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芜湖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面有关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代把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

    B. “山坡上收几颗粮食,草场上养些牛羊。”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夸张。

    C. “寒舍”用来谦称自己的家;“驾临”是欢迎对方到来的敬辞。

    D. “舍生取义”与“扑朔迷离”两个成语均出自《鱼我所欲也》。

     

  • 2、下面一段话有语病的一句是(     

    ①历史大剧《觉醒年代》播出后领跑中国电视剧收视率榜单。②该剧形象再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建党前后这段时期风起云涌。③《觉醒年代》一经播出就赢得良好口碑。④这部剧之所以大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没有对历史人物进行脸谱化的塑造,而是比较严谨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性格特征展示人物群像。这部剧的成功说明只有打破束缚,多接地气,主旋律题材才能产生观众喜欢的好作品。

    A.①

    B.②

    C.③

    D.④

  • 3、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zàn)  蹲下  心有灵(xī)  茏罩

    B. 入(qiǎn)  铁镍 天涯海(jiǎo) 循环

    C. 热(mèn) 纵然 激动不(yǐ) 闲瑕

    D. 热(chì) 包裹 不而至(qī) 屏幕

  • 4、在下面短文中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肉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作莲叶的事业吧,   ;让我们做荷花的事业吧,   ;让我们作莲子的事业吧,   ;让我们作藕的事业吧,   ;。

    ①以苦心孕育未来  ②以宽阔拥抱生活  ③把寂寞留给自己  ④把芬芳献给他人

    A.②①④③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①④③②

  •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雪》是古典诗词,“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B.“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经久不衰的主题,很多优秀作品流传至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C.梁启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D.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甲(kuī临() 搓niǎn) 感kài

    B.)     贮蓄(chù) 菜仿(

    C.záo傥() 和ǎi zhì

    D.miǎo)   吝)   叫()   竦zhì

  • 7、文化积累——下列对《骆驼祥子》中主要人物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诈骗祥子的孙侦探。

    B. 大胆泼辣又有点变态的小福子,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虎妞。

    C. 离死亡只剩一步的老马和小马祖孙俩。

    D. 抢车的大兵,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②上自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③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军细柳》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霸上   军:驻扎

    B.介胄之士不拜   介胄:铠甲和头盔

    C.无何,上至   居:经过

    D.其将可袭而虏也   固:一定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乃宗正刘礼为将军   生物之息相吹也

    B.“皇帝敬劳将军。”成礼   太守归宾客从也

    C.称善者久   无丝竹乱耳

    D.亚夫传言开壁门   不知有汉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很多。同时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将军形象,达到了传神的境界。文中的周亚夫威武不能屈,应该也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B.本文通过描写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军的场面。赞扬了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和不卑不亢、刚正不阿的品格,同时也体现出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知人善任。

    C.“群臣皆惊”中的“惊”是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

    D.文帝到霸上和棘门两处军营时均可长驱直入,而到细柳营却是两次不得入,直至天子下诏书“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可见细柳营军纪严明,“细柳”也成了后人诗文中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森严的常用典故。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游山西村》,完成下列各题。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诗中极具哲理的画线句也富有画面感,请你发挥想象,描绘这幅画面。

    (2)下列诗句蕴含的情感与“从今若许闲乘月”最相近的一项是(       )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B.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C.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D.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三个关键词。

    (2)材料二是中国环境保护徽的图案,请语意简明地介绍该标志构图要素。

    (3)小明的父亲为爷爷的九十大寿准备了很多烟花爆竹。小明劝阻父亲不要放烟花,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可父亲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现孝心。”如果你是小明,请从“孝心”和“环保”的角度劝阻父亲。(100字以内,语言得体)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诗文。

    (1)《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军旅生活悲壮严酷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名句是  

    (2)《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3)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4) 鸟向檐上飞   。《山中杂诗》

    (5) ,双袖龙钟泪不干。  《逢入京使》

    (6)谁家玉笛暗飞声, 。《春夜洛城闻笛》

    (7)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名著阅读:阅读下列片段,回答问题。

    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

    (1954年4月7日)

