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蚌埠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kàn)    妥(t iē)   红(yīn)   为人知(xiǎn)

    B. (tì)      持(jīn) 告(qìng) 而不舍(qiè)

    C. (xiá)    愧(zuò) 运(è)   忍俊不(jīn)

    D. (pài) 育(bǔ)     猥(suǒ)   怏不乐(yāng)

  • 2、下列选项括号内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我老家有一种菜饭,熟称咸饭,总是要拌猪油的。白饭和青菜拌了猪油之后,晶莹鲜亮,白绿相间,在缺油少食的时代,那是皇帝不换的。(“晶莹鲜亮”“白绿相间”结构不同,前者是并列短语,后者是主谓短语。)

    B.窜条鱼是故乡最常见的野生小鱼,状若杨柳叶,细长,扁平,中间稍宽大。(“细长”“扁平”是形容词,准确生动:“状若杨柳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贴切。)

    C.开学前一天,学校开设道德讲堂,好几位上台演讲的老师的结束语是“感谢大家的聆听”。(“聆听”是敬词,此处表达得体。)

    D.窜条鱼跟人一样,初听到响动时,会吓的一下子蹿走了,但一会儿,又会回来看热闹。(这是一个复句,关联词是表转折关系的“但”。)

  • 3、下面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请永远保存向往和平、向往自由、向往未来的美好愿望,反对战争、专制和恐怖主义。

    B.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背影》都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值得我们反复阅读。

    C. 你既然身体欠佳,那你就打个电话,请半天假。

    D. 由于升学考试的竞争,迫使他们失去了本应该享有的这些权利。

  • 4、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问(jié   吊唁 响彻云宵

    B.尬(kān è    狼籍 锐不可当

    C.使(chāi   着(yǔ 滞笨 穷愁潦倒

    D.跚(pán) zh   荒谬 惟妙惟肖

     

  •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校应当建立并完善校园安全工作机制,保障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B.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与规模。

    C.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D.期末考试的动员会上,班主任老师特别强调要避免浮躁情绪的不滋生。

  •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秋天的怀念》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写的,题目中的 “怀念”直接指向母亲,“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C.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他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得此项荣誉的第一位东方作家。

    D.《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是英国女作家海伦·凯勒。文中“再塑生命的人”指的是莎莉文老师,“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空军紧跟世界空天领域发展趋势,推动空军军事理论、备战训练、人才装备等。

    B.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包罗万象的进口产品吸引人们驻足观赏。

    C.我们要尽可能地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D.我市育才学校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时间大约一个月左右。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柳宗元)

    【乙】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选自《石渠记》,柳宗元))

    【注】①渴(hé):指袁家渴,溪水的名字。②纡余:曲折伸延。③箭:小竹。④庥:同“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          (2)日光下            (3)昌蒲          (4)又折西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句断句,限两处。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4】甲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鱼,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下列横线上填入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什么是诗人?诗人是对一切事物都关心的人。从枝头的新绿、阶角的苔痕、晨流的清露、向晚的斜阳,到虫的唧喷、鸟的啁啾、水的低语、风的呼啸,乃至山岳的崩颓、江河的转移、国家的__________、历史的__________,都是诗人关注的对象。所以诗人的题材永不__________,诗人的灵泉永不__________。

    A. 盛衰  变迁  干涸  匮乏

    B. 变迁  盛衰  干涸  匮乏

    C. 盛衰  变迁  匮乏  干涸

    D. 变迁  盛衰  匮乏  干涸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①《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的神态: __________________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

    ④关关雎鸠,_________。(《诗经·关雎》)

    ____________,在城阙兮。 (《诗经·子衿》)

    ⑥城阙辅三秦,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____________, 团团围定炕上坐。(贺敬之《回延安》)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水浒传》中的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  A  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枚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响,动掸不得。  A  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钱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么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乙)  A  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

    (1)选文中A是   (填人名)

    (2)有关《水浒》的故事有的已演变成了歇后语。请你完成下列歇后语的填写。(选做一个即可)

    示例: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A.林冲上梁山——  

    B.李逵打   ——过后赔不是

    (3)甲文中的“两个公人”和乙文中的“三个人”都是受人指使要来谋害A性命的人,请分析A对这两拨人的不同态度及原因。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行思双西湖

    ①之前去江苏省东海县采风。东海,名字中虽然有个海字,辖区却没有大海的影子。不过这里不缺水,因为有一个著名的双西湖。

    ②双西湖在东海县城西。相邻的一南一北两个小湖,像一双明亮的清眸,闪烁着澄澈的光。有了这双清眸,东海的山水就有了生机,大地就有了表情。

    ③分开两个小湖的,是一条气象非凡的十七孔桥。虹桥的栏杆上,雕刻着各种姿态的石狮子,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满脸喜色,有的不怒自威……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工匠巧手,把粗糙生硬的石头全部雕刻得如此生趣盎然。

