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事实不能说明Zn比Ag活泼的是( )
A.Zn能与AgNO3溶液反应,置换出Ag
B.自然界没有以单质形式存在的Zn,而有以单质单质形式存在的Ag
C.Zn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Ag不能与稀硫酸反应
D.Zn的熔点是420℃,Ag的熔点是962℃
2、八月桂花香,闻到花香是因为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可以再分
D.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涉及到下列物质,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液氮
B.氨气
C.一氧化氮
D.硝酸(HNO3)
4、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操作方法 |
A | Na2SO4 | NaOH | 加过量的稀硫酸,蒸发,结晶 |
B | CO2 | HCl | 将气体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的洗气瓶 |
C | NaCl溶液 | Na2CO3 | 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过滤 |
D- | NaOH溶液 | Ba(OH)2 | 加入适量的Na2SO4溶液,过滤 |
A.A
B.B
C.C
D.D
5、人造元素是自然界本来没有,通过人工方法制造出的新元素。世界上第一种人造元素是锝(),其在元素周期表中信息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锝元素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B.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C.最外层电子数改变则元素种类改变
D.现代技术可能会制造出更多未知元素
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的变化量(单位:g)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数值为8
B.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甲一定是化合物
D.反应前后乙、丙变化的质量之比为1:7
7、劳动教育贯穿义务教育阶段,小明的以下家务劳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扫地抹灰
B.摘菜洗菜
C.淘米下锅
D.烧火做饭
8、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水的电解
B.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制氧气中质量的变化
C.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
D.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9、“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不同点的归纳与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A.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CO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C.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CO可做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D.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10、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放热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D.铁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剧烈燃烧,并生成四氧化三铁
11、使柴油充分燃烧并提高其利用率的方法不合理是
A.将柴油雾化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供足量的氧气
D.改进设备利用余热
1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是必备的化学素养,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B.实验室用CO还原Fe2O3,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C.向锌粒中加入稀硫酸,产生大量氢气
D.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产生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的体积之比约为1:2
13、a和b为两份质量相等的固体,a为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当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时,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像是
A.
B.
C.
D.
14、分类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物质分类不正确的是
A.纯净物:水、干冰
B.混合物:空气、冰水混合物
C.单质:液氧、水银
D.氧化物:二氧化碳、过氧化氢
15、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分子运动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比较黄铜和纯铜片的硬度
D.探究甲烷中是否有氢元素
16、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地区进行文化和技术交流。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谷物酿酒
B.蚕丝织布
C.稻草造纸
D.瓷器烧制
17、鸡蛋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化学兴趣小组对鸡蛋壳进行了实验探究,具体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验1中,打开分液漏斗,滴加盐酸,一段时间后,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B.实验2中,温度计会显示溶液的温度升高
C.实验2中显示的操作都是规范的
D.实验2中左右两边发生的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分别是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18、面粉厂内要防止爆燃,禁止吸烟,须张贴的标志是
A | B | C | D |
A.A
B.B
C.C
D.D
19、晏几道《浣溪沙》中写道:“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花能熏到舞者的原因是
A.分子数目增多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种类变化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0、下列有关做法不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是
A.开发清洁新能源,防治大气污染
B.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C.研制无污染农药,减轻水体污染
D.深埋废铅蓄电池,防止土壤污染
21、地壳中含量居于第三位的元素是
A.氧
B.铝
C.铁
D.钙
22、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lO)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消毒剂,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
A.+1
B.0
C.-1
D.+5
23、下列图像与实验设计对应正确的有
A.足量红磷在密闭的集气瓶中燃烧
B.向未经打磨的铝片中滴加适量稀盐酸
C.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同种稀硫酸
D.把一定量氢氧化钠和硝酸分别放入一定量的水中
24、下列物质对应的主要成分不正确的是
A.煤气—CO
B.双氧水—H2O2
C.天然气—CH4
D.石灰石—Ca(OH)2
25、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溶液的浓度大于乙溶液的浓度
B.使乙从溶液中结晶常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C.t1℃时,将20g甲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26.6%
D.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26、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氢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氢的原子序数为1
B.氢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1
C.氢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D.氢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008
27、按下列信息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1)杀菌剂波尔多液常用于防治多种农作物的病菌,它是用石灰乳与硫酸铜溶液混合而成,混合配液时会发生化学变化,反应过程中会生成氢氧化铜,写出生成氢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生产烧碱的小型工厂,常用便宜的原料纯碱和熟石灰制得成品,其反应原理是:_____
(3)面团发酵的过程中会生成酸(是有机酸,设其化学式为HR,R表示其酸根成分)。在用发酵的面团蒸馒头之前先加一些NaHCO3或Na2CO3溶液,则蒸好的馒头有很多小孔,吃起来松软可口,且无酸味,其原因是:(任意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8、均衡的营养需要合理的膳食
