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确凿(záo) 猝(cù)然 镌(juān)刻 坦荡如砥(dǐ)
B.屏(bǐng)息 踌(chóu)躇 蹒(pán)跚 窥(kuī)谷忘反
C.遏(è)制 瞥(piē)见 俯瞰(kàn) 颔(hàn)首低眉
D.教诲(huì) 炽(zhì)热 洨(xiáo)河 鳞次栉(zhì)比
2、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①“不畏苦寒,自得其芳”。②南仁东团队二十余载不舍昼夜,谨小慎微,终于建成“中国天眼”这项世界级工程。③以林鸣为举旗人的建设队伍苦心孤诣,连续攻克多项世界级难题,成就了工程量大、技术难度高的港珠澳大桥。④一切不平凡的成就,皆源自不弃涓滴的付出。⑤不立志实干,总想轻轻松松就收获颇丰,无异于痴人说梦。
A.第①句中标点使用错误,应将句号移至引号内。
B.第②句中,“谨小慎微”使用不当,可改为“如履薄冰”。
C.第②句中的“终于”是副词。
D.第③句中的“世界级难题”是主谓短语。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他性格和蔼,待人诚恳,举止文雅,言语动听。虽然是初次接触,但我对他的好感油然而生。
B. 每到夜幕降临,柳州的小吃街便人声鼎沸,那场面十分壮观。
C. 读书是游历世界最经济、最省事的途径,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大饱眼福。
D. 柳州电视台的“摆古”栏目办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丘壑(hè) 混入(hǔn) 赡仰(zhān) 耸立(sǒng)
B.瓷杯(cí) 缩影(suō) 格调(diào) 臃肿(yōng)
C.序暮(mò) 妥帖(tuō) 彩虹(hóng) 恹恹欲睡(yàn)
D.钹声(bá) 挑衅(xìn) 茸毛(róng) 别俱匠心(jù)
5、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晦暗(huì) 燥热(zào) 风雪载途(zǎi)
B.撺掇(cuān) 羁拌(jī) 气势磅礴(bó)
C.追溯(sù) 偏僻(pì) 衰草连天(shuāi)
D.震撼(hàn) 连翘(qiào) 千山万壑(hè)
6、下列选项中,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
A.累赘 竹篾 如释重负 警报迭起
B.修茸 伶仃 颠沛流离 苛捐杂税
C.震悚 点缀 铤而走险 垂垂暮老
D.屏障 矜持 罄竹难书 心有灵犀
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负隅顽抗的敌人终于投降,战士们轻歌曼舞的欢庆胜利。
B.相识犹如昨天,离别却又在即,回首逝去的日子,往事历历在目的浮现在眼前。
C.陈老师一直厉行简单朴素的生活,所以给人的印象难免有些邋遢和不修边幅。
D.滨河两岸景色宜人,清澈的沂河水川流不息,岸边休闲的人们倍感惬意。
8、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往来无白丁_____(2)无案牍之劳形_____
【2】下面的倒装句式与“何陋之有”相同的一项( )
A.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B.濯清涟而不妖
C.蒙辞以军中多务
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3】从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的角度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别薛华①
王勃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送送多穷路,遑②遑独问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②遑:同“惶”,匆忙惊惶状。
【1】请简要赏析《别薛华》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七则》中说:“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意思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事物都会带上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请结合两首诗的景物描写,比较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10、综合性学习
(1)根据下面提供的语言环境,回答后面的问题,说的话要符合人物身份。
几个不同身份的人围绕“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这一话题进行探讨,都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国脚说:“最宝贵的东西是激动人心的进球。”商人说:“最宝贵的东西是源源不断的利润。”画家说:“最宝贵的东西是绚丽丰富的色彩。”对此,小孩和病人会怎么说?
