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白银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永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抗击疫情,让我们认识了真正的英雄。他们有“ ”的决绝,他们有“ ”的赤诚,他们有“ ”的担当,他们有“ ”的执着,他们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纯粹。传唱经典,致敬英雄。

    ①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②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③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            ④谓我不愧君,青鸟明丹心

    A.①④③②

    B.①③④②

    C.②③①④

    D.④②①③

  •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雪》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文中以丰富、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 两种不同的感情氛围。

    B. 《变色龙》出自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变色龙,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会随着四 周物体颜色的不同而改变,这儿用来比喻在政治上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指文中的首饰匠赫留金。

    C.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D.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是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主要作品 为《陶渊明集》,我们初中阶段学过他的诗歌《归园田居》和《饮酒》。

  • 3、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小芳过生日,小燕送个她一个布娃娃,说:“这是我惠赠给你的,愿她天天伴着你,让你开心快乐!”

    B. 张红对赵鹏说:“明天上午十点在学校门口集合,去孤儿院慰问,你务必准时参加!”

    C. 毕业了,小明在丽丽的留言本上写下一则赠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快递员送货超时,收货人说:“你是腿短呢,还是属蜗牛的?这么 天才把东西送到!”

     

  •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实在不能嗔怪有些外行人批评。(对人表示不满)

    B.都和真正的水鸭长得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

    C.最后等它克服了这种心理障碍后,它马上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起来。(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D.只见这位老先生弯着身子,蹒跚地走过来。(走路缓慢、稳当)

  •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B.祈使句是在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如“禁止乱扔垃圾!”“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C.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它以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为说明顺序;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语言表达力求严谨准确。

    D.“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在这个句子里,“我”作主语,“从放大镜里”是介宾短语作状语,“见”作谓语,“蝉卵”作宾语,“孵化”作补语。

  • 6、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B. 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好了还追求更好。)

    C.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没有毛发的地方)

    D.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 7、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入冬以来,全国多个省份发现新冠疫情,重庆虽不在其中,但很多人戴上口罩绝非杞人忧天

    B.学习遇到疑难问题时,我们要及时向老师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C.西部产业发展能够见异思迁,从纺织品、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转向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再生能源利用、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D.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地表示赞成。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的字。

    (1)尊君在不  (2)下车引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B.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C.友人/惭,下车/引之

    D.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文章主要是用动作描写和________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主要人物元方。元方认为,友人缺乏“信”和“礼”两种品格,缺乏的品格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5《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至少答出2点)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此词是苏轼的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达了他想要驰骋沙场、杀敌建功、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B.“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大批人马呼啸席卷而过的热烈场面,表现了狩猎场面之壮观。

    C.下阕运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表明了词人本次打猎的目标是像当年的孙权一样射杀猛虎。

    D.结尾三句刻画了一位弯弓劲射的志士形象,反映出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和杀敌报国的远大志向。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某校七年级(1)班正在开展以“祖国,您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活动气氛,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介绍一下我国的国旗——五星红旗的构成及其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校要举行歌咏比赛,你们班参加歌咏比赛的曲目是《歌唱祖国》,请根据歌词,说说你们班选择这首歌曲的理由。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锦鳞游泳,__________,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3)《湖心亭看雪》中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的句子是: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

    (4)《行路难》(其一)写酒宴时诗人内心苦闷抑郁、感情激荡变化的情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小题。

    1.黄昏时候,梁山人马杀到独龙冈,宋江下令攻庄。杀到庄前,只见庄中扯起吊桥,紧闭庄门。 忍不住拍着板斧叫骂,庄上只是不应。

    2.宋江见庄里没有动静,猛然想起冒险进兵,多半中了敌人的计策。正要传令退兵,忽听一声号令,独龙冈上火把齐明,城楼上的羽箭像雨点一样射下来。

    3.宋江急令回军,只见后军头领李俊赶来,报说道路不通。宋江叫军马往四下里迅速离开。

    4.梁山兵马冲了一阵,前面都是盘陀路,走了一圈,又绕回来。宋江传令再冲,叫军马往火把亮处杀去。

    5.走了多时,还是冲不出去。火把亮处又有苦竹签、铁蒺藜,遍地撒满鹿角,塞了路口。简直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6.正在慌乱之际,石秀飞奔而来,说了盘陀路的走法。宋江暗暗传下将令,教三军但见有白杨树的地方便走。

    7.走了五六里路,前面祝家庄的人马越发增多。石秀指着庄里挑起来的那盏红灯,说是祝家庄的号令。花荣弯弓搭箭,一箭把灯射下来。

    8. 。宋江叫石秀引路,杀出村口。

    9.正冲杀中,梁山接应的军马杀到,会合一处,两下夹攻,杀退伏兵。回到大寨时,天色已经亮了。

    (1)第一幅画文字部分横线处应填入的人物是_______(人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水浒传》中以此人物为主角的故事还有_________

    (2)请你为第8幅画补写相应的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组连环画所描绘的情节之后,梁山英雄们紧接着又_______,终于大破祝家庄,取得胜利。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①炒一份“余老师同款蛋炒饭”,以“抗疫加油”为主题进行一场水果拼盘大比拼,养护一盆绿植作为特殊的开学礼物,制作一个手工包送给妈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生们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成长时光,这也成为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机会。一些学校开展“厨艺云课堂”“线上手工课”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一份份特别的“作业”,让居家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生们在一菜一饭、一针一线中体会劳动的滋味。

    ②“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谚”通‘喭’,粗野)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才能不断夯实成长的基础。

