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人们对游客在旅游景点刻字的不文明行为深恶痛绝。
B. 他嘴上虽然没有说不对,心里却不以为然。
C. 她乐于助人的事迹如此的感人,我们觉得应该可歌可泣。
D. 全军将士气冲斗牛,奋勇杀敌,冲出了重围,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一个学期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使我们同学之间的友谊更深厚了。
B.看到贾玲表演的小品,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C.由于连降大雨,近期到公园散步的人少了一倍。
D.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俄国诗人,代表作有《自由颂》等。
B.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C.《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D.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等。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舷窗(xián) 粗拙(zhuó) 俯瞰(kàn) 毛骨悚然(sǒng)
B.默契(qiè) 矜持(jīn) 酝酿(niàng) 忧心忡忡(cōng)
C.哺育(bǔ) 修葺(qì) 取缔(dì) 盘虬卧龙(qiú)
D.累赘(léi) 伛偻(yǔ) 攥着(zuàn) 鲜为人知(xiàn)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清朝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因为在会试中中举而疯的。
B. 传统的“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就内容而言的,如“风”就是各地的歌谣。
C. “丝竹”、“芳草”、“风骚”、“婵娟”在古诗文中分别和“音乐”、“离愁”、“文学才华”、“月亮或嫦娥”有关。
D. 词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晚唐五代趋于繁荣,极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乐府”“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6、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历 2018年是小华的本命年,他姐姐比他大两岁,他姐姐是属马的。
B. 五月初五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
C. 立秋、处暑、白露、霜降这四个节气都是在秋季。
D. 令尊、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家严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令堂,是对别人母亲的尊称;家母,是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孔子是对孔丘的尊称。
B.《论语》是儒家代表著作,《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C.“惠赠”“垂询”“高就”都是敬辞,“家慈”“赐复”“拙作”都是谦辞。
D.李白和杜甫被人合称为“大李杜”,“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对李白诗歌的高度评价。
8、古文阅读,完成下面各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乙]
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宜都记》节选)
[注释]①形容:形体和状态。②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③冬春:冬春之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互相轩邈(高) B.鸢飞戾天者(代词,……的人)
C.而两岸高山重嶂(连词,不译) D.绝壁或千许丈(或许)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
B.[乙]文中作者描写了长江三峡中长达百多里的西陵峡的壮观最象。
C.[甲][乙]两文内容上均写景,但两文的文体却不相同:一文为“书”,一文为“记”。
D.[甲][乙]两文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分别描摹富春江、长江两岸的峡谷景观,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政务,纵情山水的高雅志趣。
【3】把甲乙两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4】[甲][乙]两文都属于写景美文,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请从[乙]文中找出侧面烘托的句子加以赏析。
9、古诗阅读
苏幕遮
(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上阕的三、四句静中有噪,一个“_____”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五、六、七句中,一个“_____”字动态可掬,描绘出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美与茎的力度美。
【2】词人如何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你所在的学校正在举办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把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补写完整,不超过25个字。
身残志坚 自强不息
——_________________
映象网4月22日讯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很渺小,甚至很多人还有身体缺陷、例如我,但是只要我们不放弃,找准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就一定会有所收获。”4月21日,安庆市图书馆道德讲堂讲台上,身残志坚的贫困大学生志愿者苏超正在分享自己服务当地留守及困难儿童的心得。
苏超,出身在一个贫困的家庭,8岁起便被鉴定为肢体二级残疾。年幼的苏超深知自己的处境:如果不好好读书,将来必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于是他自幼便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十分突出。高中3年,面对各种困难,苏超没有妥协,反而更加努力。2016年苏超考取大学,而且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17年暑假,苏超又响应学校义务支教的号召,和同学一起回到眉山开办了服务当地留守和困难儿童的“行知学堂”,为孩子们提供学业辅导,陪孩子们度过快乐充实的暑假。
“在困难无助的时候,是政府、社会、学校在帮助和关怀我。”他说,自己今后一定要更加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回报社会。
(2)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表达“自强不息”含义的名句,请你举出一例并说说其含义。
(3)请依据下面一段文字,补写青春座右铭。(要求下句与上句对仗工整)
青春应立志为国。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国家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
青春座右铭: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 。
11、默写古诗句。
(1)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不问苍生问鬼神。
(3)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借下山告诫人们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对困难有充分认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约客》中用梅雨、蛙声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2、名著阅读。
书的命运决定着保尔的命运。如果书稿被彻底否定,那他的日子就到头了。如果失败是局部的,通过进一步加工还可挽救,他一定会发起新的进攻。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了邮局。紧张的等待开始了。……好多天过去了,正当期待已经变得无法忍受的时候,同儿子一样焦虑的母亲一面往屋里跑,一面激动地喊道:“列宁格勒来信了! 这是州委打来的电报。电报上只有简单几个字:小说备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他的心欢腾地跳动起来。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铁环已经被砸碎,他拿起新的武器,重新回到战斗的行列,开始了新的生活。
(1)以上文字出自_________(国籍)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画线句子中“新的武器”指什么?备受赞赏,即将出版的小说名称是什么?
