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增强他们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
B.学习成绩的高低并不是考查孩子是否优秀的绝对标准。
C.通过这场大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D.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应该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乌木博物馆里陈列的各种木雕作品,精美绝伦,展现了木匠们入木三分的雕刻技艺。
B.他在写作上殚精竭虑地运筹,苦心孤诣地经营,因而他的散文作品别具韵致和气象。
C.元宵节的晚上,二一九公园里华灯闪烁,流光溢彩,与波光粼粼的劳动湖相映成趣。
D.“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不言而喻,这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十弦(xuán)翻塞外声 休祲(jìn)降于天
B.烨(yè)然若神人 觥(guāng)筹交错
C.父母岁有裘葛之遗(yí) 一箪(dān)食
D.蹴(cù)尔而与之 浩浩汤汤(shāng)
4、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B.《傅雷家书》收录了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长子傅聪)的家信100多封。
C.《登勃朗峰》的作者是马克·吐温,英国作家,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诗》或《诗三百》。《诗经》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5、下列词语的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簌簌 蹒跚 颓唐 富闲
B. 主宰 婆娑 虬枝 伟岸
C. 兴味 卑微 消逝 繁殖
D. 格调 暮年 情味 深渊
6、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项是( )
①所以作家不只能写自己,也能写别人。
②我们闻过玫瑰花的香味,这是经验,凭我们闻过花香,可以描写一切闻见花香的人。
③这两者是分不开的,先经验后体会,有经验才能体会。
④文章题材的来源是体验:体会和经验。
⑤经验是亲自尝受,体会是因为自己尝受过,知道别人的心里是什么滋味。
A.②④③①⑤
B.②⑤④①③
C.④⑤①③②
D.④③⑤②①
7、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台阶高!”言外之意,你们家有地位。
B.挪威国旗狗仗人势、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C.当时,奥本海默是美国鲜为人知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D.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处心积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南霁云威武不能屈
韩愈
南雾云①之乞救于贺兰②也,贺兰嫉巡、远③之声威功绩出已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④,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⑤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⑥。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头,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⑦!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注释)①南霁云:防守睢阳的张巡的部将。②贺兰:贺兰进明。当时任河南节度使,拥重兵临淮。③远:许远,睢阳大守,安禄山攻睢阳时,与张巡共同守城。④浮图:佛塔。⑤愈:韩愈自称。⑥相语:告诉我。⑦南八:即南霁云。八,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虽食,且不下咽(__________) (2)此矢所以志也(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
【3】本文通过三件事,刻画了南霁云顽强勇敢、忠诚爱国的英雄形象。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三件事。
(1)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小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学习与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里的2022年云南主要发展目标顺应了全省人民追求幸福的期盼。报告部署了2022年的10项重点工作,涉及就业、教育、健康、文化、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对加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创云南美好未来意义重大。
【材料二】
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生保障,千方百计扩大民生福祉,持续加大财政投入,让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与日俱增。
据统计,全市五年累计投入财政民生资金121亿元,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面小康目标如期实现、就业形势持续稳定、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一项项具体而微的利民举措,一个个可感可触的生活改变,让开远人在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感受到“幸福加码”。
【材料三】
如下图。
(1)请对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信息做简要概括。(不超过50字)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说说材料三这幅漫画反映的现象。
11、根据课文默写。
(1) ,然后有千里马。
(2)无丝竹之乱耳, 。
(3)淮南秋雨夜, 。
(4)抽刀断水水更流, 。
(5) ,小桥流水人家。
(6)临风一唳思何事, 。
(7))塞下秋来风景异, 。
(8) ,欲上青天揽明月。
(9) ,泥香带落花。 ,相伴过年华。
12、韩梅梅和李雷阅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他们发现书中有不少涉及女性的内容,于是进行了“啼笑姻缘儒林边”的专题探究。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参与他们的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又过了几日,见公孙赴宴回房,袖里笼了一本诗来灯下吟哦,也拉着小姐并坐同看。小姐此时还害羞,不好问他,只得强勉看了一个时辰,彼此睡下。到次日,小姐忍不住了,知道公孙坐在前边书房里,即取红纸一条,写下一行题目,是“身修而后家齐”,叫采苹过来,说道:“你去送与姑爷,说是老爷要请教一篇文字的。”公孙接了,付之一笑,回说道:“我于此事不甚在行。况到尊府未经满月,要做两件雅事,这样俗事,还不耐烦做哩!”公孙心里只道说,向才女说这样话,是极雅的了,不想正犯着忌讳。
当晚养娘走进房来看小姐,只见愁眉泪眼,长吁短叹。养娘道:“小姐,你才恭喜,招赘了这样好姑爷,有何心事,做出这等模样?”小姐说道:“我只道他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举人,进士,谁想如此光景,岂不误我终身?”
