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滁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小李见他笑得有点异样,就问:“怎么了?你。”他回答说:“没什么,别多心。”

    B.农历新年的习俗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舞龙灯、放花炮、穿新衣……等等,到处呈现出祥和、热闹的气氛。

    C.作家大都重视写作前的情感培养:有的借欣赏音乐进入情境;有的面对墙壁久久沉思;有的甚至跳舞来兴奋自己。

    D.《旧约·创世纪》中说:“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应当倒过来说才对,即“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引力波有可能继电磁波之后成为一种通讯的新媒介,并最终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吗?这让我们刮目相看

    ②我始终没来得及按照总编的要求修改这个剧本,几年来我一直耿耿于怀,深感有负于他的嘱托。

    ③虽然多些选择是令人欣慰的事,但面对那些分庭抗礼各有所长的大学,学生和家长常常左右为难。

    ④北有“凤爪女”,南有“瓜子哥”,粉墨登场的丑剧情节跌宕多姿,实在令人“沉醉”不已。

    ⑤著名评论家白烨表示,虽然中国普通读者可能对门罗并不熟悉,但从文学专业角度看,她的作品还是得到了认可,选中她可谓实至名归

    ⑥将“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奉为圭臬的“秦火火”等因涉嫌利用网络制造传播谣言被依法刑事拘留。

    A.②⑤⑥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①④⑤

  • 3、选出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

    A.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 大王来何操

    C. 夫晋,何厌之有   D. 客何为者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请于武功(亟:立刻)②生说我曰(鲰:浅陋)③至军中(间:从小路)④所以祸(速:迅速)⑤持千金之资物(币:钱币)⑥既而大叔命西北鄙贰于己(鄙:边邑)⑦乃令张良留(谢:谢罪)⑧将取之(焉:哪里)

    A. ①③⑤⑧   B. ②④⑥⑦   C. ②③⑥⑧   D. ④⑤⑦①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我国首座自主建造、设计、开发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B.如今选择留洋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教学设施上比较先进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C.茹志鹃著作颇丰,佳作甚多,其中尤以《百合花》最为著名,《百合花》曾入选中学课本和大学文科教材。

    D.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我的家乡,所有的村庄都长满了树,从远处看,除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你根本想象不到哪里是村庄。

    ②在北方,走进村庄,其实也就是走进了树林。因为,没有树的地方,就没有村庄的存在。很难想象,没有树的村庄,必然给人一种荒无人烟的感觉。哪怕是大漠,只要有村庄,就会有树。就连庄户人家,如果房前屋后没有种几棵树,村人就会说:这家人呀,太懒了,门前连棵树也长不起来。在乡村人的观念里,树与村庄是密不可分的。人们把树看得很重,他们认为,没有树的村庄,那里肯定人丁不旺,村庄就没有生机;而没有树的庄户人家,家道是会败落的。

    ③北方的乡村,不仅仅每个村子里都长满了树,而大多的村子里,都有一棵树王。树王务必是历经岁月沧桑洗礼,树龄在百年以上,积淀了一定的村文化,否则就没有封王的资格。树王一般都是挂有果实的树种,像银杏树、核桃、梨树之类的品种,象征着一个村子人丁兴旺,子孙盈门。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村子里的树王,是一棵槐树,树很老,树干上长满了粗糙的裂痕,就像一张饱经风霜的老人的脸。

    ④至于为什么选取一棵槐树而不是银杏或梨树做树王,这里面还有一个插曲呢!“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北方各地,祖辈相传,妇孺皆知,甚至有只知大槐树而不知其始祖者。据说,我们村是个移民村,祖籍山西洪洞县,当时移民来此时,在洪洞县的老槐树下集合后,来到了我们此刻的居住地。大概是为了纪念吧,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前种了一棵槐树。这棵被封为树王的槐树,就是当年种下的其中一棵。

