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有关《西游记》《朝花夕拾》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西游记》中作者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热情赞颂了其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
B.《西游记》描述了师徒四人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结局,作者通过孙悟空的形象特点告诉人们要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单打独斗精神。
C.《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叙事性散文集,真实生动地叙写了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生活经历。
D.《藤野先生》中写“讲义事件”和“幻灯片事件”,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冰雪初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润泽万物,春天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
B.目前,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理应引起高度重。
C.“世界杯”期间,狂热的球迷们歇斯底里地在看台上为自己喜爱的球队呐喊助威。
D.严格控制每个环节的费用支出,无疑是企业赢得低成本竞争优势的不二法门。
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中国好人”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已经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B.争当“美德少年”的活动开展以来,班上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C.一些小城市的户外广告牌杂乱无章,成为城市的“雀斑”。
D.他用自己光辉的一生谱写出了优秀共产党人的赞歌,深刻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正内涵。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作品包括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则消息。《“飞天”凌空》是一篇通讯。
B.《列夫•托尔斯泰》这篇课文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展现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揭示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D.《水经注》是中国古代地理名著,该书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西方媒体别有用心地宣称“中印会陷入冷战”,这是西方有意渲染和扩大中印在地缘政治方面的矛盾,有挑拨离间的嫌疑。
B. 讲好中国故事,不能一味地选择富丽堂皇的镜头或夸张的语言来表现中国的繁荣富强,而是要用历史的眼光讲述中国人的时代变迁及其主题。
C. 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即将举行,而博鳌各主要路段被装扮一新,路面干干净净,路旁三角梅等花朵鲜艳绽放,彩旗花枝招展,迎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到来。
D. 评论写作不能关起门来坐而论道、对空言说,而要有天下关怀,胸中有乾坤,笔下有千钧,对社会保持足够的敏感和洞见,才能倚马可待,百步穿杨。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哈利·波特》成为一代青少年叹为观止的经典作品,正因为其独具的原创性。
B. 张大爷希望安稳地度过风烛残年,而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碎了他的希望。
C. 央行降息对饥渴已久的楼市无疑是“输了一次血”,让楼市重新栩栩如生。
D. 阅读经典著作,会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
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桃花的大量盛开,瘦西湖进入“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的美景时节,前来观赏游览的游客不绝如缕。
B.面对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吸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C.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美轮美奂地展示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和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D.她提问时,她总会把脸转向他。她的问题不难,同时又加了许多暗示,答案几乎是呼之欲出。
8、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B.回清倒影 香远益清
C.猿鸣三声泪沾裳 士别三日
D.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第二段中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急的特点。
【3】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9、下面是学习小组古诗文复习整理成果,请你协助完成。
技法 | 古诗文名句 | 出处 |
借物抒怀 | (1)岂不罹凝寒?______。 | 刘桢《赠从弟·其二》 |
(2)______,寂寞沙洲冷。 | 苏轼《ト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
互文见义 | (3)当窗理云鬓,______。 | 《木兰诗》 |
(4)______,不以己悲。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
以动衬静 | (5)______,______。 | 王籍《入若耶溪》 |
(6)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 | 赵师秀《约客》 | |
运用典故 | (7)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8)______,______。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
(9)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应归入上面技法______一项。 | ||
[拓展阅读] (10)选用上面表格中的一种技法,鉴赏下面这首诗。 忆江南·衔泥燕 [唐]牛峤 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 [注释]为避襄王李媪之乱。诗人先流落吴越,后寄寓巴蜀,颠沛流离。这首词正是此时所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综合性学习
一个人的少年时代,是最佳的读书时光,某班准备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开展活动。下面是活动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请参与解决。某初中七年级(1)班对在校学生有关“阅读”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一】
课外阅读调查表
读书兴趣 | 读书计划 | 关注点 | 读书笔记 | ||||
浓厚 | 13% | 有计划 | 11% | 写得怎样 | 10% | 每读必做 | 0% |
一般 | 48% | 有时有计划 | 32% | 怎么写的 | 14% | 凭兴趣做 | 24% |
无兴趣 | 39% | 没有计划 | 57% | 写了什么 | 76% | 从不做 | 76% |
【材料二】
语文学困生
阅读能力:10%的学生基本读不懂作品,55%的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写法似懂非懂,35%的学生看不出作品好在哪里。
写作水平:情感积累欠缺,矫揉造作;知识面狭窄,素材贫乏;立意肤浅,认识能力偏低;写法粗陋,语言枯燥。
(1)研读以上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发现。
(2)七年级(1)班拟于“世界读书日”期间开展“爱读书,会读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有计划的设计一项活动。
活动:
(3)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以表达你对读书的感悟。
读书犹如揽胜,山川之壮美,____________,林木之神秀,尽收眼底。
11、古诗文名句默写。
(1)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__?(《式微》)
(2)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_。(《蒹葭》)
(3)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4)则右刻“山高月小,________________”,左刻“________________,水波不兴”。(魏学洢《核舟记》)
(5)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源人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梳理探究。你所在的小组确定了“困境与突围”的专题,按照分工,每个组员都要从以下书目中选择一个人物进行梳理,请据此完成下列表格。
A《西游记》 B.《水浒传》
人物 | 困境 | 突围 | 人生智慧 |
① | ② | ③ | ④ |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2022年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
材料二:
材料三:
近年来,由于缺乏劳动教育,我国不少大中小学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不愿意劳动、不懂劳动的现象为将来的独立生活埋下了隐患。重构劳动教育体系是要让更多的孩子能真切感受劳动的魅力和价值,养成“动”起来的习惯,这也是锻造健全之人格的重要一环。此次教育部把劳动课、信息技术课都从综合实践课程里面独立出来,单独设立劳动课,不仅能将学生从紧张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而且能学到很多生活常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2022年秋开学起,劳动课正式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课程。
B.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学校劳动课程每周必须在1课时以上。
C.劳动课程“农业生产劳动”与“工业生产劳动”贯穿了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D.近年来,大中小学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是由劳动教育的缺失造成的。
【2】阅读材料三,说说设立劳动课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3】进入初中,学习任务逐渐加重,你认为学生还有必要上劳动课吗?为什么?
