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盘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A.阙秦以 B.群臣 C.函陵 D.踞以骂

  • 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子卿尚复谁为乎?

    B. 何以知之?

    C.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 自书典所记,末之有也。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G20峰会达成的《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将使我们在机制上有保障,行动上有计划,理念上有共识。

    B.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系列文化节目的热播,表明传统文化的魅力始终在国民心中拥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C. 以外滩、豫园、世博园等为代表的经典景点,因其多功能的旅游业态和浓郁的文化底蕴,成为外来游客体验上海风情的首选。

    D. 心是五脏之主,心脏病基本都是五脏病变作用在心脏上的表现。心悸伴随气短出现,说明心是受到肺的影响了。

     

  • 4、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群臣之 ②项伯杀人,臣

    B. ①道芷阳行 ②樊於期乃

    C. ①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②阙秦以

    D. ①常以身蔽沛公 ②范增数项王

     

  •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掠( piāo)    之(xī)   (yú)    然(kuì)

    B.觳(shù)  便嬖(biàn)  ( chēnɡ)  序(yánɡ)

    C.厨(páo)  (qìn)   然(shù)   (xì)

    D.章(fǔ)   小(biǎn)  力(lù)  尔(kēng)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除主人公不计外,凡此书中之人,有与生活之欲相关系者,无不与苦痛相终始。又吾国之文学,以挟乐天的精神故,故往往说诗歌的正义,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离其罚,此亦吾国戏剧小说之特质也。《红楼梦》则不然。赵姨、凤姊之死,非鬼神之罚彼良心,自己之苦痛也。

    悲剧之中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红楼梦》,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其美学上之价值即存乎此。

    (摘编自王国维《<红楼梦>之美学上之精神》)

    材料二:

    汤显祖说:“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他认为在礼法禁锢的现实中,情感没有自由实现的天地;可是,梦想是不受礼法束缚的,故有“梦中之情,何必非真”之说,主张“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戏剧创作观。《牡丹亭》写的就是杜丽娘和柳梦梅超越生死的“梦中之情”,抗衡现实中“有法之天下”。曹雪芹的文学思想直接受到汤显祖影响。《红楼梦》中,以宝玉为中心、众女儿们为群体,大观园构成了一个“有情之天下”。

    在情感与礼法的对立中,大观园与贾府之间,构成了真与假、有与无、是与非相互颠倒和转换的关系。第5回,太虚幻境入口处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贾宝玉在大观园中所追求的情感理想,是与贾府的礼法原则相对立的。34回,宝玉挨打后,黛玉看望,哭着对他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回答:“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宝玉的“死不悔改”正是对礼法家教的坚决抵触。这样的颠倒和转换,不仅揭示了理想境界和现实世界的冲突,而且深刻展现了人生内在冲突的悲剧性。“太虚”一词出自《庄子》,曹雪芹以“太虚幻境”作大观园的理念原型,其深刻寓意是:这个以情为内核的青春世界是人心中最本真的理想,是人与生俱来而自然而然的企盼。

    鲁迅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关于贾宝玉,脂砚斋有“情不情”之说:“按警幻情榜,宝玉系‘情不情’。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所谓“痴情”,就是指宝玉情系万物的自然率真和广博无限。

    宝玉对大观园中的丫鬟们,无论远近亲疏,甚至无论认识与否,只要遇见她们痛苦、为难,总是给予关照和维护。宝玉无私地关爱大观园中这些弱势女儿们,无缘无故而用心深细,是凭常人之眼不可测度的。

    第28回,宝玉收拾一怀落花来寻黛玉,在远处听到她吟唱《葬花词》。当听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宝玉巨大的悲痛袭上心头,恸倒在山坡上。黛玉“花落人亡两不知”的预感,触发了宝玉对个体生命消亡的终极悲痛。他想到林黛玉等女儿们和自己“都将到无可寻觅之时”,继而想到:“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宝玉为个体生命必然消亡而哀痛,他并不企求解脱,也不因此绝望。写“葬花”一节,曹雪芹用两句诗作结束:“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这两句诗将无可排解的生命消亡之终极预感,化解到天地自然的生气运行中。

