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通过矛盾冲突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往往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B.艾青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诗中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涌动着摆脱贫困、争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
C.“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宋代文学家,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翘首(qiào) 悄然(qiǎo) 诘责(jié) 正襟危坐(jīn)
B.匿名(nì) 裹挟(xiě) 不辍(zhuì) 抑扬顿挫(cuò)
C.宛如(wǎn) 畸形(jī) 黝黑(yǒu) 藏污纳垢(gòu)
D.骤雨(zhòu) 吹嘘(xū) 溺爱(nì) 深恶痛疾(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今年三月份,中央巡视组入驻中央各部委,开展更大规模的“治腐”工作。
B.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其建设遵循的是共商、共享、共建原则。
C.“老人摔倒,该就该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少数学生对此却不以为然。
D.全市中小学生诵读东坡诗文,讲传东坡故事,乐此不疲,让东坡精神撒遍眉州大地。
4、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酝酿(yùn liàng)应和(hè) 粼粼(líng) 静谧 (mì)
B. 棱镜(léng) 黄晕(yūn) 荫蔽(yīn) 粗犷(guǎng)
C. 草垛(duò) 贮蓄(zhù) 菜畦(qí) 水藻(zǎo)
D. 着落(zháo) 卖弄(nòng) 镶嵌(xiāng) 差可拟(chà)
5、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吴敬梓—《范进中举》—明代
B.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当代
C.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北宋
D.张岱—《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
6、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契约(qì) 徒峭 颠沛流离(fèi) 耐人寻味
B.譬如(bì) 迟钝 心有灵犀(xī) 天崖海角
C.烧灼(zhuó) 吞噬 悲天悯人(mǐng) 五脏六腹
D.拯救(zhěng) 凛冽 海市蜃楼(shèn) 如释重负
7、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A. 北京颐和园的七百米长廊,雕梁画栋,美不胜收。
B. 那些地方我虽去过,但脑海中已是浮光掠影,模糊不清。
C. 绿化部门的工作人员把破败不堪的花坛变得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简直是妙手回春。
D. 这篇文章写得枯燥乏味,读之味同嚼蜡。
8、阅读下面这则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
书谢御史
吴敏树(清)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莫敢诘 (____________) (2)先生文章名一时 (____________)
(3)汝敢笞我(____________) (4)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3】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谢御史的什么品格?
9、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B.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C. 第六句中“鼓寒”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 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2】请说说“黄金台”典故的含义和诗中化用“黄金台”典故的用意。
10、综合实践。
2016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1)结合今年“文化遗产日”主题,请你为学校设计二项与此相关的活动。
(2)右下图是一对母女在微信中的对话,请你发一条留言表述自己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有说服力。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填空。
徜徉于古诗文的海洋,领略其中的春花秋月、喜怒哀愁。雨中含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有(1)“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期望,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有(2)“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悲壮;月下抒怀,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3)__________,__________”的依依惜别,也有(4)“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的淡淡乡愁……读诗,要感受诗人的心境,更要学习诗人的志存高远,就如诸葛亮在《诚子书》中说的一样,(5)“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
12、班级将开展“名著活动我来演”活动,你最想表演下面哪个人物?请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A.苏菲(《苏菲的世界》) B.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C.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冬妮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选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爱浓浓柿子香
①晚秋时分,我回到家乡看望年老的父母,正赶上柿子成熟。母亲知道我爱吃柿子,见我风尘仆仆地归来,就挎上小筐,到园里摘柿子。
②园子不大,但柿子树却整整种了六棵,在整个园子里很显眼。母亲说,知道你们都爱吃柿子,所以和你爸多种了几棵,预备你们回来好好吃。抬眼望去,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恍惚之中灿若星辰。我伸出手,草草地擦了擦,送入口中,甜甜的,很是爽口。望着母亲摘柿子的身影,我仿佛受到极大的触动,顷刻就将自己记忆的闸门打开,悠悠童年里的一切鲜活情境都展现在了眼前。
③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物资相对匮乏,苹果、鸭梨这些看似普通的水果还很少见,称得上水果的东西,恐怕只有园子里的柿子了。
