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商丘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陨石坠落事件中的幸存者回忆,他们看到陨石伴随着一道白光,急速滑行,坠落时发出数声巨响,其景象如同灾难大片场景。

    B. 那些借爱国之名肆意打砸、侵犯公民权利、发泄个人私愤的野蛮行为,不是法治国家能容忍的行为,也不是真正的爱国行为。

    C. 五一期间,长影世纪城开展了“惠民欢乐月”活动,以发放套票、免费开放、降价让利等,让游客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

    D. 我国有些富裕县主动“戴穷帽”,以享受“国家扶贫重点县”待遇,这种现象折射出了“扶贫县”评选结果的公正与否。

  • 2、【甲】

    三藏见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粮,却默默的念那《紧箍咒》一遍。行者叫道:“头痛,头痛!”那师父不住的又念了几遍,把个行者痛得打滚,抓破了嵌金的花帽。三藏又恐怕扯断金箍,住了口不念。不念时他就不痛了。伸手去头上摸摸,似一条金线儿模样,紧紧的勒在上面,取不下揪不断,已此生了根了。他就耳里取出针儿来,插入箍里,往外乱捎。三藏又恐怕他捎断了,口中又念起来,他依旧生痛,痛得竖蜻蜓,翻筋斗,耳红面赤,眼胀身麻。那师父见他这等,又不忍不舍,复住了口,他的头又不痛了。行者道:“我这头原来是师父咒我的。”三藏道:“我念的是《紧箍经》,何曾咒你?”行者道:“你再念念看。”三藏真个又念。行者真个又痛,只教:“莫念!莫念!念动我就痛了!这是怎么说?”三藏道:“你今番可听我教诲了?”行者道:“听教了!”——“你再可无礼了?”行者道:“不敢了!”他口里虽然答应,心上还怀不善,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长老口中又念了两三遍,这猴子跌倒在地,丢了铁捧,不能举手,只叫:“师父!我晓得了!再莫念!再莫念!”

    【乙】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西游记》。作为我国古代神魔小说的典范,小说围绕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的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

    B.【甲】文中,孙悟空“口里虽然答应”,实际上“望唐僧就欲下手”,传神地揭示了他桀骜不驯的天性。

    C.【乙】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文章揭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的主题。

    D.【乙】文作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了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藤野先生。

  •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马说》一文托物,寓意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B.《石壕吏》是一篇写景抒情诗,记叙了一个晚上官吏抓壮丁的事情,文中主要人物老妇人、官吏和我。

    C.《虽有嘉肴》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用“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论证”。

    D.《北冥有鱼》一文的中心: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的,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依傍)。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参加劳动实践,同学们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端正了劳动态度。

    B.能否珍惜和弘扬厚重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

    C.本次大会,张家界获得省直单位直接支持的项目219个、总投资约364.66亿元左右。

    D.为了避免“五一”黄金周不出现意外事件,景区工作人员准备了多套方案,以备不时之需。

  • 5、选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B.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常用生活中真实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C.《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了衍太太和沈太太两个人物形象,批判了衍太太的自私、阴险。

    D.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

  • 6、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B. 夜栏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皴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D. 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紫藤萝瀑布》

     

  • 7、下列各项中,词语书写和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戒(chéng)       谷(bǐ)             斜(jī)            人忧天(qí)

    B.固(jìn)            怪(chēn)             (bó)            畏罪逃(qiǎn)

    C.蹿蹦(cuān)        巢(kē)             蓄(zhù)        不经(dàn)

    D.脑(suǐ)          (xié)            (ài)            力不瑕(gōng)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   东坡在儋耳。因试笔,尝自书云:“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去,见其类,出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与客饮薄酒小醉,信笔书此纸。”

    (注释)①儋耳:地名,今海南省儋县,苏轼曾被贬于此。②大瀛海:指大海。③中国:指中原地区。④少海:小海。⑤覆:倾倒。⑥芥:小草。⑦方轨八达:四通八达。方轨,两车并行。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蚁即           径:___________

    (2)见其类,出     涕: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

    【3】结合原文内容,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注释】①耿:微明的样子。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的“初”都是“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颈联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C.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异同点。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成语是汉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有相对固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的。它大多来自传统经典著作,高度凝炼,自成语境,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

    材料二:对联是传统文化中很有趣味的语言形式,讲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境相似或相反。

    1仿照画线的句子,补写出空缺的语句,使语意连贯,内容统一。

    成语是是文学经典的传承,是历史故事的再现。它像一幅画,用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它像一首诗,用文字吟诵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它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示例,用成语对对联。

    示例:山珍海味—玉盘珍馐;井然有序—杂乱无章

    ①花红柳绿——___________   ②雪中送炭—— 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按要求默写。

    (1)欲说还休,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________________,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4)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5)苏轼在《水调歌头》下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对偶句式表现了他达观的处事态度,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6)默写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前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甲】

    有一天半夜,我爬上了一节破烂的火车,身上稍稍有点不舒服,可是心里非常兴奋。之所以兴奋,是因我前面摆着一条探险的旅程,要去探索一个跟紫禁城的中古光辉时间上相隔数百年、空间上相距数百英里的地方:我是要到红色的中国去了。

