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化学家与化学发展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拉瓦锡用定量实验,测定出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B.道尔顿创立了分子学说
C.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
D.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2、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变化
B.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C.该反应中最小的微粒是原子
D.该反应可能生成一种氧化物
3、常温常压下,10mL 某气态物质含有 2.68×1020个分子,而在这些分子里又含有 8.04×1020 个原子,则判断该物质是一种 ( )
A.单质
B.化合物
C.混合物
D.以上都有可能
4、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完全相同的两份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 B.加热高锰酸钾 | C.电解水 | D.木炭还原氧化铜 |
A.A
B.B
C.C
D.D
5、建设美丽济阳,人人有责。下列做法中,不利于改善环境的是
A.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
B.治理建筑工地扬尘污染
C.随意丢弃废旧的电池
D.禁止工业污水超标排放
6、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词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7、三个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探究实验。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的实验现象为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乙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塞上橡胶塞,振荡后塑料瓶变瘪,说明C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C.丙实验结束时应先撤去A处酒精灯,继续通入CO至玻璃管冷却到室温
D.若丙的A处黑色粉末变红色、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CuO发生了反应
8、鉴别与除杂是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是
A.鉴别氧气与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是否变浑浊
B.除去 CO2中混有的少量CO --通入过量氧气,点燃
C.除去MnO2中混有的少量KCl--加足量水,过滤、洗涤、干燥
D.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两种液体--加硫酸铜溶液,观察产生气泡情况
9、门诊常以阿奇霉素为首选的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支原体肺炎”。如图为某阿奇霉素千混悬剂的相关信息。关于此药物的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阿奇霉素干混悬剂 成分:本品主要成分为阿奇霉素。 阿奇霉素化学式: 性质:本品为白色粉末,气芳香,味甜,在酸性环境中很稳定。 规格:0.1g/袋。 主治:中耳炎、肺炎。 用量:儿童每日口服1次,每次0.2g,一个疗程为5日。 |
A.此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属于混合物
B.倾倒药物时,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阿奇霉素分子中含有1个氮分子
D.患病儿童一个疗程需服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10袋
10、下列操作,不能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是
A.闻气味
B.倒入澄清石灰水
C.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D.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11、下列区别物质所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A.区别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
B.区别碳酸钙和氯化钠:加入水
C.区别氢气和甲烷:点燃,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观察现象
D.区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加入碳酸钠溶液
12、下列有关“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3、向盛有AgNO3、Cu(NO3)2和A1(NO3)3混合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产生气体为氧气
B.滤渣中一定有铁、铜、银
C.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可能含有Al(NO3)3
D.滤液有可能呈蓝色
14、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 | a | b | c | d |
反应前的质量(g) | 6.4 | 3.2 | 4.0 | 2.8 |
反应后的质量(g) | 5.2 | x | 7.2 | 2.8 |
A.x=2
B.d是催化剂
C.c不是化合物
D.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15、现有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100g,下列情况能改变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是
A.20℃时,从溶液中蒸发掉10g水
B.20℃时,向溶液中再加入5g硝酸钾固体
C.将溶液升温到30℃
D.将溶液降温到10℃
16、选择特定的催化剂,光照(hv)条件下可用CO2和H2合成C4H10,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转化过程①和②中,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B.CO2、H2转化为C4H10过程,伴随着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C.过程③中,理论上参加反应的C4H10和O2分子个数比为2:13
D.理论上,每176gCO2完全转化成C4H10,需消耗52gH2
17、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酒精燃烧
B.蔗糖溶于水
C.炸药爆炸
D.铁钉生锈
18、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罩火焰的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二氧化硫气体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放大量热,产生大量烟雾
19、下列符号既能表示某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SO2
B.O2
C.3He
D.Cu
20、密闭容器内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中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 a | b | c | d |
反应前质量/g | 15 | 8 | 8 | 0 |
反应后质量/g | 3 | x | 4 | 16 |
A.x=8,则b一定为催化剂.