(材料二)
庄征君就住在花园。一日,同娘子凭栏看水,笑说道:“你看这些湖光山色都是我们的了!我们日日可以游玩,不像杜少卿要把尊壶带了清凉山去看花。”闲着无事,又斟酌一樽酒,把杜少卿做的《诗说》,叫娘子坐在傍边,念与他听。A念到有趣处,吃一大杯,彼此大笑。庄征君在湖中着实自在。
(材料三)
女儿哭的天愁地惨,对父亲说道:“父亲在上,我一个大姐姐死了丈夫,在家累着父亲养活,而今我又死了丈夫,难道又要父亲养活不成?父亲是寒士,也养活不来这许多女儿!”王玉辉道:“你如今要怎样?”三姑娘道:“我而今辞别公婆,父亲,也便寻一条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了!”公婆两个听见这句话,惊得泪下如雨……王玉辉道:“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自古,‘心去意难留’”因向女儿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过了三日,二更天气,几把火把,几个人来打门,报道:“三姑娘饿了八日,在今日午时去世了!”老孺人听见,哭死了过去,灌醒回来,大哭不止。王玉辉走到床面前说道:“你这老人家真正是个呆子!三女儿他而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他怎的?他这死的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他这一个好题目死哩!”B因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大笑着,走出房门去了。
(材料四)
姚奶奶道:“沈姑娘出奇的针甫。昨日我在对门葛来官家,看见他相公娘买了一幅绣的‘观音送子’说是买的姑娘的,真个画儿也没有那画的好!” 沈琼枝道:“胡乱做做罢了,见笑的紧。”须臾,姚奶奶走出房门外去。沈琼枝在杜娘子面前双膝跪下。娘子大惊,扶了起来。沈琼枝便把盐商骗他做妾,他卷了东西逃走的话,说了一遍,“而今只怕他还要追踪而来。夫人可能救我?”杜少卿道:“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但他必要追踪,你这祸事不远。却也无甚大害。
(选自《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2月版,有删改)
【1】韩梅梅阅读完以上四则“儒林”女子的故事,概括了材料一的内容。请你仿照她的样式,概括另外三则材料。
材料一:鲁小姐制义考新郎,流泪叹息。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2】鲁小姐和蘧公孙的姻缘在外人看来本是才貌相当门当户对,李雷不明白为什么鲁小姐还“愁眉泪眼,长吁短叹”。请你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给他作出合理的解释。材料中AB两处“大笑”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A念到有趣处,吃一大杯,彼此大笑。
B因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大笑着,走出房门去了。
【3】阅读完以上四则材料,李雷和韩梅梅结合《儒林外史》整本书内容展开了以下讨论。请你根据语境,补全他们的对话。(提示:依次从事例、性格、人名和写作手法四个角度填写。)
韩梅梅:我认为以上四则材料较全面地展现了儒林中的“啼笑姻缘”。四位女子性格迥异,姻缘有别。
李雷:我最佩服沈琼枝。她是个敢于与命运抗争的叛逆者:___________;她又是一个___________的奇女子;她应对知县对答如流,她靠自己的诗才女红养活自己。
韩梅梅:太棒了!她其实就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我还很欣赏庄绍光夫妇、___________夫妇那种琴瑟和谐的理想婚姻。丈夫尊重妻子不纳妾,在那个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李雷:的确如此,不过书中呈现了很多不甚完美但很真实的婚姻。例如作者通过___________的手法描写蘧公孙的“笑”和鲁小姐的“泪”,真实地揭示了他们婚姻中的不如意。
韩梅梅:除了材料中的四位女子,其实《儒林外史》中还有二十余位有名有姓有身份的女子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13、阅读郑振铎《猫》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②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③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④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⑤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⑥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⑦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⑧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⑨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⑩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⑪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⑫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⑬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⑭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⑮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⑯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⑰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⑱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⑲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⑳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概括选段主要内容。
【2】请从来历、外形、性情三方面概括“我”家不喜欢第三只猫的原因。
【3】从文中找出“我们一家人都认为是第三只猫咬死了芙蓉鸟”的依据。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品味这两句话思想感情的不同。
【5】展开想象,如果让你来处理“猫吃鸟”事件,你会怎样做?
