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宋代朱熹抽取其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B. 2016年4月,曹文轩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他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曾获“宋庆龄文学奖奖金”,《孤独之旅》就选自这部作品。
C. “总角” “垂髫”均代指童年;“豆蔻”指称十三四岁的少女;“及笄”指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时,把头发簪起来表示已成年
D. 词,兴起于唐五代,极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成为“词”,又称“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2、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 305 首诗歌,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关雎》为其首篇。
B. 中国是礼仪之邦,交往言谈注重谦敬之分。“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常见的谦词还有“在下”、“小女”、“家母”、“鄙人”等。
C.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其中“立”有开始之意,如:“立夏” 即为夏季的开始。
D. 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哎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陨落(yǔn) 倔强(juè) 旌旗(jīn) 斩钉截铁(jié)
B.忐忑(tǎn) 凝练(níng) 濒临(pín) 惟妙惟肖(xiào)
C.恣睢(suī) 笔砚(yàn) 颓唐(tuí) 心有灵犀(xī)
D.翘首(qiào) 恐吓(xià) 盘桓(huán) 锲而不舍(qì)
4、请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
A. “积累经验”“打扫干净”“歌颂春天”都是动宾短语。
B.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之一,语言既富于个性化又生动优美,文采斐然。
C.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中的冒号使用正确。
D. “深航的优质示范组是在现有乘务员中经过严格选拔、培训后建立的一支队伍。”这句话的主干是“深航是队伍”。
5、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倾听使人 ,你将不再囿于一己的狭隘;倾听使人 ,你将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倾听使人 ,你会知道孤独和苦难并非只莅临你的屋檐;倾听使人 ,你会觉察此时此刻有多少大脑飞速运转,有多少巧手翻飞不息。
A. 警醒 丰富 谦虚 安宁
B. 安宁 警醒 丰富 谦虚
C. 谦虚 安宁 警醒 丰富
D. 丰富 谦虚 安宁 警醒
6、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能力。
B. 是否具有节俭创新意识,是民族兴旺的决定性因素。
C. 生活有多广阔,知识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知识,还要在生活中学知识。
D. 一进入运动场,我们就看到了五颜六色的旗子和欢呼声。
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大部分组成,它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B. “养精蓄锐”“家喻户晓”“龙吟凤哕”“海枯石烂”都是并列短语。
C. “张华上了大学,李萍进了技校,我自己出来创业: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这个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 《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作者鲁迅。小说中的“迅哥儿”就是鲁迅。
8、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
(注)艨艟(méng chōng)战船
【1】解释下列字词。
(1)余拏一小舟 拏 (____) (2)客此 客(_____)
(3)人物略不相睹 略不 (____)(4)皆披发文身 文(______)
【2】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
A.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B.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C.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D.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3】下列句子中“以”的意思与“以此夸能”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其境过请
B. 以光先帝遗德
C. 何以战
D. 皆以美于徐公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5】甲乙两文作者一个“看雪”一个“观潮”,请结合两文分析作者对所看(观)之景的描写手法的异同。
9、阅读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表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10、文学常识和传统文化。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_____)
A.《陈涉世家》《曹刿论战》《孙权劝学》分别选自《史记》《左传》和《资治通鉴》,后两部皆为编年体史书。
B.奥楚蔑洛夫、夏洛克、阿廖沙分别是契诃夫《变色龙》、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高尔基《童年》中的人物。
C.《雪》《藤野先生》《故乡》分别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彷徨》。
D.曹雪芹、蒲松龄、吴敬梓都是清代小说家,其代表作分别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和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根据描述,对下列三个节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____)
①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民间有插柳、郊外踏青、祭扫坟墓等习俗。
②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③冬天正式开始。此时,一年的田间劳作结束,作物收割之后进行收藏。江南种冬麦,移油菜。
A.谷雨 夏至 冬至 B.清明 夏至 立冬
C.谷雨 立夏 立冬 D.清明 立夏 立冬
11、根据原文填空。
(1)那柔曼如提琴者,是 ;那清脆如弹拨者,是 ;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 。
(2)蒌蒿满地芦芽短, 。
(3) ,春风不度玉门关
(4)土地平旷, , 。
(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宜多应者。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12、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小题。
【1】蟋蟀对自己的住宅要求极高,它挑选家庭住址有哪些条件?