    ①聪儿:记得我从十三岁到十五岁,念过三年法文;老师教的方法既有问题,我也念得很不用功,成绩很糟(十分之九已忘了)。从十六岁到二十岁在大同改念英文,也没念好,只是比法文成绩好一些。二十岁出国时,对法文的知识只会比你现在的俄文程度差。到了法国,半年之间,请私人教师与房东太太双管齐下补习法文,教师管读本与文法,房东太太管会话与发音,整天地改正,不用上课方式,而是随时在谈话中纠正。半年以后,我在法国的知识分子家庭中过生活,已经一切无问题。十个月以后开始能听几门不太难的功课,可见国外学语文,以随时随地应用的关系,比国内的进度不啻(chì 只,仅)一与五六倍之比。这一点你在莫斯科遇到李德伦时也听他谈过。我特意跟你提,为的是要你别把俄文学习弄成“突击式”。一个半月之间念完文法,这是强记,绝不能消化,而且过了一晌大半会忘了的。

    ②我认为目前主要是抓住俄文的要点,学得慢一些,但所学的必须牢记,这样才能基础扎实。贪多务得是没用的,及而影响钢琴业务,甚至使你身心困顿,一空下来即昏昏欲睡。这问题希望你自己细细想一想,想通了,就得下决心更改方法,与俄文老师细细商量。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

    ③倘若你目前停止上新课,把已学的从头温一遍,我敢断言,你会发觉有许多已经完全忘了。

    (1)针对语言学习,本文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_______

    (2)请你结合阅读体验,回想一下关于做人方面作者在书中是怎样教育儿子的?请概述其中两点。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阅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父亲往事

    ——忆我的父亲习仲勋

    习远平

    父亲走了11年了,今年10月15日,是他老人家的百年诞辰。

    在我心目中,父亲是了不起的英雄。13岁上初中时,父亲就因参加进步活动,进了国民党陕西省监狱。1962年,他因小说《刘志丹》遭遇康生诬陷,蒙受不白之冤16年,其中“文革”冤狱7年半。“文革”期间,家人包括我们这些孩子无法探望他。当时,社会上传说很多:有说他提着花岗岩的脑袋去见马克思了;有说他一次批斗以后重病而死了;还有说他自杀了,或失踪了,众说纷纭,杳无音信。我们一家人心上阴云笼罩:父亲可能早已走了,早已不在人世了。

    直到1972年,我们一家人利用春节千辛万苦聚首北京,打听到父亲还健在,我们既兴奋又激动,见到父亲时,我震撼了。父亲与我幼小心灵中的父亲形象已截然不同:一头乌发已然不见,瘦了,苍老了,两鬓斑白。他凝视着我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可谁都没想到,父亲与全家人相互打量着,见到我时,他问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是近平还是远平?”听到他这样问我,大家都哭了,父亲的泪水也夺眶而出。他一面擦着眼泪一面说:“我高兴!这是我高兴的眼泪!” 与父亲团聚,长相厮守,是此刻全家人唯一的期盼。一家人感到最振奋的是:虽然岁月无情,但父亲依然是一派壮心不已的气概,我们放心了。只是,我们心里都有一个疑团:这么多年,没人探望,没人说话,远离亲人,与世隔绝,“他是怎么熬过来的?”后来,听他慢慢谈起往事,我们才知道,对父亲那些沉重岁月的表述,用“熬过来”这个说法是个天大的谬误。

    身在冤狱,父亲对人民、对党的信念没有过丝毫动摇,他一直准备着为亲爱的人民、敬爱的党继续工作。他说,马克思的晚年,不是背诵拉丁文的诗歌,来保持敏锐的思想和记忆吗?没人说话,我就对自己说话!他开始背诵《矛盾论》、背诵《实践论》、背诵“老三篇”,不但磨砺思想,也磨砺语言。慢慢地背诵如流,昼夜不舍,晨昏无辍,本应度日如年的日子,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悄悄流走了。

    为了保持一个好身体,父亲坚持了长年锻炼,把枯燥的身体锻炼做成了一天最愉快的事情:每天,他先是做一日两次的斗室转圈,先迈步正着转圈,从1数到10000,然后退步倒着转圈,从10000倒数到1;接着,他用肩膀撞墙,用后背撞墙,用拳、用掌击打全身;最后,仰面躺在床上,做仰卧起坐。仰面躺着,是当时监管方要求的睡觉姿势。监管方固执地认为,侧身睡不易观察到自杀行为,坚持要求被监管人仰面睡。为了这个“奇葩”规定,父亲仰睡了多年,上千个日夜,这需要多大的意志力啊!我想,父亲的身体锻炼中奇特地增加了“仰卧起坐”的情节,肯定是为了对这个“奇葩”规定“以毒攻毒”。