B.d一定是单质,c可能是化合物
C.反应过程中,c和d变化的质量之比为4:1
D.若a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2
21、形成化学观念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下列对不同化学观念的认识正确的是
A.结构观:原子一定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B.守恒观:氢气与
氧气反应,一定生成
水
C.变化观:花香四溢、风吹草动都能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能量观:化学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变化,这些能量能被人类合理利用
2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生石灰:CaO
B.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C.2个锌离子:2Zn+2
D.60个碳原子:C60
23、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水
B.氯酸钾
C.氯化钠
D.氢氧化钠
24、实验室用KClO3与MnO2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操作的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A.先检验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
B.先加热一会,后将导管伸入集气瓶
C.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停止加热
D.先将集气瓶移出水槽,后盖玻璃片
25、取6000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对该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间间隔减小
C.分子个数减少
D.分子的体积变小
26、生产航天服的原料之一是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Cl5H10N2O2),关于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一种氧化物
B.含有1个氮分子和1个氧分子
C.由碳元素、氢元素、氮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由15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2个氧原子构成
27、习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辨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请回答。
(1)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近几十年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的原因是______,从而使温室效应增强,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例如:______。
(2)从上图可以看出,“十三五”期间,我国的碳排放强度在不断______。我省储量丰富、使用量最大的能源是______,为了实现“碳达峰”,我省在很多地区大力推广的新能源是______(写一种)。
(3)“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通过一些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工厂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可用______吸收,其反应生成的盐又可用于______。同时,植树造林也可促进“碳中和”,其原因是______。
28、化石燃料包括石油,_______,______;埋于海底将来可能会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是________。
29、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现有以下物质: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酒精 D.氧气 E.氢气 F.干冰
请按要求填空(填上述相应物质的字母,不重复使用):
(1)最理想的高能燃料_____;
(2)可用于抢救危重病人的是_____;
(3)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
(4)能形成酸雨的空气污染物是_____;
(5)有绿色能源之称的可再生能源是_____。
(6)天然气不充分燃烧时会产生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是_____。
30、如图所示,该图为某些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B粒子的化学符号为______,其中C属于______离子(填“阴”或“阳”);
(2)上述六种微粒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_;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______;
(3)E易______电子(填“得”或“失”),变成______(填化学符号)。
31、家用燃料的更新过程如下:煤→液化石油气或管道煤气→天然气。
①写出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②下列有关家用燃料更新的理由,错误的是______(填字母)。
a.天然气属于可再生能源
b.气体燃料比固体燃料利用率更高
c.煤仅用作燃料浪费资源
32、铝制品耐腐蚀是因其表面生成了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工业上制取钛(Ti)的一种中间反应为:,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用实验验证Al、Fe、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请写出一种可行方案所需的物质______。
33、夏天的晚上里,为了驱赶讨厌的蚊虫,防止被叮咬传染上流行性疾病,我们通常在房间里使用两种不同的驱蚊方法,则回答:
(1)当电热液体蚊香器通电后其内部的发热部件对驱蚊液加热,将电能转化为____能。过一会儿,房间里弥漫着驱蚊液的清香,起到驱蚊和灭蚊的作用,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__。
(2)盘式蚊香燃烧时的温度可达500℃以上,燃着的蚊香不能靠近蚊帐、衣服等易燃物,否则会引发火灾,蚊香在火灾中所起的作用_______(填序号)
A提供氧气 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提供可燃物
(3)进行如下家庭小实验:对着一支燃着的蜡烛吹气,蜡烛熄灭;而同样对着一支点燃蚊香吹气,蚊香却燃烧更旺。请你分析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
34、用化学符号表示:
(1)2个钾原子______;
(2)3个铝离子______;
(3)氩气______;
(4)三个五氧化二磷分子______;
(5)碳酸根离子______。
(6)标出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35、粗盐提纯和溶液配制都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实验。
A.称量
B.溶解
C.蒸发
D.过滤
E.量取
(1)粗盐提纯实验过程中发现过滤速度较慢,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在蒸发操作中,当蒸发皿中出现______时,停止加热。
(2)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计算需要水的质量为______g;从上图选出配制该溶液的主要操作顺序______(选填字母)。
36、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某兴趣小组为探究一氧化碳的还原性,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1)写出实验过程的现象:______。
(2)写出横放玻璃管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该装置有缺陷,指出改正的方法______。
38、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燃烧条件”和“氧气性质”的探究实验(已如:白磷的着火点为40℃,NaOH溶液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内容步骤 | 【实验1】燃烧条件 | 【实验2】氧气性质 |
1 | 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 | 烧杯中盛有NaOH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
2 | 推入H2O2溶液 | 推入H2O2溶液 |
(1)H2O2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二氧化锰起_____作用;
(2)实验1中,关闭止水夹,推入H2O2溶液,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其中燃烧匙里的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打开止水夹,推入H2O2溶液,观察到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3)实验2中,关闭止水夹,推入H2O2溶液,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具有________,木炭熄灭冷却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开始时到实验结束后,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如果把NaOH溶液换成Ca(OH)2溶液,流入集气瓶的溶液将变__________。
39、将未打磨的铝片和稀盐酸放入密闭容器中,用压力传感器探究反应过程中压强的变化,结果下图所示。
(1)0~50s,压强不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2)______段曲线最能说明反应铝与稀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______点可以粗略的认为反应结束。
(3)B→C段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压强上升的原因是______。
40、实验室用稀硫酸中和50 g氢氧化钠溶液.当溶液pH=7时,测得生成的溶液的总质量为100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26%,试求:
(1)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原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