小孩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起“世界读书日”这个日子,十之八九的人并不知道;在农村,这个日子与人们就显得更加遥远。今天,书香的确在渐渐飘散。为了唤起社会的读书意识,请你为“世界读书日”拟一则宣传标语,并工整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默写
① ,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
②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③杜甫在《登楼》中表达对祖国山河赞美,对民族历史追怀的诗句是:“ , 。”
④杨炯在《从军行》中表达赴边御敌、立志报国志向的诗句是:“ , 。”
⑤“生活虽然可能会荆棘满地,但仍然不能阻止你一路高歌。”电视剧《欢乐颂》中的这句台词,充满对生活不懈的追求,与此相近的名言警句为: 。
12、请根据平时的积累,完成下面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 ||
作品 | 摘抄 | 批注 |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窸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 | 从“含着笑”“洗”“提”“切”“掏”“扇”等神态、动作描写中可看出大堰河① 的美好品质。 | |
那几个渔人,行过南冲,恰遇着陈澄,叫道:“二老官,前年在你家替祭儿子的师父回来了。”陈澄道:“你在那里看见?”渔人回指道:“都在那石上晒经哩。” 陈澄随带了几个佃户,走过冲来望见,跑近前跪下道:“老爷取经回来,功成行满,怎么不到舍下却在这里盘弄?快请,快请到舍。”行者道:“等晒干了经,和你去。”陈澄又问道:“老爷的经典、衣物,如何湿了?” | 左侧摘抄中“都在那石上晒经哩”场景出现的原因是:② 从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中,我获得的启示是:③ |
13、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 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 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 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 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 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 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 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 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 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2】 分析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3】从某一种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4】“白发”是全文线索,突出了母亲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文中母亲的优秀品质。
14、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家书演变史
①记载中最早的书信应起于在纸张尚未出现的秦汉时期,当时的书信称为“简”或“牍”,尤其是“牍”、“尺牍”,一直是古代书信的代称。秦汉时期,公私“简牍”一般写在竹简或木牍上。为了保密,将竹简或木牍用绳捆缚,在绳端或分叉处加以检木,封之以粘土,然后上盖印章,以防私拆。这个时期,已经有了专司传递公文和军情的成熟的邮亭制度,只不过普通人家的“家书”很难享受到官方邮亭的递送。
②汉以后,有了“尺素书”。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一句,是“家书”升级换代的最好证明。这个时期的人们,已经有条件用锦帛作为家书的载体,然后把写成的家书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这就是古诗里常用“双鲤”来代替书信的由来。所以,李清照写“云中谁寄锦书来”,想象那一封锦书,足够华美,也足够温情。除了“鱼”的借喻外,简、束、札、帖、笺、素、翰、函、尺牍、雁足、雁帛、雁书、鸾笺、八行书也在古代用来称家书,其中,“雁” 经常和“鱼”放在一起,“鱼雁” 以称书信。所以,李清照又写“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些送出“双鲤”、等待“雁归”的日子,虽然漫长,但很美好。
③关于八行书,特别值得一说。旧时人们书写家书,一般使用竖式信笺,多用红线划分八行,毛笔书写在这八行红线之中或之上,“红与黑” 的颜色配搭,使家书的书写过程和阅读过程都是一种艺术享受,远不像今天看手机屏幕那么枯燥。今天,很多雅致的文人,还常用统一印制或自印的八行书,给朋友或家人写信。典雅的情趣之外,还有一种回归传统的意蕴。
④笺、素都是写家书时使用的小幅而华贵的纸张。素是白色生绢,古人多在笺、素上写家书;翰是鸟羽,古人以羽毛为笔。虽然后来家书的书写材料有了发展变化,人们仍喜欢用雅笺、素书、华翰等词,作为书信的美称。
⑤但是,这样的材料不是一般人家能用得起的。东汉后期,造纸术的发明,为普通人家的“家书”传递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家书”的演变,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而相对长期的历史阶段。杜甫《石壕吏》中,“一男附书至”,让战时贫苦的石壕妇人可以凭借家书得知战场上孩子的讯息。随着造纸术越来越先进,三国时期,我国已经开始使用纸制信封来装寄“家书”了。“口信” 在这个阶段的历史中,也成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家书”。岑参写“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种以口传信的通信方法,今天已不多用了。
⑥现代邮政业的发展,紧随着人口的激增和人们的城乡大迁徙,催生了将近两个世纪的“家书”大爆发,邮票、电报代替了当年的鱼雁、飞鸽和风筝。那个时候,绝少会有人想到,如此现代化的“家书”,会在如此短的历史中,被消解和替代。
【1】请分析文章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作用?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文章写到了很多书信的美称,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美称,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给大家。
15、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①杭州自2019年4月15日起,将执行电瓶车管理新规。新规要求,上路的电瓶车除了要到交警部门备案外,骑车人都要戴头盔,否则将受到交通处罚。王大伯对此新规,不以为然,他愤愤地说:“骑电瓶车又不是开汽车,还要戴头盔,真是没事找事!”王大伯的孙子听了说:“爷爷,你不能这样想,戴头盔是为了你的安全。”王大伯不耐烦地说:“小孩子,你懂什么!”如果你是王大伯的孙子,在此情景下,你将如何机智应对,化解王大伯的抱怨,使他认识到遵守新交规的重要性呢?
②易卜生说:“你最大的责任是把你铸造成器。”相信你有过把自己铸造成器的种种努力,一定也见过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打拼的人。回顾过往,你渐渐明白我们就是在不断努力中,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说起努力,你一定有不少联想与思考。
题目: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要求:①叙事具体生动,议论、抒情真挚自然,有一定的个人感悟;②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如有需要,请用A、B、C代替;③书写端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