    【乙】

    国民革命开始,他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里几个老前辈中的一个。在广州时,他是农民部长;北伐时期,则为程潜将军——后来是南京参谋总长——指挥的第六军的政委。

    【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我”在车上不舒服是因为到中国前,“我”在臂上和腿上,注射了防天花、霍乱、伤寒、斑疹伤寒和鼠疫等传染病的疫苗。

    B.【乙】文中“他”是林伯渠,他曾经做过国民党的财政部长,在四十五岁时放弃优越的地位与年青的共产党员一起赌他的命运,他在苏区担任财政部长一职,任务是使苏维埃收支平衡。

    C.【甲】文中“我”兴奋是因为终于可以去找到“为什么有上万的农民、工人、学生、兵士可以冒死加入红军”“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等等问题的答案了。

    D.【乙】文中的“他”曾在法国里昂念了一年书,后来又在巴黎大学念了三年书,1923年返回后,在省会建立了两所现代中学,四年间积下了相当的资产。

    【2】2021年10月20日是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纪念日,结合你读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相关内容,请正确填写以下两件大事发生在哪个省份。

    强渡乌江1____________,翻越夹金山2________________

    【3】《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既详细地介绍了红军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等;也写到对不少普通战士如“红小鬼”的观察和访问,甚至还有的内容是引用别人的报道,如写西安事变就引用了《每日先驱报》上对孙铭九的采访报道。请你从纪实作品的特点来谈谈为什么这样处理材料。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父亲去世10年后,在我的“软硬兼施”下,母亲终于同意来郑州跟着我——她最小的女儿一起生活。一天,母亲对先生说,星期天喊你那些朋友回家来吃饭吧,我都来了大半个月了,没见他们来过呢。妈,他们经常在外面聚呢。我替先生解释,母亲摇头,态度坚决地让先生在周末把他们带回家来聚一聚。

    ②周末一整天,母亲都在厨房忙碌。我将母亲做好的饭菜一一端出,那几个事业有成、几乎天天在饭店应酬的哥们,立刻被几盘小菜和面食小点吸引过去。其中一个忍不住伸手捏起一个菜饺,喃喃说,小时候最爱吃母亲做的菜饺了。母亲便把整盘菜饺端到他面前,说,喜欢就多吃,以后常来家里吃,我给你们做。那个男人点着头,眼圈忽然就红了,他的母亲已经去世多年,他已经很久没回过家乡了。

    ③一个周末的下午,有人敲门,是住在对面的女人,端着一盆洗干净的大樱桃。女人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送给大娘尝尝。我诧异不已,当初搬过来时,因为装修走线的问题,我们和她家闹了点儿矛盾。现在她冷不丁送来刚刚上市的新鲜樱桃,我摸不着头脑,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好。她的脸就那样红着,有点儿语无伦次:大娘做的点心,孩子可爱吃呢……

    ④有一次,得知先生一个同事的孩子患了白血病,母亲要我们送些钱过去。因为是来往并不密切的同事,我们只想象征性地表示一下,母亲却坚决不答应,说,人这辈子,谁都可能会碰到难事,要舍得,好人一生平安。我们听了母亲的。

    ⑤母亲过来半年后,先生竟然意外升职了,在单位的推荐选票上,他的票数遥遥领先。先生回来笑着说,这是妈的功劳呢,我这票是妈给拉来的。我们才发现,最近我们的人际关系竟然空前好起来,那种好,明显地少了客套多了真诚。

    ⑥这几天天气出奇的煦暖,我很想带母亲到处走走。可母亲因为天生晕车,坐次车如生场大病,于是一概拒绝出门。那个周末,我灵机一动,妈,我骑车带你去。母亲笑着同意了。

    ⑦小心地骑到路口,是红灯,我轻轻下车,还未站稳,一个警察从人流中穿过来,走到我面前说,不许带人你不知道吗?还在前面带。说完,埋头便开罚单。母亲愣了一下,攥着我的胳膊要下来,我赶忙扶稳她,跟那个年轻的警察说了声对不起,解释说,我母亲晕车,年纪大了,不能坐车,我想带她去动物园看看…… 警察愣了一下,这才看清我带的是一位老人,还不等他说什么,母亲责备我,你怎么不告诉我城里骑车不让带人呢?便急着要下来。我正不知所措,那个警察伸手一把搀住了母亲,大娘,对不起,是我没有看清楚!城里只是不让骑车带孩子——您坐好。他忽然抬起胳膊,向母亲庄重地敬了个礼。然后转身,举旗,以我从未见过的飒爽英姿打起标准的手势:杂乱的人群霎时腾出一个空间,两边前行车辆魔法般定住。年轻英俊的警察用还未脱去稚嫩的笑脸看着我,招手示意我通过。我带着母亲,缓缓地行走在熙攘的人群中劈开的一条人行道上。车辆静止,行人驻足,世界突然安静,空气里流动着一种久违的温情——我带着母亲在众人的目光里骄傲前行。

    ⑧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受到如此特殊,如此温情,如此厚重的礼遇。

    ⑨母亲是在跟我第三年查出肺癌的。那天,母亲对我说,你爸他想我了。妈,可是我舍不得。梅,这次,你得舍得。她笑起来,拍着我的手。但是这一次,母亲,我舍不得。我说不出来,心就那么疼啊,疼得碎掉了。

    ⑩母亲走的那天,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从村头排到村尾,除了亲戚,还有我和先生的同学、朋友、同事,以及我们社区前后左右的邻居们……很多很多人,有些是我见过但不熟悉的,有些是我根本就不认识的,大家神情肃穆,流露出哀伤和不舍。一位老奶奶跟我说,闺女啊,你娘前世积的什么德哟,我这辈子可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啊!