    还是为了有可以持续作战的身体,父亲对自己多年抽烟的习惯也实行了“严格管制”。他原来每天要抽两包烟,逐步减少到每天只抽一支烟。早饭后,点燃烟,只抽上一口就掐灭;吃完午饭,点燃再抽,这次,抽到一支烟的一半,又掐灭,放在一边;晚饭结束,才是他真正享受抽烟愉悦的时间:这次点燃烟后,可以抽完余下的半支烟,直抽到手指掐捏不住烟卷的时候。

    沉冤得雪的父亲回到战友们身边时,大家都十分吃惊。小平和叶帅当时就愣住了,叶帅说:仲勋同志,你16年备受磨难,身体竟然还这么好?!毫无疑问,父亲是在逆境中长年砥砺的敏捷思维和健康体魄。

    1975年秋天,我和哥哥都回到洛阳看望父亲,待了没几天,父亲就撵我,说:“远平啊,让你哥带着,去他插队的梁家河看看吧。你当了工人,工资虽然低,比起你哥呆的地方,可幸福多了,陕北农村才是最苦的!顺路,去你大姑那儿看看,别忘了大姑一天一碗羊奶的情意!” 大姑是父亲的亲妹。1968年,哥哥15岁,因父亲问题的牵连,被有关部门多次关押审查,出来时,身体非常虚弱,全身都是虱子。哥哥到关中富平老家大姑家里休息很长时间,大姑一天一碗鲜羊奶喂着,他才慢慢调养好。

    我和哥哥先到了富平县城关镇大姑家,我至今不能忘记,见到父亲的亲妹妹大姑时心里的震撼:大姑一辈子在老家当农民,虽然才50多岁,但头发已经灰白,苍老得让人心酸。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富平地处八百里秦川,曾是汉高祖的粮仓,是陕西的富庶平安之地,当时也处于困厄之中。我们当时过得苦,可老家的农民更苦。这时,我也才理解了为什么父亲临行前,亲自张罗那么沉的礼物带给老家,他在对大姑表达救回哥哥生命的感激。同时,也是在尽自己当时能尽的最大努力,力图犒劳一下在我们一家艰难时伸出援手的老家乡亲们。父亲的礼物分给大姑和乡亲们的时候,真的激起了一片欢腾。可吃饭时,酒可不是一人一杯那么奢侈,而是倒在一个小盅里,一人一小口,转着圈喝。

    第二天,哥哥投入紧张的农活,我也上了“火线”。陕北土地贫瘠,广种薄收,村里最远的地远在10里路外。这时,我才发觉,与陕北农民相比、与哥哥相比,我差得太远啦!他们力气可真大啊,近百斤重的一捆麦子上了肩膀,10里山路要一气儿走下来,中途不能落地休息,一落地,麦子就散了。就这样,在黄土高原的山路上来来回回,扛着一捆捆麦子,像是小跑,一扛就是一天,直到天黑,衣服被汗湿得能拧出水来。

    晚上,哥哥特意把窑洞里他的铺让给我睡,因为他的炕席下面撒了六六粉,可以防虱子、跳蚤、臭虫。可是第二天,我还是被咬了一身水泡,痒得没处抓挠。我问哥哥怎么样,因为他睡的炕席下面没撒六六粉。哥哥笑了,说:“我的皮肉已经被咬结实了,现在,任什么东西再咬,也咬不动啦!”

    父亲吩咐我的这次陕西之行,既让我终身难忘,也让我终身受益。此后,我不止一次回到陕西农村。我慢慢认识了陕西农民和他们的生活,再没有什么苦和难,能在我的眼里称得上是苦和难;也再没有任何障碍,能分离我与陕西老家乡亲们的血肉之情。

    父亲的葬礼上,我记得一个让我永难忘怀的特别画面:他静卧在鲜花丛中,遗体正前方安放着陕甘的小米、家乡的黄土,送他最后一程。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最亲莫过父子”。为什么久别重逢第一次见到父亲,他却久久凝视,“一句话说不出来”?开口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是近平还是远平”?

    2父亲没有被枯燥的生活击倒。身陷囹圄中,他是如何战胜寂寞和孤独的?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3为什么作者说听他父亲谈起往事,他们才知道,对父亲那些沉重岁月的表述,用“熬过来”这个说法对父亲而言是天大的谬误?

    4父子相见没几天,父亲就把“我”“撵”到哥哥插队的乡下去了,这是为什么?父亲特意嘱咐“我”看望大姑,体现了父亲什么心理?