(3)有人认为:到了全书的结尾还写英雄竟然有“如果书稿被彻底否定,那他的日子就到头了”的消极悲观想法,这有损英雄的高大形象。你的看法如何,并阐述理由。
13、阅读《灶头画》一文,完成小题。
①灶头画是民间艺人用水彩、水粉等颜料绘制在农家柴火灶上的各种吉祥图案和花边纹样,又称“灶画”“灶壁画”。
②据资料记载,灶头画大约起源于隋唐,兴盛于明清,距今将近1500年了。在江南农村, “有家必有灶,有灶必有画”。
③灶头画主要绘制在灶身、烟箱、灶山、灶帽上。灶头画相传与供奉、祭祀灶神有联系,一般以吉祥喜庆为主题,主要有神像、历史故事、山水风景、动物植物等题材,常见的图案有“迎财神”“拜灶君”“松鹤延龄”“鲤鱼跳龙门”。民间艺人依灶而画,适形造型,随笔运行,一气呵成,不讲究所绘景物的造型是否准确,只求大红大绿、大吉大利,以寄托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④灶头画结构主次分明。主体画面有单幅和多幅之分,单幅灶画构图完整,造型简单;多幅画面组合时,大小有别,错落有致,图文并茂。灶头画的花边纹样也很有特点,它既是单幅的边饰,又是多幅画面组合的通联图案,尤其是通过各种回纹式的、水波式的、竹节式的装饰,将不同内容的画面衬托得鲜艳夺目,一眼望去像是多景式集中展示的壁画。
⑤灶头画除了特殊的文化表征,还有与众不同的技术工艺。
⑥在颜料调制上,灶头画大多使用水粉或水彩,基本色为红、黄、蓝三原色。为使颜色鲜艳且能渗入灶壁不流滴,嘉兴民间艺人摸索出一种特殊的颜料调制方法,即在各色颜料中掺入白酒进行调制。作画时颜料因酒精的挥发,很快渗入石灰灶壁。这种在水粉或水彩中调入白酒的技法,已广泛运用于灶头绘画中。
⑦在绘画技法上,灶头画通常采用湿壁作画,就是在灶壁石灰尚未全干的时候开始作画。这样画上去的色彩容易渗入潮湿的灶壁,色彩与壁面混在一起,日后随着灶火的烘烤加热及自然挥发,灶壁面渐干,灶上所绘的图画、纹样历经十载二十载不脱落、不褪色。这种画法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一种壁画画法—— “湿壁法”十分相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⑧灶头画是江南民间壁画艺术中的瑰宝,是我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新农村的建设,煤气灶逐渐取代了传统柴火灶,灶头画逐渐被印有吉祥图案的现代瓷砖所取代,灶头画艺人也越来越少。政府与民间正在积极行动,采取一系列措施,抢救与保护灶头画艺术。如今,灶头画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海盐博物馆“泥香室”陈列的灶头画图片,成了对当地青少年进行民间艺术教育的活教材。
【1】灶头画“与众不同的技术工艺”具体指什么?