    ④桥上驻足,留恋的是大桥两边的湖水。从桥上望北湖,有一个蓊蓊郁郁的小渚,据说上面栽满了一百多万株百合。试想花开时节,洁白的花朵映照在湖水里,清新的花香浮动在湖面上,该是一种多么迷人的情致啊。而从桥上望南湖,湖心有两个人工建造的太极图形状的花岛,盘绕在一起的阴阳鱼,静中有动,韵味十足。

    ⑤我沿着青石湖岸前行,去看著名的双西湖诗廊。诗廊是木结构搭起的高架子,架子的两边挂满了喜庆的红灯笼,中间悬着一幅幅当地诗人创作的吟咏双西湖的作品。有绝句,有律诗,也有精短小令……清丽亲切,应时应景。一路尽兴读来,令人愉悦。

    ⑥穿过诗廊,来到天光阁,阁内阁外,种满荷花。可惜来得晚,已经是枯荷。不过一个个黄圆的叶子,依然排得颇为气派,像小旗子挑在水面上,给予我许多关于花朵的想象,忽然想起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妙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我的心里有一道嫣红的闪电,迅捷地震颤了一下。荷花不见,而心底莲荷,依然摇曳多姿。朱自清先生就是在东海县出生的。他在《荷塘月色》的最后一段中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朱先生惦着的江南,应该也含着这东海的多情山水吧。这样想着,心里就有一片翠绿的丰硕叶子,哗哗地摇荡起来。

    ⑦沿湖大堤,美而坚固。两岸的菩提树,正值金秋,高大的树冠,耸入云霄。一片片金黄的叶子飞舞在清风之中,煞是美观。同行的王希光老人告诉我,东海的百姓们把这条大堤称作朱公堤。朱公,指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带领大家治水的老县长朱群。这条大堤,就是朱县长当年和大家一起修筑的,堤上的菩提树也是他和大家一起手植的。

    ⑧历史上东海人为水患所苦,民谣有“旱时白茫茫,涝时水汪汪”的叹息。老县长和东海人民分割圈圩,建站抽排,蓄山水,截坡水,引外水,排余水,几经努力,治住水患。又经东海人一代代接力赛跑般的奋斗,如今的堤岸已翩然成为风景。

    ⑨治水当然不是一人之功。东海的百姓把这条大堤称作朱公堤,也是为了表达对为民造福者们的由衷敬意。平地出新湖,双镜照东海,那明净的湖水,不正是奋斗者们的舒心笑容吗?双西湖的风景留给我许多美好记忆,然而踏上归程之时,我发现留在心里最深沉最难忘的风景,却是这条朱公堤。

    ⑩当年修堤人的脚印早已隐没于岁月风雨。但是那些奋斗过、奋斗着的人所留下的足迹,依然是一行行不凡的、不可磨灭的诗句,在我的心头熠熠生辉,永远滚烫。

    【1】阅读文章第③~⑥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景物

    特点

    十七孔桥

    ________________

    湖水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清丽亲切,令人愉悦。

    枯荷

    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虹桥的栏杆上,雕刻着各种姿态的石狮子,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满脸喜色,有的不怒自威……

    (2)不过一个个黄圆的叶子,依然排得颇为气派,像小旗子挑在水面上,给予我许多关于花朵的想象。

    【3】作者为什么说朱公堤是心里“最深沉最难忘的风景”?

    【4】文章第⑩段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游记往往会根据不同的景物,采用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描写,本文和《壶口瀑布》在描写景物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 1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外婆的静默

    孙文辉

    ①自我记事起,外婆便住在古窑浦了,彼时常讹作“乌窑浦”,并莫名其妙地与外婆乌黑的面庞交糅在一块。现在想来,外婆的病根那时就已种下,只是舅舅阿娘们谁也没说破。

    ②外婆照例堂前屋后地收拾着,怎么也闲不下来。不落雨的日子里,稍微有点力道的人都下地去了,空荡荡的宅院内常常只剩我和外婆,如影随形似的来来回回。偶有乞丐路过,外婆总会唤我去米缸舀米。看着乞丐老汉张着土布口袋、又感激又欢喜的样子,我常忍不住央求外婆:“发大水时,阿拉也去外头讨饭吧。”外婆一边招呼乞丐,一边满口应承:“发大水时,阿辉和外婆一道去外头讨饭。”话音刚落,隔屋的大妗母就跳了出来,训道:“好的不教,教人讨饭,侬想坍谁的台呢!”外婆一声不响,抓起我的小手径直往里屋走去。