【2】甲虫妈妈为了小宝宝能够顺利地孵化、成长,做了哪些细致周到的工作呢?
1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像花生一样活着
耿艳菊
①乡下老家种植着大面积的花生,父亲则是种植花生的大户。很多人慕名向他请教,父亲笑眯眯地点起一支烟,说:“花生啊,好活……”声音拉得倍儿长,像讲自己的孩子一样骄傲。
②好活?!还真是如此。似乎从有记忆开始,秋田里就是一望无际的花生。这一种就是几十年,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③印象里,每年在麦子将要熟的时候,父亲就开始种花生了。一个三角撑子,一把铲子,就是全部工具。不几天,小种子已在土里发了芽。等到麦子收割完,青青的小苗已摇曳满地了。看着它们,我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宝贝得不得了。父亲开着农用车一趟一趟拉麦子麦秆,车轮碾在花生苗上,花生苗扁下去,流出了青色的汁液。我们心疼得直哭,父亲却哈哈大笑,说:“没事的,它们结实着呢!”
④果然,一段时间后,再见到它们,都好好的,青色的叶间还缀满了小黄花。父亲告诉我们,别小瞧这不起眼的小花,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他又给我们讲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我们听得有趣,情不自禁地数起了那些小小的花,一朵,两朵,三朵……心里溢满了欢喜。
⑤花生的生命力之强简直让你不敢相信。有一年,麦收过后,邻家图省事,就把田里的麦茬点燃了。谁知火势借着风力殃及到我家的地,一地青青,几个小时后,变成了一片黑乎乎的天地。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第二天,父亲就去街上重新买了花生种子。没想到,夜里一场雨后,黑乎乎的田里又冒出了绿绿的嫩芽。
⑥花生特别易于管理。一遍除草剂,就任其自由生长了。长长的夏天,容易干旱,花生可不怕。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秋天收获的时候,又会碰上连绵的风雨天,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果实长在下,雨水反而滋润了它。
⑦犹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我没有经验,只在一个小公司里做着一份打杂的工作,时常心灰意懒。秋忙时节,正赶上放假,我便回去帮父亲收花生。父亲见我闷闷不乐,问缘由,我一股脑儿道出了心中的烦恼和困惑。父亲听了,一边拔花生,一边和我聊起了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许地山的《落花生》。他借用许父的话,说:“花生不像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生发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下,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看,花生就是这样低调,把自己置于泥土中,一点一点壮大自己,结出珍贵果实。”
⑧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拔出一株花生,抖抖土。白花花的花生,太阳下,晃人的眼,那一刻,我心里豁然开朗。
⑨花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像贫苦人家的孩子,容易养,给口吃的,便虎蹿着往上长。它不挑三拣四,安于自己的环境,不抱怨,不气馁,不喧哗,本本分分,安安然然。不管生活赐予的是灿烂阳光,还是一地风雨,它都顽强地活出自己的样子。风光是你们的,热闹是你们的,它只把自己藏在朴实的泥土下,悄悄地成长。
【1】首段父亲说花生“好活”,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花生的“好活”表现在哪些地方?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
【3】同是父亲,文中的父亲和《台阶》中的父亲有何异同?