1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第十一筐青菜
吴昌勇
①这是陕西旬阳县吕河镇的险滩村。村里平展展的土地上,一大片时令蔬菜在阳光下泛着油绿的光。
②午饭过后,我戴着口罩走进村子。街道两旁的商铺大门紧闭,负责疫情防控的镇村干部,手持话筒沿街走过,他们嗓音有些沙哑。兴许是听见熟悉的声音,有住户推开窗子和他们招一招手。
③这就算是新年的问候吧,彼此用眼神道一声保重。
④正在村中走着,突然发现,在临近村道的一块菜地里,半蹲着一位老农。
⑤黄色的胶布鞋,裤管沾着泥土,黑色的棉衣拉链敞开,额头淌下的汗水已经浸湿了贴合在鼻梁上的蓝色口罩。见到我们,他直起身子,握着满把青菜的双手在空中对碰了几下,新鲜的泥土从菜根处抖落。
⑥摘菜哩?村干部远远打招呼。
⑦他点点头,没吱声,继续忙活。随行的干部提醒了一句,注意防护啊。
⑧老人又点了点头,依旧没吱声,回头友善地望着我们。
⑨这几天还能上街卖菜?我问。
⑩不卖!不卖!这菜不卖!他一口气重复了三遍,很着急的样子,生怕造成误会。
⑪这青菜,我送人呢!他补了一句。
⑫见我没做声,他索性从园子里走出来,站在离我不远处的田坎上,掰着指头数了数:整整十天了!这菜到底送到哪儿?安全吗?接触了哪些人?一长串的问号在我脑子里打旋儿。
⑬村干部隔着口罩喊话,说说嘛,没事,你说说嘛。原来,他的女儿是一名护士,就在离家不远的吕河中心卫生院上班,这些日子护理患者,已经十几天没有回家。尽管女儿闲下来的时候,总不忘向家里报一声平安,但是他和老伴依旧惦念。
⑭老两口心里发慌,于是就想出这个法子。每天从自家菜园摘一大筐青菜,推着小车送到女儿所在的医院门外——想给医院尽点力,是真的;想女儿,也是真的。怕医院不要,担心这菜不卫生,他就在筐子里写了一个纸条,告诉医院,菜是自己种的,新鲜着呢。
⑮女儿知道吗,知道你每天送菜吗?我问。没说,怕她担心俺老两口,纸条落款处写着“老菜农”。头天送菜,我和老伴站在街边,看见保安从院子里走出来,看见筐子里的菜,又返回身,好像在打电话请示汇报。我担心他们不敢收,急忙穿过大街,给保安解释,我就是附近的老菜农,我报了自己的姓名和地址。他们怕冷落了我的一番好意,就收下了那筐青菜,还给我鞠了个躬!
⑯这点东西不值钱,是我和老伴的一点心意,只想让那些和我女儿一起忙碌的医生护士们能吃到一口自家园子的青菜。老人诚恳地说。已经送出第十筐青菜了。加上今天的,就是第十一筐了。老人补充道。
⑰我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要不,我们搭把手,一起将今天的筐子装满吧!我提议。
⑱老人一边装菜,一边念叨,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就是为国家添把力不是?等春暖花开,疫情过去,我和老伴要和女儿一起高高兴兴地吃一顿团圆饭。我得跟她说说,你在医院忙活的那段日子,大家伙儿和我们一样,在医院外面给你们加油鼓劲呢。
⑲那个下午,在暖暖的春光里,第十一筐青菜就这样装满了。
⑳我们站在菜园边,一起目送着老人,看着他推着独轮车,载着满满一筐青菜,渐行渐远……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表格的横线处将相关内容补充完整。
情节 | 故事内容 |
开端 | (1) |
发展 | 我们误会老菜农摘菜是为了上街去卖 |
高潮 | (2) |
结局 | “我”被老菜农感动并帮忙装菜 |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⑫段中加点词语。
他索性从园子里走出来,站在离我不远处的田坎上,掰着指头数了数:整整第十天了!
(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黄色的胶布鞋,裤管沾着泥土,黑色的棉衣拉链敞开,额头淌下的汗水已经浸湿了贴合在鼻梁上的蓝色口罩。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⑲段画线句“那个下午,在暖暖的春光里,第十一筐青菜就这样装满了”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上富有特色,请结合情节和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发现和见解。
15、根据提示,按要求作文。
牢记初心,袁隆平毕其一生,专注田畴;牢记使命,航天人九天揽月,捷报频传;牢记梦想,莘莘学子百舸争流,奋楫争先……
请以“牢记__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自选其一将题目补充完整,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诗歌、戏剧除外)。
②立意深刻,感情真挚。
③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