    5在作者浅淡动情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扎根乡土、回报人民的高风亮节。纵观全文,请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谈谈父亲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答出两点即可)。

  • 14、为娃推车八十里

    曹乃谦

    ①我家原本有辆永久牌自行车,是买给舅舅上学用的,买的时候就是旧车,他骑几年后就更旧了。母亲就将自行车寄放在老和尚住的大殿里。

    ②后来,我考上高中,要到离家十里的大同(地名)上学,当时没有公共汽车,母亲就对我说:让师傅把自行车擦洗擦洗用吧。父亲说:锈了修不好,闸不灵,娃娃出了事咋办?母亲说:修不好再说。父亲说:修不好就出事了,到时候你哭都来不及,哪个花钱多哪个花钱少?挣钱为啥,不就为了俺娃花?爹给俺娃买辆新的。

    ③那时车子还是紧俏商品,没个关系不好买。他在大同托了好几个人都买不到,只好在外地怀仁(地名)给我买。一次来信,说买到了,是一辆绿色的飞鸽车,加重的,说等有了顺路车就给我捎回来。我心想,哪会一下子就有顺路车?我写信对父亲说:太原每天有几趟到大同的火车要路过怀仁,托运回来多方便。我还催他说,学校就要开学了,可我还不会骑,我总得提前学会才行,学会也得再练练,练得很熟才行。实际上,我早就学会了,骑得还挺溜,就是想让他快快托运过来。

    ④父亲倒是把车子给弄回来了。可让我吃惊的是,他不是托运回来的,他一步一步地推着,推了八十里推回来的。

    ⑤那天半夜,我睡得正香,听母亲说:招人,好像是叫咱们。她拉开灯,听听,确实是有人在敲门。声音很微弱,母亲说半夜三更的会是谁,穿好衣服就去开门。

    ⑥我的老天爷啊,是父亲。

    ⑦母亲把他扶进屋,他一屁股跌坐在地上。我赶忙跳下去扶他,他不让动,摆着手说:缓缓,让爹缓缓。又说:给爹倒口水。我拿起暖水瓶,他摆手说:冷水。拿瓢。我从水瓮里舀出多半瓢,他捧着瓢,一口气把半瓢水喝了个精光。

    ⑧他坐在地上一动不想动。我站在那里陪着他。

    ⑨他的灰衬衣让汗水浸透,上面又沾满泥土。他的裤腿挽着,也全是泥。

    ⑩他说是为了抄近路,蹚的水过十里河,可过河的时候把脚给崴了。他一拐一拐地又走了十里路,拐回了家。

    他花白的头发乱蓬蓬的,汗水把脸上的土灰淌得一道道的,连眼角嘴角都是泥,嘴角好像还有血。

    这不会骑车的人,推车子会更费劲,走个三五里地还好说,可八十里走下来真是不敢想象的事。他从一大早就开始走,我算了算,整整走了十八九个小时,最后这十里路,还是拐着瘸腿。

    看着他那大口大口喝凉水、极度疲惫的样子,我不住地唉,唉叹着气,强忍着没让泪水流下来。

    缓了好大一阵,他才让我扶起他。我侍候着他洗好了脸,换了衣裳。他让我给脚盆添上暖瓶的水,靠着炕厢坐着烫脚。

    我问他为啥不托运,他说他到怀仁火车站打听了,托运得半个月后才到。我怕误了俺娃学车。多学半个月跟少学半个月,那就是不一样。

    听了这话,我的心一紧,像是有鞭子在抽。

    父亲看出我的情绪,笑着打岔说:过河时把车子弄泥了,俺娃出院把它擦擦。

    当我擦完车子进屋时,母亲正好给他把饭做好了,父亲却脚泡在盆里,坐着小板凳,身子靠着炕厢,就那么地给睡着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为娃推车”后面加上数字“八十里”,一下子就让读者想象到了过程的艰辛,激起阅读兴趣,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B.第⑦段中父亲的话“冷水。拿瓢。”四个字,短促有力,表明父亲当时急需喝水解渴的迫切心情。

    C.第段是外貌描写,写出了父亲为了把车推到家,一路磕磕绊绊,体现了深切的爱子之情。

    D.第段中画线的句子连用了“唉,唉”两个叹词,表明“我”对父亲的做法很不理解。

    【2】结合选文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展开想象,第段“像是有鞭子在抽”后面补写一段“我”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

    听了这话,我的心一紧,像是有鞭子在抽。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醒”是一个有温度的文字:山朗水润,是万物的苏醒;声声叮咛,是爱的唤醒;点滴感悟,是心灵觉醒;鉴往知来,值得我们惊醒……醒来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对过往的反思,是一种成长。

    请根据以上材料,选择你最有体会的角度,以“醒来”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③不少于6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