【4】第⑧段中那一刻,“我心里豁然开朗”,“我”明白了什么呢?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望北哨所
石钟山
①这是她第一次来望北哨所。
②“望北”这个名字,她已经很熟悉了。他军校毕业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封来信,地址就写着“望北”两个字。信中是如此描绘望北哨所的:高原,陡峭的山石,呼啸的山风,洋洋洒洒的落雪,虽然凄凉了一些,但却是那么有韵致。
③自从他去了望北哨所,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有手机却没有信号。冬天,哨所和山下邮路不通,到了春天,她会一口气收到他写给她的几十封信。她知道,他也是这样。读信的顺序只能依据邮戳的时间,有时邮戳上的时间也相同,她只能随机拆开一封信。这样读信,让她有种时光倒流之感:前一封信他还在描述哨所上看到的夕阳、界碑、边境线,下一封信又是满山大雪,混沌一片了。
④他也会出现在她的梦里;他走在崎岖的巡逻线上,刚才还阳光明媚,转过一个山头就暴雪漫天了;一个战士因缺氧晕倒在巡逻路上;哨所的后山上,他们新建的蔬菜大棚正长出绿油油的蔬菜……她在梦中醒来,心就像荡秋千,高低视线,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她知道,自己做的不是梦,只是还原他信里描述的不同场景而已。她从小就对军人职业充满敬仰、青春、热血、英雄这些令她心动的字眼,一直和军人密切相关。他在信中说:军人就是牺牲,奉献,戍边保家……联系断断续续,他们的爱情便如梦如幻。有时她觉得离他很近,有时又很远,但她心中的诗意一直澎湃着,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⑤她对望北充满了神秘的渴望,甚至整个西藏都对她充满诱惑。她还学会了当年流行的一首歌:“坐着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盛开在雪山下……”他们约好了,就在秋天,藏北最美丽的季节,格桑花开遍雪山脚下,她去望北哨所找他。然后他休假,带她去看神秘的布达拉,开启他们的新婚之旅。多么惬意和丰富的旅行呀!
⑥她终于来了,先是飞到了日喀则,又坐上了兵站的长途运输车。她果然看到了山间草地上盛开的格桑花,一片又一片,像怒放的生命之火,她的心便也随之燃烧起来。车队在悬崖峭壁间的公路上盘绕,越驶越高,她感到头疼恶心,视线也模糊起来。司机拿出氧气袋让她吸,告诉她,到了雪山之巅就到了望北哨所。可雪山似乎成了恒定的目标,车开了好久,似乎离雪山还是那个距离。两天之后,车队终于行驶到雪山脚下。似乎山上刚下过雪,车队又行驶了一段路,终于被大雪阻断了。眼前没了路,到处都是皑皑白雪。老兵在车里失望地告诉她,望北哨所去不成了,大雪封锁了他们的去路。雪消融之时,才是他们上山的时候。
⑦她绝望地站在车下,顺着老兵的指引,看到了山顶一排房子,遥远而又模糊,“那就是望北哨所”。她看见石头房子外聚集了一排士兵,他们一起向山下招手。她知道,他一定会在人群中。可是,她分不清哪个是他。
⑧她忽然想起了她的腰带,这是“本命年”买的腰带,红绸布制作的,是上次他探条回家时她买的,每人一条。她从腰间解下那条红色的绸带,冲着山上挥舞着。突然,她看到山上人群中也飘起了一条红绸带。挥舞红绸带的人,一定就是他了。两人隔着雪地,一个山上,一个山下,就那么挥舞着。在大雪皑皑的一片白色中,红绸带是那么醒目鲜艳。
⑨那一次,她无功而返,尽管哨所近在咫尺。她回去后,给他写了很多信,却没收到一封回信。她知道,大雪仍然封山,他们的信都在邮路上。
⑩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雪已经融化了,一封电报却先期而至。他在巡逻路上……
⑪再次来到哨所时,她只看到了他的墓地。哨所山后,生长着一棵松树,唯一的一棵松树。他就葬在那棵树下。她来了,他却失约了……
⑫她把那条红绸带系在了那棵唯一的松树上。下山走了好久,她回望望北哨所时,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唯有那条红绸带仍在风中飘舞,那一点红,越来越醒目。
(选自2021年5月7日《解放军报》,有删改)
【1】第④段中的“有时她觉得离他很近,有时又很远”是否矛盾?为什么?
【2】有同学建议将第⑩段中的“他在巡逻路上……”改为“他在巡逻路上不幸牺牲”。请简要分析为什么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3】“信件”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
【4】你认为谁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15、写作。请以“带上________上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