓦的平房,如今大都变成了气派的小楼,只有自家的三间平房还是安静地趴伏在那里。屋前的老榆树似乎也苍老了不少,它伸展着的枝桠在风中频频晃动。老榆树底下一块三尺来长的青石板泛着青幽幽柔和的光。他仿佛又看见了母亲弓着背,在青石板上搓洗一家子的脏衣服,那块青石板因为母亲的不断搓洗摩擦变得越来越光滑细腻了。
“儿啊,你回来啦!”母亲瘦小的身影急急向他走来,“你爸在屋里等你呢!”
“妈,到底什么事这么着急?”
父亲端端正正坐在堂屋里吧嗒吧嗒抽旱烟,看见他,啪啪在脚底下磕着烟灰说:“回来了?”
“嗯,爸啥事那么急?”
父亲没说话而是指了指垂着门帘的厢房,那间房以前是他的卧室。
他满腹狐疑地撩开门帘,只见房里放着一只长五尺,宽三尺的木桶。这不是自己曾经用过很多年的澡盆吗?父亲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爸,有什么事,您就说吧。”
“洗澡。”
“洗澡?您那么急让我赶回来就是为了让我洗澡?”他有点哭笑不得了。
“怎么?让你洗澡错了?锅里你妈已经把水烧好了,自己弄去。”
“爸,淋浴房浴缸我家里都有,我天天都洗澡的,身上不脏。要是没别的事情,我就回了,事情挺多,过了这阵我专程回来。”
说完转身往外。虽然耐着性子,语气免不了有些怨气,说实话他是真生气了,要是平常也就算了,这几天他很多事情要处理。为了赶回来,还推掉了重要的饭局。
“你给我站住!”父亲一声大喝,站了起来。“今天这澡你非洗不可!”说着父亲一瘸一拐走到锅边,把水舀进了边上的桶里。“爸,我自己来。”
他知道父亲的倔脾气又上了,只能先顺着他。
水温刚好,袅袅热气伴着木质的特有的香味蒸腾进他每一个毛孔。舒坦啊!他闭着眼睛沉醉了。一路的疲惫烦杂,多日来灌满脑子的阿谀奉承也被驱逐得无影无踪。
“舒服吗?”外面传来父亲的问话。
“舒服。”
“和你家里的高级货比呢?”
“这个……似乎更舒服。”
“你看这老房,住着多舒服啊。你用的这个洗澡盆是我当年用杉树木制成的,杉树是好树呀!扎根深,旁枝少,笔直向上。再来说说你泡澡的水,这水是我们院子里的老井里的水。你还记得吗?那年大旱,所有井都干涸了,只有我们家的这口井每天都会冒出清清的井水来,硬是让全村人挨过了那个旱季。村人都说是因为老井接着地气,所以井水非但常年不干,还清澈甘甜……”
“爸,我明白了。”
洗过澡的他精神饱满地站在父亲的面前,看到儿子清澈的眼神,父亲欣慰地点了点头。
此后,他的官越做越大,但是不管多忙他还是会抽空回乡下泡澡。直到退休,记者采访他的时候问:“是什么力量让您一直保持清醒,终身廉洁自好呢?”他悠然答道:“地气。”“地气?”记者一头雾水,他却笑了,如晚霞般绚烂。记者一头雾水,他却笑了,如晚霞般绚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些往日不把“他”当回事的人如今谄谀媚笑,“他”很不屑这些人的作为,但也很享受被人捧着的感觉。
B. 小说插叙母亲在光滑的青石板上躬背洗衣这一细节,交待了母亲天长日久的辛勤劳作,具有传统的生活气息。
C. 父亲见面第一句话只有“回来了”简单的三个字,显示了父亲对儿子的不满,更显出父亲居高临下的威严。
D. “你家里的高级货”这一人物语言既是父子之间亲密无间的揶揄,同时又为下文父亲说出关于“地气”的话作铺垫。
【2】小说第2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的“地气”有何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当孔子问曾皙志向时,曾皙说自己的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孔子回答曾皙的问话时,连用三个语气词来强调弟子们都只是在谈他们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荡,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桂枝香》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词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牡丹亭·游园》一折戏中,杜丽娘看到了花园中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感叹春色满园无人欣赏,赞叹中夹杂着深深的伤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德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杜牧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后,借古讽今,画龙点晴地表明写作动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宋荣子能做到明辨内外、荣辱之境,因此宋荣子才会 “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思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再别康桥》中,诗人用一个很美的意象比喻河畔的柳树,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雨巷》中,诗人把自己的理想描述为一个姑娘,诗人说:“我希望逢着/____________________/结着愁怨的姑娘。”
(6)一代大侠荆轲,为了生命的精彩,高吟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慷慨赴秦。(《荆轲刺秦王》)
10、补写出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人们在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产生同病相怜的感慨,常用《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生活的不如意。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绵延的山峰、倒挂的松树描绘出蜀道高险、奇绝的景象,给人一种无限风光在险峰之感。
(3)杜甫《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秋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 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曹操《短歌行》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③《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封狼居胥”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⑤《静女》中,描写男子在城墙边的角落焦急等待女子的情态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重展西湖二首(其一)
宋庠
绿鸭东陂已可怜,更因云窦注西田。
凿开鱼鸟忘情地,展尽江河极目天。
向夕旧滩都浸月,过寒新树便留烟。
使君直欲称渔叟,愿赐闲州不计年。
(注)西湖是指河南许昌城里一个占地百余亩的大湖。西湖原分东西两半,中间以横堤相隔。皇祐年间,宋庠贬官知许州,兴工疏浚了西湖,并凿断横堤,使东西相通,连成一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绿鸭”即“鸭绿”的倒文,往往用来形容绿色。“东陂”指西湖的东半。这句的意思是说,东半湖绿波荡漾,水光粼粼,十分惹人怜惜。
B.“更因”承接上文,诗人借用“云窦”比喻从横堤上凿开的孔穴中滚滚流出的湖水。东半湖水深、水位高,水源源不断流注到西半湖,于是东西两湖连成了一片。
C.第四句中一个“展”字,不但照应了标题中的“重展西湖”,而且也表明了湖面开阔了,诗人极目远望,心胸为之宽广。
D.“都浸月”用得很妙,生动地写出了水波浩渺、水月交辉之状。一个“烟”字,不但描写出了迷蒙的夜色,也表现了诗人追求闲静、恬淡而美好的生活境界。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一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拜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上颇不悦,谓李绎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绎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鄄。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十三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期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B.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C.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D.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一般有名有字,出生时先起名,成年时再取字。
B.宪宗,是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丁”是指丁忧,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 文中指遭逢母亲丧事。
D.除,是免除,罢官之意,与“罢、黜、免、废”的意思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文才出众。顾况擅长写文章,后辈的文章他都没有中意的,但对居易的文章却十分赞赏,并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B.白居易擅长作诗。他写的众多诗歌都富有讽谏之意,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当时的读书人收藏了他很多文章。
C.白居易积极进谏。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想为魏徵的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认为应由朝廷来做此事,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D.白居易坦率耿介。针对吐突承璀任招讨使一事,他进谏时言辞急切让皇帝很小高兴,幸亏李绛为他说情,才纾解了皇帝的不满。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2)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生奉献,将自身力量融入国之强盛;呕心沥血,用智慧信念铸就大国重器。科学家是国之脊梁,钱学森、袁隆平、钟南山……他们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坚守最初的梦想,毅然奔赴星辰大海的征程。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曾经,他们也是你们;未来,你们也会是他们。
作为刚刚迈进高中阶段,面临繁重的高中学习,迎接新的挑战的高一新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