④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菜园,园子里有茄子、辣椒、黄瓜等,但最显眼的还是柿子。家里的柿子树不算高,六棵树站成一排,好像一堵墙,成为小院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⑤随着时间的变迁,柿子吸收阳光雨露、日月精华,便慢慢地到了成熟期。这时的柿子虽然也可以吃,但还没有熟透,有些涩口,口感相对有些逊色。如果心不急,还可以等上一段时日,等柿子周身熟透,就到了吃柿子的大好时节。熟好的柿子口感面而甜,有点起沙,适合生吃。
⑥童年时期家里结的柿子数量本不多,但那有限的一点柿子却是赖以成长的好东西。如今想来,却显得尤为珍贵。
⑦记得母亲曾用一只筐装柿子,挂于高高的房梁之上,清香四溢,充满了诱惑。但我们只有眼馋的份,却够不着,这只筐子高高在上,只有父母能够掌控。母亲的用意非常明确,她教我们五个孩子查数,谁查得好,查得多,谁就能得到奖励,奖品当然就是一枚好吃的柿子了。
⑧她教我们读书认字,用她那本四角号码字典,教我们字的读音和笔画。为了吃柿子,我们哥几个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努力学习,争取最先吃到装在筐子里的柿子。就在这样的激励下,我们在未入学时就学着查数、认字,学习速度各个精进,还没上学,就已经认识了不少字,甚至可以磕磕绊绊地读报纸。
⑨柿子是我童年时期最为喜欢的果品。它营养丰富,含有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它甜腻可口,摆在面前就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冬季吃冻柿,那更是别有一番味道的。其实,柿子用途并不单一,除供鲜食外,母亲还制成柿饼、柿干、柿汁宝、柿叶茶、柿酷、柿脯等,偶尔也加工成糕点和风味小吃。母亲总像变戏法一样,花祥翻新,让我们健健康康地度过了那段有些艰难的岁月。
⑩相比之下,邻居家的孩子就没有我们幸运,很难吃到柿子。但是,父母很好心,总是拿出自家院子里产的果蔬接济大家,像我一般大的孩子,也都吃过我家的柿子,这曾让我一度引以为豪!
⑪而今,立于自家的园中,望着母亲采摘柿子忙碌的背影,翻起童年的记忆,历历在目,每每回忆起来,还是觉得童年的一切是那么温馨难忘。柿子刚刚成熟,她就忙不迭地通过客车或委托城里亲朋用私家车,给我捎柿子,每次都给我捎来满满一筐,让蜗居城里的我也能吃上绝对放心的柿子。
⑫我感恩于母亲,是她让我拥有了一个美好的童年,给我无限关爱,让我步入中年了还能一饱口福,圆我柿子的未了情缘,丰满充实我的人生。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母亲给“我”摘柿子写起,围绕柿子展开叙事,思路清晰。
B.母亲教我们查数、认字,并且以筐里的柿子激励我们努力学习。
C.第⑩段写父母用柿子等果蔬接济大家,侧面表现出父母的善良。
D.本篇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
【2】文章以“母爱浓浓柿子香”为题,有什么好处?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抬眼望去,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恍惚之中灿若星辰。
【4】第⑥段,为什么作者说,童年时期的柿子“如今想来,它是那么得弥足珍贵”?
【5】联系全文,简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14、(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汪大娘
①汪大娘,旗人,在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帮佣,只管做饭。
②我开始认识汪大娘时,她四十多岁,人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嘻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李家是汉族,夫妇都是进士之后,门第不低。不过不管门第如何高,这出身总是旗人下的皇帝所赐。而今,旗下人成为佣人,并且依世俗之例,呼家主人夫妇为老爷、太太,子为少爷,女为小姐,子妇为少奶奶,真是翻了天,覆了地。
③汪大娘行事勤勉,这不希奇;希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行,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的习惯。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两三年前,我们夫妇往天津,见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闲谈,说到汪大娘,她说:“我们都怕她,到厨房去拿个碗,不问她也不敢拿,孩子们更不成,如果淘气,她看不过,还打呢。所以孩子们都不敢到厨房去闹。她人真好,一辈子没见过比她更直的。”
④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是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主事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度过了。
⑤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因为她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革”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壁其罪,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大娘曾经是佣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 shà fèi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度过了。
⑥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一问,才知道她年及古稀,还没到过故宫。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听到这件事,反而有些轻微的黍离、麦秀之思。秀才人情,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⑦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文革”的大风暴来了。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都“____”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还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1】根据拼音写汉字。shà fèi苦心__________
【2】第③段画线句是李家长媳评说汪大娘的文字。如果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3】在第⑦段的横线处引用一句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众里寻他千百度 B. 物是人非事事休
C. 人面不知何处去 D. 桃花依旧笑春风
【4】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1) | 汪大娘的表现 | 其他人的表现或反应 |
平时 | 永远不闲着,也不请假回家 | / |
安排食政时 | (2) | 家里人都依她、怕她 |
查问卫生时 | 因过分看重而忘记 | (4) |
文革时 | (3) | (5) |
年高辞谢时 | 舍不得走 | 院里的人都舍不得她走 |
【5】细读第⑦段画浪线句,联系上面的表格,说说为什么十几年后“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
15、题目一:请以“这天,我回家晚了”为题,写一篇叙事性文章。
要求:(1)如果选(一),请把题目抄写到作文的“题目”上;如果选择(二),请根据材料的内容,提取观点,自拟题目,然后写一篇和材料表达观点相同的文章。(2)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