    ③桃花开的时候,外出养蜂的父母依然没有回来。外婆一如既往地忙碌着,只是手脚迟钝了些,天亮梳头,常会掉下一绺一绺灰白相间的长发。

    ④没有玩伴,我便缠着外婆去后门头掘“土豆腐”。春天的大地缀满了细细碎碎的花草,弥散着淡淡的幽香,让人觉得寂寞也是一种秘密的喜悦。外婆用铁刮子削出一片平整如砥的地面,我握着直头草刀,上下两刀,左右两刀,便可掘出一方又肥又厚的“土豆腐”来,像极了豆腐阿二店里的压板豆腐。在与外婆短暂的生命交集里,我似乎一直在重复着这套掘土的动作,并用掘出来的“土豆腐”喂养了我那孤单而又贫瘠的童年。有时贪多了些,“土豆腐”便会沉甸甸地压弯竹篮子。小妗母见了,免不了阴阳怪气地调笑一番:“哎呦呦,外孙皇帝出息了,不吃白饭了!”外婆不吭声,只暗暗地瞪了她一眼。

    ⑤父母回乡种地后,外婆搬到了五洞闸,长年灰暗的脸孔渐渐泛出了血色。家人们都以为外婆逃过了一劫,外婆自己也觉得舒泰了不少,抢着要下地干农活。母亲先是不许,后来看着白晃晃的棉花来不及摘,也便没再阻拦。

    ⑥在日后的回忆里,我差不多记不清外婆摘棉花的样子了,只觉得她的背后有一只庞大的簟箩,严严实实地罩住了我那方狭小的天空。在挨挨挤挤的棉株丛里,我不断地睡去,又不断地醒来,仿佛永远也到不了地头。外婆见我无聊,便叫我“躲猫猫”去。为了远离外婆的视线,我常常躲进隔壁人家的棉地里。“藏好了吗?”外婆遥遥地问,却并未放慢摘棉花的节奏。我摁紧心跳,一声不响。外婆再问,我依旧一声不响。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外婆才会咬紧牙关直起腰来,朝着成垄成垄的棉花地吃力地唤着我的乳名,一遍又一遍。

    ⑦没过多少时日,外婆的脊背便被越堆越高的棉花压弯了,此后再也没有挺直过。母亲几乎悔青了肠子,死也不让外婆下地了。可对母亲这个幺女,外婆似乎怀着无限的歉意,总思忖着再做些什么弥补弥补。趁母亲外出的当口,外婆又偷偷地纺起了棉纱。摇车的翅子转啊转,吱嘎吱嘎,布绩吐出了龙须样的细棉线,很快绕满了一个又一个纱锭。可惜那时的我对这棉花变棉线的戏法,早已淡褪了兴趣,转而玩起弹珠来。在外婆的摇车附近,我挖满了一个个深深浅浅的洞,忙忙叨叨地进洞、出洞,再进洞、再出洞,慢慢地累积起一股少年特有的戾气来。当一粒出洞的弹珠被摇车翅子不慎摇走时,我破天荒地失控了,抓起剩余的弹珠就朝外婆身上掼去!——然而没有动静,也没有声响。

    1通读全文,简概况文章主要写了关于外婆的几件事情。

    外婆让“我”舀米给乞丐老汉→______________→外婆趁母亲不在,偷偷纺棉纱。

    2文中并没有说外婆得了什么病,但很多地方暗示了“外婆的病根那时就已种下”,请从文中找出两句。

    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4简要说说第④段画线句的含义。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命题作文

    在微博上曾有人叙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作者和当地的朋友们偶然到了一个穷困老人的家里,他们发现一盏很漂亮的灯,可上面蒙着厚厚的灰尘。老人说:“没有人来看望我,我不需要点它。我为谁点它呢?”作者问:“如果我的朋友们来,你会每晚点亮它吗?”老人回答:“当然。”作者的朋友们承诺,从那天起每晚都去看他。他们擦干净灯盏,老人每晚都点亮它。两年过去了,作者已经完全忘记了这个人,老人却托人送来消息:   “请转告我亲爱的朋友,他为我的生命点亮的那盏灯依然亮着。”作者以为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而我们经常忘记小事。

    你也一定有过不忘做小事的欣慰或者忽略了小事的的遗憾吧?也许,在经历中你也有对小事的感悟与思考……

    请以“别忘小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