14、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小题。
文本一
亭
①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古代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观赏用的建筑。如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并设有“亭吏”。到了秦汉,亭的建筑扩大到各地,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所使用。《汉书》记载:“亭有两卒,其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魏晋南北朝时,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驿。之后,亭的这些功能逐渐废弃。但民间却有在交通要道筑亭为旅途歇息之用的习俗,因而沿用下来。也有的作为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设置一个,十里为长亭,五里为短亭。
②亭作为点景建筑,也出现在园林之中。到了隋唐时期,园苑之中筑亭已很普遍,【A】如杨广在洛阳兴建的西苑中就有风亭月观等景观建筑。唐代宫苑中,亭的建筑大量出现,如长安城大明宫中有太液池,池内有太液亭。兴庆宫有多组院落,内有龙池,龙池东的一组建筑中,中心建筑便是沉香亭。宋代有记载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筑也极精巧。在宋人李诫《营造法式》中就详细地描述了多种亭的形状和建造技术,此后,亭的建筑便愈来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
文本二
①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说起亭,忽然想起清代作家李斗,他在《扬州画舫录》中说,扬州以园亭胜。园亭,就是指园林。当然,扬州的亭也是别具一格的。以五亭桥最为有名。五亭桥,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又称莲花桥。亭与桥结合,形成亭桥。分为五亭,莲花状,聚集于一桥,亭亭之间连以短廊,形成完整屋面。
②亭虽小,但是在传统园林建筑中,却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如果园林是一篇文章,那么其中的亭,就是园林的句读,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一座园林里没亭,就像一篇文章没有句读。【B】明代袁中郎游香山,觉得香山“龙潭水光千顷,荷香十里,长堤迂曲回环,垂杨夹道,大有江南风景”。但美中有不足,他说:“无亭榭可布几筵耳。”四周群山郁苍,群木荟蔚,景致殊美。若有一亭,供三两知己摆点儿酒菜,喝上几盅,方才快意。
③山水之间,有亭可憩,方能渐入佳境,将山水之美,与人文情趣融为一体。登山途中,或风景佳处,皆有亭。流泉自幽涧中或隐或现,曲折而下,激石有声,铿锵如琴。苏轼说:“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亭虽小,在瞬间又被无限放大。古人作画,亦多置亭,为点缀。元代画家倪云林,每画山水,则多置空亭,他写下名句:“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张宣题倪画《溪亭山色图》,诗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
(作者:朱千华。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文本二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B.文本二首段介绍五亭桥,突出中国造亭艺术高超,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C.文本一的语言平实朴素;文本二的语言活泼生动,形象性强。
D.亭的功能在不断发展演变,魏晋南北朝时,亭的堡垒和维护治安功能被废弃。
【2】文本二的第①段是怎样说明亭的?请简要分析说明顺序。
【3】AB两处画线句请任选一处,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说明方法。
15、阅读下面文字,自选角度,以“纽带”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一带一路是联系亚非欧的纽带,沮丧时老师的鼓励,跌倒时同学的搀扶,陌生人善意的微笑,风雨中的那把小伞……这些都是纽带……
要求:(1)字迹工整,卷面洁净;(2)有真情实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600字;(5)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