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句子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妈妈从上海买来的带蕾丝花边的一件睡袍。
B.在日常交往中,当有人向我们提问、建议或者质疑,采取恰当的方式做出回应,就是应对。
C.学习议论文就是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D.灯笼,在电灯尚未普及和出现的时代,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读书学问、谈文论艺、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这是不言而喻的。
B.一些出版单位急功近利,出版儿童书内容良莠不齐,画面也不够精美。
C.桂林的青山绿水,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D.自然之神用它神奇的刻刀将世间万景雕得巧妙绝伦,无可比拟。
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近几十年来,应用科学、应用技术充分发展,甚至日新月异,遍地开花。人们迎来了抗生素、电视机、计算机、互联网、核动力、太空望远镜、人工智能……这一切在媒体上炙手可热,正在全面定义新的业态与生活——不过,称之为“科学革命”让人犹豫,换上“技术革命”“技术繁荣”之类用词显然更合适。不是吗?技术受惠于科学——特别是其基础与核心的原理,总是比后者慢半拍,不过是科学的传导、应用、衍生、物态化以及潜能释放,是科学这棵大树上晚来的开花结果。
A.充分
B.日新月异
C.炙手可热
D.慢半拍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勃写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慰勉友人莫畏前途艰险,保持旷达乐观。
B.今日之少年,有百年前少年的责任担当,也有新时代少年的自信轩昂。
C.一些西方敌对势力殚精竭虑地阻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D.新时代舞台上,广大青年爱党爱国、砥砺自强,展示出锐不可当的中国力量。
5、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 )
A.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短篇小说《百万英镑》、《竞选州长》。
B.庄子,名周,宋国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学家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
C.《一滴水经过丽江》构思新颖,视角独特。作者阿来原名杨永睿,当代藏族作家,代表作有《尘埃落定》、《格萨尔王》、《蘑菇圈》等。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作“诗经六艺”。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凫水 涌跃 油馍
B.憧仁 亢奋 冗杂
C.斡旋 铿然 褪色
D.羁绊 严竣 辐射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映的五彩斑斓。
B.中国学生往往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C.李老师被同学们前呼后拥的推向了领奖台。
D.还以为他是学霸,谁知啥也不会,真是名副其实。
8、阅读《木兰诗》回答下列问题。
【1】本诗选自《________》,是_______(朝代)_______所编,与《________________》并称“乐府双璧”。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问女何所忆 (2)朔气传金柝
(3)出郭相扶将 (4)对镜帖花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的那些品格让你感动?
9、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下列对诗歌情感解读正确是()
A.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贫困的生活的慨叹。
B. 这首诗赞美了文帝求贤若渴的作为。
C.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
D. 这首歌表达了作者对贾生的不屑。
【2】下列对诗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B. 文帝把被贬到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作者深受感动。
C. 第二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器重,是诗歌的转折处。
D. 文帝连鬼神之事都要过问,可见文帝对民生的关心。
10、九年级(1)班开展以“我爱祖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活动开始之前,班委会围绕着本次活动主题设计了相关的活动,请你再设计两个活动。
活动一:演讲比赛——分享爱国体会,感悟时代精神。
活动二:
活动三:
(2)小明准备用下列诗句来布置活动现场,其中有一项不太合适,请你指出并解释原因。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C.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
D.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
______________项不合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以“我爱祖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中,同学们积极参加。下面是小丽演讲稿中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助她修改。
有一种深情的表白,叫做“清澈的爱,只为中国”——“00后”戍守边疆的烈士陈祥榕曾写下的一句话,令无数人为之泪目。清澈的爱,如此纯粹,又如此炽热;如此柔软,又如此坚韧!
这份深沉的爱,是戍边战士寸土不让的守护,也是医务人员逆行出征的勇毅,是科研新秀披星戴月的攻关,也是年轻扶贫干部日复一日的坚守。他们是英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我们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传承英雄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功坚克难,砥砺前行。
①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②画线句子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默写。
(1)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
(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一致。
(3)在前一段时间,你们班上课纪律很乱,学习成绩很差,你被临时任命为一班之长。对于新上任的你,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
(4)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用历史经验告诉后人只有“________,________”,国家才能政治清明、兴旺发达。
12、名著阅读
他在生活底层长大,后来和战友们一道跃马挥刀,南征北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自然环境顽强斗争;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之后,克服困难从事创作,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他的那段“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的名言,成为一代人的座右铭。他叫保尔.柯察金。
【1】请按下面的格式,自选角度写一段话介绍保尔。要求结合名著中的情节,最少使用一个成语。