    (本文有删改)

    【1】小说写了母亲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赏析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我带着母亲在众人的目光里骄傲前行。

    【3】文章结尾处铺陈了母亲葬礼的“大场面”,其用意何在?

    【4】根据文意,谈谈母亲的“舍”与“得”给人的启示。

  • 14、阅读《桐花满地》,完成小题。

    桐花满地 雪小禅

    ①起初,我是不喜欢桐花的。

    ②桐花命贱,粉不粉艳不艳的,大朵大朵地开着,形状也散。因为大,觉得没了形似的。更有那颜色,有灰败的暗在里面,所以,我初见桐花,便觉得不是我的花。只因为它没有灵性,好像一个呆滞的乡下女子。

    ③后来喜欢了看电影,发现电影院里有几棵泡桐,高大健硕,足有几十年了吧?三四月间,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过去。

    ④那是故乡的老电影院,院子里因为有几棵泡桐,显得鬼魅而虚幻。我常常和同学跑去看电影,当然是要逃课的。电影票两毛钱一张,今天是粉的明天是蓝的,细细的长条,前面印了座位,多少排多少号,后面是日期。我们偶尔也逃票,如果当天恰好是蓝色的票,而我们前几天恰好用过蓝色的票,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

    ⑤那时玲是我的蜜友,她总是与我一起跳过一中的墙去看电影,有时去得早,就捡几朵桐花放到书里。玲说,这花要是不败该多好啊。这句话多傻啊!我笑话她总是说傻话,她又说,花无百日红。

    ⑥后来她转学走了,我一个人再去看电影时总是会想起她。

    ⑦我把桐花夹在信里寄给她。我问她,你那里有桐花吗?问她的时候,她就哭了。因为我发现,信纸是湿的。

    ⑧每天上学都要过电影院,我总是不经意地扭头看那些泡桐,春去春回,看了三年。我离开了故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小城的桐花,已散落在记忆的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无比的凄美。惨绿的少年就那样一挥而去。

    ⑨再回故乡,却不见了桐花。

    ⑩电影院早就黄了,于是拆掉,盖了商城,里面无限的热闹。电影院不复存在,当然也没有桐花了。正是人间四月天,我却惶惶然,好像失了什么,无限地惆怅。

    ⑾多年之后,我和玲再度联系上。她没有考上大学,一个人在异乡奔波,不停地在路上奔波。下岗失业,做生意赔本,失恋离婚,玲的命运一波三折,但她却没有抱怨过。我想起桐花,那样努力地开着,不好看,可是,为了春天的到来,一直努力着。

    ⑿我问玲还记得我寄给她的桐花吗?她在电话中说,已经干掉了,没了颜色。可是,她一直留着。因为,上面有光阴的痕迹。

    ⒀还有一次去开会,我觉得闷,出来透气,在窗口,忽然看到了桐花。一枝枝伸展着,在三楼的窗前,那些桐花几乎伸手可及。天正在下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地上有一片落花,真是桐花万里路。我伸出手去,摘下一朵,那朵又软又绵的桐花,就在我的手上,上面有雨露儿,颤抖着,微张着,这是一朵还没有完全开的花,还有着青涩的美。我捧着它,想起与桐花的初见,我并不喜欢它。如今,与君再相见,我心中,俱是欢喜的花儿,一朵、两朵地开着,桐花满地。我记得故乡的桐花,也更喜这眼前的一朵。

    ⒁我给玲发了一条短信:“玲,有空回来看桐花吧,它们又开了呢。”

    ⒂玲很快回了短信。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还当去跳墙偷看电影的少年吧。因为那里有我和你的桐花万里路。”

    1文章以“桐花满地”为题,有什么作用?

    2结合语境,品味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

    (2)第(13)段画线句中的“捧”字能否换成“端”或“拿”,为什么?

    3“我”与玲逃课看电影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请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我”对桐花的认识和情感变化。

    不喜欢→ ___________________→喜欢

    5有人认为,文中的桐花是“玲”的化身,你对此有何看法?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作文。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你已然褪去小学的青涩,成长为一名青春少年。升入初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人,让你难以忘怀的事,还有触动心扉的真情,凝结成一个个瞬间、一幕幕场景,镌刻在你的成长道路上……

    请以“暖心的一幕”为题目,写一篇叙事类文章。

    要求:(1)符合文体特征,不得套作。(2)不少于600字,上限10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及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