疫情过后,我们都是大厨。小明参考网络上的视频,自己动手制作了芝麻糊。过程如下:取50g黑芝麻倒入锅中炒至香味扑鼻,再取15g糯米粉倒入锅中小火炒至微黄,接着再将两物质混合后添加适量白糖,用石臼捣碎至粉末状即可。
(1)黑芝麻倒入锅中炒至香味扑鼻,闻到香味,这是因为____。(填字母)
A 分子间有空隙 B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 分子非常小,肉眼看不见
(2)糯米粉炒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出现烧焦变黑,说明糯米粉中含有____元素。
(3)石臼的功能类似于化学实验室中的仪器____。(填仪器名称)
(4)下表列出的是某品种芝麻糊每100g食用部分的主要营养成分数据。
营养成分 | 淀粉 | 脂肪 | 蛋白质 | 钙 | 磷 | 锌 | 维生素 |
质量 | 10g | 52g | 20g | 1.5g | 350mg | 7.0mg | 20mg |
① 人体所需六大基本营养素,表中未列出的是____;
② 表中的“钙、磷、锌”是指____(填“单质”或“元素”),其中不属于人体微量元素的是____,人体中缺____元素会使儿童发育停滞,智力低下。
③ 表中的淀粉在人体内先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在人体内最终生成____和____,同放伴随着____能转化为人体需要的热能等能量。
29、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不考虑水的变化)。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
(2)t2℃时,将25g甲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3)t1℃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得到溶液a和溶液b,两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a______b(填“>”、“<”或者“=”)。
30、请从熟石灰、金刚石、干冰、大理石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化学式填空:
(1)能用于保存冷链食品的是______。
(2)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
3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期间要做好自我防护,外出时最重要的防护措施是佩戴符合要求的口罩。口罩上的鼻夹常用金属铝制成,这主要利用了金属铝的____________性;铝比铁活泼,但铝制品比铁制品耐腐蚀,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______。
32、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影响较大的是________。
(2)欲将t1℃时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取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
(3)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___。
(4)t2℃时,将40克甲物质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克。
(5)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与图中的______相似。
33、澄清石灰水露置于空气中会逐渐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盛冰水的杯子在常温下的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
34、尿素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结果精确到0.1%)。
35、CO 和 CO2 是碳的两种重要氧化物,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但也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危害。
(1)CO 燃烧能提供人类所需要的能量,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CO 还可用于冶炼金属, 我国钨资源矿产丰富,可用 CO 和黑钨矿(主要成份 WO3)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钨和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2)CO2 可用于_______________ (写一点);CO2 大量排放带来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
(3)汽车尾气中直接排入到大气中,含有的 CO 会造成空气污染。我国科学家在 CO 低温氧化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即在四氧化三钴(Co3O4)纳米棒的催化下,使汽车尾气中的 CO 在低温时与 O2 反应生成 CO2。
① Co3O4 中 Co 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__;
②该方法中使用 Co3O4 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
36、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化学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古代文献”中的化学原理解说大赛,请你一起参与:
(1)诗句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现在进入第一篇章“诗歌与化学”:
①“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中“淘”、“漉”相当于化学实验操作中的_____。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所描述的蚕丝属于_____(填“天然”或“合成”)纤维,这种纤维的优点是_____。
(2)古典著作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现在进入第二篇章“古典著作与化学”:
①《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的“五谷”是指稻、麦、黍、稷、菽。稻俗称水稻、大米,其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
②晋代葛洪的《食肉方》(去除黑痣的药方)中记载:“取白炭灰(熟石灰)、荻灰(草木灰)等分煎合..,可去除黑痣”。药方中起到“食肉”作用的主要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
③北宋《浸铜要略序》记载“山麓有胆泉(硫酸铜溶液),土人汲以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刮取其屑,锻炼成 铜”,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_____。
37、利用下图所示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打开K,向装置中通入一定量的CO2,B中无明显现象。该过程能否证明CO2与NaOH反应,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2)将注射器中的盐酸推入A中,B中石灰水变浑浊,则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8、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标有 a 的仪器名称是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较纯净的氧气,装置组合是__(填字母),化学方程式为____,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选择 E 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___(填“b”或“c”)端通入。小明组装了 F 装置用于制取二氧化碳,该装置能达到的效果相当于图中的__(填字母)装置,F 装置中的石灰石可用_________(填字母)替代。
A 大理石
B 洗净的鸡蛋壳
C 苏打粉
(4)在20mL溶质质量分数为1.60%的硫酸铜溶液中,逐滴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钡溶液,用电导仪测得溶液的电导率(电导率越高表示溶液的导电性越好),如图所示。溶液的pH随滴入Ba(OH)2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假设所有稀溶液的密度均为l g/cm3),如图所示:
①硫酸铜和氢氧化钡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②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含量较多的微粒是水分子,D点所示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含有_______(填粒子符号)。
③由图可知:将打磨过的铝片放入上述硫酸铜溶液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铝片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无色,同时还可以看到 ___。
39、下化学新材料的应用,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下图是不同年代常用的水管。
(1)图示水管中,含有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含有的有机合成材料是_________。
(2)铸铁管容易生锈。工业上常用稀盐酸来除铁锈(Fe2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请你提出一种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_________。
40、小明和家人利用节假日到郊外野炊游玩,亲近自然。
(1)小明用木柴烧火时,发现木柴燃烧不旺,产生很多浓烟,于是他把木柴架高,这是为了______,使燃烧更旺。
(2)野炊中,小明取河水进行加热煮沸,从化学视角来看,这样既可以消毒杀菌,又可以______。
(3)野炊结束时,妈妈用水把火浇灭,其原理是______。
(4)路过村庄,小红发现村里新建了沼气池。沼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沼气用做燃料与木柴、煤相比的优点是______。走过田间,小红看到一位阿姨正准备把碳酸氢铵和草木灰混合使用,她马上制止,其原因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