保尔是一个 。
【2】阅读拓展
(1)下面不属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物是( )
A.阿尔焦姆 B.塔利亚 C.格里姆卡 D.阿廖沙
(2)主人公是在_________ 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的熔炉中,他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为无产阶级战士。
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父亲的杰作
①再严厉的父亲,也有他温柔的一面。
②在七岁之前,我对父亲有印象的记忆只有两回,却温暖着我整个年少时光。我出生后,父亲就离家去了大兴安岭学木匠。学徒三年,吃住全在师傅家,三年满师,艺成归乡,我已经快四岁了。这是我所记得和父亲的“第一次”见面。这次回家,他带回来一种叫“方便面”的美味,我从未见过。散装的、状如钢丝、黄澄澄的,整整齐齐码在箱子里,调料包连成一长串。他从提包里拿出他的搪瓷缸子,冲满热水泡给我吃。我把汤喝了个底朝天,还忍不住咂巴嘴。那一长串调料包,我每次都不舍得放完。余下的,冲到水杯里,当作饮品跟孩子们分抢着喝。调料水滋润着乡村孩子单调的肠胃,就像雨露霜雪泽溉着贫瘠的土地。
③父亲带回来的还有一双毛线袜,是他亲手织给我的。谁会相信,这个从没扶过扫把、拎过锅铲的人,能有这样破天荒的精巧。可我亲眼见他在我眼皮子底下,挑起毛线针,自如穿梭。母亲直到目睹这袜子出自父亲的手,千真万确——绝非别的年轻女人。我乌溜溜的黑眼珠跟着父亲的针脚游移,钢针上上下下,来来回回,穿梭成一列火车,轰隆隆往前开。睡意一点点逼近我,我无奈地被火车甩开,睡着了。大雪盖向我不知道的角落和远方,铺满梦里冰天雪地的雪国山坡,那里的男人不怕冷,人人会织毛线袜。
④父亲的手巧是不争的事实。木匠有粗木匠与细木匠之分:粗木匠建房造廊,细木匠做桌凳盒椅。粗细之分说的只是类型,木匠本身在手艺上是粗细兼修,而父亲的性情偏不喜欢做精细的东西,桌椅板凳他嫌小,门窗柜床又嫌细,他最喜欢做大件笨件,譬如包装箱、托盘、货柜。他的选择,深藏着他的性格。他也不喜欢窝在家里,即使少衣缺食也宁可在外漂泊。他当然疼我,但他一次也没有抱过我,直到如今。
⑤没有抱过我的木匠父亲,就在这次返乡之际,完成了我心中认定的他最为卓越的杰作。
⑥那是一架冰车。
⑦父亲二十四岁,他的锯刃冷锋芒,从院子东南角落榆树上轻松锯下几枝,他不费吹灰之力的祥子,让人感觉似在炫耀,仿佛一个刚考出驾照的司机。他削净树皮,把树枝烤干,支起条凳,架起他的推刨,把榆枝刨平整,用錾子凿出孔洞,相互卯榫,严丝合缝成板,再涂上一层乳胶粘合。胶干后,用砂纸一遍遍打磨,直至光滑透亮。刨花和木屑一层层飞落在地上,榆香沁人心脾。他寻来一根细钢筋,铰成两长两短四节,把长的放进红彤彤的灶膛里烧红两端,折弯,嵌进白花花的车板两侧。把短的两节在磨石上磨尖一头,分别钉进两根滚圆齐整的棍中做成双钎。父亲脱光了上衣,他的额头和胸膛有闪亮的东西往下滴,像枝叶上的露,像房檐下的雨。
⑧父亲把我放逐在村头的冰河。我蹲上崭新的冰车,双钎撑地,像泥鳅一样滑了出去。我的冰车白白净净,像刚刚撕掉一层保鲜膜,其他冰车黝黑暗沉,跟孩子手指里的污泥一样。我的冰车让我意识到,我是我自己,我跟别的孩子不一样。有了崭新的冰车以后,我开始认真洗手洗脸了,洗干净手,戴好手套,我才放心去抓我的冰车。村里多是沾亲带故的,往常孩子们从河里回来,先去了谁家,就在谁家的脸盆架上挤成一窝,闹哄哄地洗手,十几双小爪子在水盆里像鱼虾一样欢腾。往后,我不跟他们一起洗了,我只用我自己的脸盆。村头的大娘说:“小木匠的儿子有了冰车,脖儿梗都硬咧。”
⑨漾满冬趣的河面上,快乐从不堵车,日子嗖嗖就溜走了。岸上的柳枝抽出嫩黄时,父亲又要远行了。他下煤矿,开叉车,打铁,铺地砌墙,卖冰棍儿、馄饨、包子和面皮……唯独没再做过木匠。父亲再回来时,我七岁了,这是我和他“第二次”见面。他用积攒的微薄积蓄,把我带进城里,读书去了。
⑩我已离开家乡的河水多年。每到夜深人静,我时常怀念起我的散装方便面,我独一无二的毛线袜,我无与伦比的冰车。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有删改)
【1】第①段写道:“再严厉的父亲,也有他温柔的一面。”文中写了哪三件事情表现了父亲“温柔的一面”?
【2】品读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子,从修辞角度,为这句话做一个批注。
调料水滋润着乡村孩子单调的肠胃,就像雨露霜雪泽溉着贫瘠的土地。
【批注】:
【3】简要分析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
【4】本文采用“我”这一孩子视角叙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襟①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救。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面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珩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 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 裁剪刀、竹尺、 皮尺、 画粉、 手针、 顶箍, 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 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 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 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 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任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 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 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⑪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 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 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⑫父亲从事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父亲就像一枚珩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8版,有删改)
【注释】 ①裸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1】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点概括。
【2】请赏析第⑦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3】第⑧自然段,“案板上留下的‘记号’, 让我长久思索”,请揣摩“我”长久思索的内容,并请以第一人称写下来。
【4】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蕴含怎样的深刻含义?
【5】下面的链接材料选自初中语文教材中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本文写父亲做衣服,《回忆我的母亲》写母亲做衣服,试比较两篇文章写作目的的不同。
【链接材料】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钢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15、作文。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遇到沟坎,畏惧不前;明知犯错,不敢正视;心中有疑,害怕问询;面对丑恶,选择沉默……其实,只要鼓起勇气,向前再迈一步,就可以突破自我,成为生活的强者。
请以“别怕,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 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4)凡涉及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