【2】⑴第⑦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语言准确性的角度,分析第⑧段中加点词“逐渐”的作用。
【3】将下面这段文字插入选文第②、③段之间,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江南农家灶头的形状有三类:一是花篮形,人称“花篮灶”;二是长方形,人称“小方灶”;三是书桌形,人称“桌灶”。灶的大小按家庭人口的数量和需要,砌成两眼灶、三眼灶、四眼灶。灶头看似简单,但构造极其复杂,灶的正面有灶脚、灶身、灶台、烟箱、灶山和灶帽等,背面由下灶山、烧火口、出灰口等几个部分组成。
14、阅读《回望先生》。
回望先生 (阿岚)
先生姓杨,名家树。乃维扬乡下农人子弟。先生发硬,平头,白发如繁星。先生不过四十有六。先生戴眼镜,镜片上不下十个圈,像是漫画人物。吾辈看书离一尺,先生看书离一寸,基本就紧贴书本。先生害近视害得苦。
先生清贫,常年穿师娘的粗布工作服。工作服上斑斑点点,是洗不掉的红墨水。先生嗜酒,竟日面色酡红,喜凑人前说话,是一种难闻的老白干味道。先生嗜烟,抽八分钱一包的“经济”。先生嗜茶,喝粗枝大叶的苦茶。
先生上课,未得进门先清嗓子——嗯哼嗯哼——班上霎时肃静——先生是老虎。一杯浓茶一卷书,乃先生两件行头。
先生说书,抑扬顿挫摇头晃脑,操浓重的苏北口音;先生喝茶,大口饮,咕嘟咕嘟,又常径自端了空杯出门,回头接着说书。
吾辈习以为常。
先生不讲究,常当众擤鼻涕,左一边,右一边,哧哧有声。说得累了,先生竟能坐到前排空桌之上,叉腿晃脚。忽一日竟忘记扣扣儿,害女生低头,男生坏笑。先生不知缘由,怒气冲冲,问谁在捣乱?有谁就叫了:老师你的炉门开了!先生很窘。先生深知吾辈古文功底薄弱决心恶补。先生五时起身六时到校,抄写一黑板“之乎者也”,数月不间断。七时未到,先生即立于门前挽臂掐表。但凡迟到,必遭先生臭骂。恍恍然戚戚然,骇骇如过街老鼠。待先生骂够,大手一挥,一干人方得鱼贯而入,已是灰头土脸。
先生见我似可造就便紧盯不放。课堂提问无人举手先生必瞄准于我,提将而出,令我当众出丑。先生又另设小灶,课业之外增古文若干,嘱我课外研读;又令写抒情记叙议论说明四类文体共计八篇,余苦不堪言。
诚不敢恨先生。但此后竟与先生若即若离,避之惟恐不及。作业收齐,差人先行打探。若先生不在,即飞奔入室,放下作业,又飞奔而出。仿佛十万火急!
高考第一日中午从考场上下来,学校送来饭食,然我头痛欲裂咽食不下,先生心急如焚。次日即安排我进到考场附近同学家中午餐小憩。如此,我竟成了学校文科班唯一一名被录取的本科生,也是自母校创办以来第一名文科生。去学校看红榜,见着先生我喊先生,先生就笑,我也笑,我却不曾谢先生。先生辛苦,我没有负先生。那年我十七。自此远走他乡与先生未有联络。
岁月蹉跎,半生虚掷,偶然想念先生。心切切向往之,又觉相见无颜。先生为农人子弟,最懂辛勤耕作而后收获;我是先生催开的花,却未得修成正果。拖至前年春上,惊闻先生因中风已于数年前逝去,当下如晴天霹雳,悔恨莫及。见师娘,师娘亦不怪我,温厚平常。旋捧出先生相片予我。闲来看先生,先生看我。我知道先生是怨了我的,但眼中仍似有期待。我不知该如何做,方能弥补我的错。
先生博学,先生厚道,先生请指点学生一二。我往俗里去想,又终究悲哀起来:先生如今已不嗜酒不抽烟,不食人间苦茶。
哎,先生!
回望先生,一如明月无语。先生要我自悟!
【1】文章用白描手法把“先生”写得个性鲜明,请结合全文,按要求填空。
特点 | 事件 |
先生清贫 | (1) |
先生不讲究 | “说得累了,先生竟能坐到前排空桌之上,叉腿晃脚。” |
(2) | “先生五时起身六时到校,抄写一黑板“之乎者也”,数月不间断。” |
先生严厉 | (3) |
(4) | “高考第一日中午从考场上下来,学校送来饭食,然我头痛欲裂咽食不下,先生心急如焚。” |
【2】分析文章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先生发硬,平头,白发如繁星。先生不过四十有六。先生戴眼镜,镜片上不下十个圈,像是漫画人物。
【3】本文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章有几处细节写了“先生”的“俗”“土”甚至不雅,你认为这些细节可不可以写进文章中?为什么?
15、微笑是一种喜欢,一种豁达,一种担当;微笑着前行,日子更明媚,风雨成风景,逆行即前行。
请以《微笑着前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请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