    ⑤树是村庄的标志,也是生命的标志。我见过一棵长在石头上的树王,那是一棵长在一块巨石上的松树,犹如一幅画。树在我面前,鲜活、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张力。粗壮的松枝上,根根松针坚挺向上,饱含着对生命的渴望,显示着向生命的挑战。我不明白,这棵树是如何长在光秃秃的石头上的。几百年前,也许是从飞鸟的嘴里坠落的,也许是从昆虫的身上遗留下来的,或是随风飘落而来的。巧合的是,这粒种子留在了石头上;更为巧合的是,石柱的上面有点土壤,种子就落在这点儿土壤上。一场雨后,种子就发芽了,它把细小的根扎在土壤里,由树苗变成了小树;成了小树的松,为了生存,表现出无法理解的力量,它把根扎进石头内,使石头一块块地裂开,在坚硬的岩石上杀出一条血路,将根须延伸到土壤里,吸取营养,最终在石头上安了家。

    ⑥最能体现树与人们亲密关系的季节还是夏天。炎热的夏天,树绿的浓密,树冠遮天蔽日,为村人带给最佳的歇息乘凉的场所。人们带着劳作后的汗水,坐在树阴下乘凉,身上的汗水立马会被化解而去,顿时浑身凉爽。更多的时候,人们坐在树下,或打扑克、下棋娱乐;或是闲话麻桑、聊些奇闻轶事。在树下,乡邻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近,那么的亲切。

    ⑦在乡村,没有树的村庄是不可想象的,不要说人无法承受,鸟也不来筑巢。一个没有鸟的村庄,那将是多么的寂寞!因此,人们对鸟来不来村庄筑巢,往往与村庄里树的多少联系在一起。其实,在乡村人的眼里,树是村庄的风景,而鸟是点缀风景的最美的亮色。说透了,一个村庄的组成,就是人、树、鸟的完美。

    ⑧只有绿树生长的地方,才能诞生美丽的家园。在北方,在我的家乡,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而凡是长满绿树的地方,就是人们居住的村庄。因此,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心中,对树充满了尊敬。

    【1】对第①段句子“你根本想象不到哪里是村庄”的原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因为所有的村庄都一样,都长满了树

    B.因为村庄都在地底下

    C.因为村庄太多

    D.因为树太茂密

    【2】对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对比

    【3】以下不是树“封王”的必备条件的一项是(  

    A.历经岁月沧桑的洗礼

    B.树龄在百年以上

    C.必须是能结果的树种

    D.有一定的村文化积淀

    【4】最能概括第⑧段内容的句子的一项是(  

    A.只有绿树生长的地方,才能诞生美丽的家园。

    B.在北方,在我的家乡,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

    C.而凡是长满绿树的地方,就是人们居住的村庄。

    D.因此,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心中,对树充满了尊敬。

    【5】通读全文,说说“树”对于村庄来说,意味着什么?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地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天人合一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在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时先描述天气渐暖,不必频繁换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对子路的回答微微一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叙述自己的志向时表现出了谦虚的特点,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 9、将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补写完整

    (1)鹰击长空,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3)故木受绳则直,   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劝学》)

    (4)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

    (5)或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 10、按要求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比喻新事物不断涌现,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富含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游山西村》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借自然环境表现诀别时慷慨悲壮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6)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7)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8)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述说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4)《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题目。

    采 桑 子

    朱敦儒

    一番海角凄凉梦,却到长安。翠帐犀帘,依旧屏斜十二山。

    玉人为我调琴瑟,颦黛低鬟。云散香残,风雨蛮溪半夜寒。

    注:①朱敦儒:北宋末年人,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宋室南迁,朱流寓两广,居南雄州。本词即作于客居南雄州时。②长安:这里指代北宋首都汴梁。③玉人:此处指歌妓。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下列对于文中加点词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B.说,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

    C.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句”指一句话后面的停顿,“读”指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

    D.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术六种技艺。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招聘协警岗位,既没有固定的财政编制,待遇也不高,但其中却有一清华博士生报考,立刻引发了网友的争议。招考单位首先站出来解释说她没有考上,因为她还没有毕业。而随后事件开始了一波波的反转:清华大学回应,学籍库查无此人;长沙当地回应,当事人本科毕业于山东一所二本学院,经常臆想在清华大学读博士,包括本次协警报考,也是用清华博士的名义填报。最终,这一事件被认定为由报考人员不诚实引发的乌龙,争论的各方都松了一口气:原有的秩序并没有被打破,名校博士并没有去考协警更没有落榜,那些学历预设、职业预设依然存在。

    暑假后,你即将进入高二,上述材料对你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课上与同学交流,发言要能体现出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