    太虚幻境还有一副对联:“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这当是从《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一曲唱腔《皂罗袍》化出,写出在春天美好与家庭束缚对立中,杜丽娘感春、惊春和伤春的心情,表达少女向往自然和自由的理想。曹雪芹的化写,将汤显祖抒发的女儿之情,提升到对人生根本困境的体认和表达。“幽微灵秀地”,直指“太虚幻景”(大观园),实指人心深处,生命根本而美好的境界。“无可奈何天”,就是人与生俱来不可摆脱的束缚和困厄。在现实中,生而为人,都会有许许多多无奈,而且还有根本性的无奈——死亡。同时,人之为人,在一切桎梏之下,还有一番来自生命本身、与天地同生长的、无限的美和力量。说不尽、无人解是大悲剧,在不可解悟与不能解脱的悲剧中,生命精神又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意蕴。人生的无奈和烂漫,都是生活着的不可解悟,令我们为之歌哭。

    (摘编自肖鹰《<红楼梦>的美学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在于其彻头彻尾的悲剧性。主人公贾宝玉,是亲历感悟这一悲凉况味的典型形象。

    B.汤显祖、曹雪芹在文学创作上,都追求以“情”为主的理想,表达对所处时代的礼法禁锢的叩问与思索。

    C.宝玉的“痴情”,不仅表现为对黛玉的真挚感情,更多还反映在他情系万物、关怀一切美好生命的真情。

    D.“花落人亡两不知”触发了宝玉生命易逝的感伤,因为《葬花词》主要传递出大观园“杳无所知”的结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戏曲和小说作品大多是大团圆式结尾,反映了中国古人乐天知命、达观超脱的人生态度。

    B.大观园是曹雪芹构建的以情为内核的青春世界,体现生命的本真和美好,可以消解摆脱现实的各种困境。

    C.《皂罗袍》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抒发了杜丽娘在家庭束缚下的惊春伤春之情。

    D.材料二借助《红楼梦》的对联,揭示小说真幻关系颠倒的悲剧性,与材料一“通常之境遇”观点相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5回曲:“气昂昂头戴簪缨注,光灿灿胸悬金印注;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B.《红楼梦》第5回秦可卿房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C.《红楼梦》第3回词:“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D.《红楼梦》第1回贾雨村对月寄怀:“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4】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对悲剧审美内涵的理解。

    【5】王国维认为,关汉卿《窦娥冤》“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试比较和材料一中所说的“《红楼梦》,正第三种之悲剧也”的异同。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骨气是人之脊梁,《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道出了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

    (3)问世间,谁是英雄?在苏轼笔下,英雄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的周瑜;在辛弃疾笔下,英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的宋武帝刘裕。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寡妇听到箫声的表现和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一诗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如“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江水寒凉、月色惨白清冷之景色,抒发离别之情;“______________”一句通过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强大的感染力;“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心情。

    (3)《过秦论》总结秦朝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1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忧从中来,______。(曹操《短歌行》)

    (3)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杜甫《登高》)

    (5)人生如梦,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_______,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 的“可惜”是可爱的意思,一溪风月惹人爱,写出了风月之美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C.“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客曰:“今者薄幕,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子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未震动,山鸣谷应,凤起水浦。子亦悄然而悲,萧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寂寥。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后赤壁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B.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C.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D.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相同一项的是(  

    A.是岁十月之       壬戎之秋,七月既

    B.如此良夜         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羡乎

    C.安所得酒乎?     时夜将半,四寂寥

    D.有孤鹤,横江东来 吾与子之所共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和《赤壁赋》都描写了月色,但两文的角度不同,《赤壁赋》所写之景多限于舟中,字字呈初秋之色;选文所写之景多观于岸上,句句摹初冬之状。

    B.选文第二段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承接前文所写之景来写作者实见到的景象,又融入了作者对人世沧桑的一点感慨。

    C.选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实际上是作者朋友的象征,作者以鹤“掠予舟而西”来烘托自己因朋友离开而孤独寂寥的心境。

    D.选文最后写的梦境与《赤壁赋》中“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句是相契合的,都寄托了作者清高放旷、高超出世、企盼自由境界的情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因为突出贡献,袁隆平几乎成了得奖专业户。1998年一项无形资产评估中,“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价被估价超过1000亿元。然而荣誉和财富的不约而至并没有改变袁隆平科学家的本色。他自己说他并不在乎那些名利。

    而电影《求求你,表扬我》则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家住农村的打工仔杨红旗,因为父亲当了一辈子劳模,心里特别期待自己能受一次表扬,于是他想来想去到报社讲述自己如何解救一名险被抢劫的女大学生的事迹,可是没有人相信他。他便不断地四处讲述,终于引起了报社领导的重视,报社领导派记者古国歌对事情的真实度进行调查。二人之间有一场对话后,杨红旗竟然流着眼泪跪下求古国歌表扬自己。

    请就此自拟题目,文体(除诗歌外)不限,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