    ④劳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⑤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

    (作者张凡,选文有删改)

    文本二:

    国家领导人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德智体美”之外,为什么还要强调“劳”?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劳动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什么?现实中,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根源就在于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事实上,挥洒劳动的汗水、体味劳动的艰辛,才能收获劳动的快乐,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实践证明,爱劳动、会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反而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选自《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选文有删改)

    【1】根据以上文本,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本一主要表达了“我们所有人都要在劳动中淬炼成长”观点。

    B.《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C.我国现在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原因是青少年“课业忙”“不重视”,没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

    D.文本一画线句主要运用道理论证,论述了不接受劳动教育的危害,从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E.文本二画线句长短句结合,读起来富有节奏感,使论述表达更有气势。

    【2】请阐述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3】文本一中说:“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请结合两则文本和下面链接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并就“如何才能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你的建议。

    链接材料:浙江在中小学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垦荒精神”在劳动中传承;甘肃让学生在劳动中感知“农耕文化”,提高核心素养;广州构建起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基地教育三位一体推进机制;青岛将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石家庄则将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创建100所劳动教育示范学校……与此同时,不少学校也已经“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迈出了劳动教育校本化的第一步。劳动教育重回课堂,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 14、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看花的姿态

    迟子建

    ①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我刚好也在那里讲课,得以相识。白先生初来青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呆在屋子里,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天凉时,他披着一件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

    ②我曾经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的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王国祥离去了,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的苍凉之情,可想而知。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

    ③但他还是爱花的。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那天我们去报告厅,路过一树又一树的樱花,他一再驻足观赏,叹息着:“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三月三,大家到崂山的太清宫去,在一处殿门前,逢着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我看了一眼,便说:“这是芍药。”白先生走过去,大叫:“不是芍药,是牡丹啊!”芍药和牡丹虽然在花朵上相近,但叶片却是不一样的。我仔细一看,哦,确实是牡丹。白先勇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昆曲舞台后,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对于即将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说,这丛牡丹,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那丛牡丹姿态灼灼,开得恰到好处,飘洒,浓艳,馥郁,蓬蓬勃勃的,没有一朵呈凋敝之态,白先生啧啧惊叹,连称:“不得了,不得了!”

    ④今年的夏天酷热难当。这个时候,我会放下笔来“歇伏”,以读书为主。好书是可以带来清凉的。

    ⑤我从书架上将郑愁予先生的诗集取下阅读。愁予先生的诗,韵律优美,婉约惆怅。愁予先生爱酒。他和他夫人梅芳请我去兰桂坊,我感受到他爱酒之切。他先是给我叫了杯鸡尾酒,然后又拉我进“冰屋子”,披着大衣,在零下三十多度中,品尝威士忌。愁予先生喝酒之后,谈笑风生,出口就是诗,他的热情能把一个冰冷的人都点燃。有一天晚上,他请我到他寓所去坐坐,一进去,他就举着一瓶酒对我说:“这是金门高粱酒,给你准备的,你带回哈尔滨吧!”我说我从香港出发,还要到北京开会,托运酒又麻烦,不如喝掉。愁予先生豪爽地说:“就听你的。”梅芳女士早已准备了几样下酒菜,我们围聚到桌旁,喝酒谈天。近午夜时,愁予先生举着杯,邀我到阳台看海。与其说是看海,不如说是赏月,那晚上的月亮实在太明了。海上月光飞舞,好像海上生了一片白桦林。愁予先生无限感怀,轻轻地哼起歌来。那低沉而忧郁的歌儿在月色中回旋,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

    ⑥愁予先生的诗歌意象绮丽,比如他写长城:“长城像一个担夫担着群山,从地平线上彳亍走来。”他写“塔”:“塔,乃天问的形式吗?”他写微醺:“微醺是枕着山仰卧,全身成为瀑布;微醺是左手二指拈花,右手八指操琴;微醺,抬头满天的灯,低头满座的美人”,他写花:“百合花的嘴张得太大,像在惊讶”,他有一首诗的名字就叫《寂寞的人坐着看花》,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忽然联想起了白先勇先生,想起他看花时那顾眷的神色。他们俩,虽然年过古稀,但他们身上那种美好的情感,从他们看花的姿态上,可以充分感受得到。

    ⑦有一天,聂华苓老师来电,我跟她聊起白先勇和郑愁予,他们都是她的老朋友了,我说:“他们与我们这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是风雅的人!”聂华苓叫道:“很对很对!”

    ⑧是啊,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的根基浅,缺乏琴棋书画的浸染,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为什么我们可以写出好看的作品,却难写出有大品格的作品?我想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还不足,境界还不够深远所致的。我们看花,是用眼睛;而他们看花,用的则是寂寞、沧桑的心。看花姿态的不同,作品所呈现的气象就大不一样了。我愿引愁予先生的几句诗,来为这篇小文作结:我们常常去寺庙,常常去无人的海滩,常常去上坟,献野花给好听的名字。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乙)

    诗意与温情——读《迟子建散文》

    梁海

    ①当我读完《迟子建散文》时,那种温馨、恬静,还有里尔克式的“还乡”,都放射出穿透时空的光辉,带着精神的圣洁照亮了我的心田。

    ②迟子建的散文执着于一个主题——诗意和温情。她一次次带着初生牛犊的勇气,用那充满灵性的笔拨开阴霾,在生活的边界和存在的缝隙中,捕捉着温情而诗意的光亮。她的散文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对人间亲情的眷恋。《灯祭》《我的世界下雪了》《伐木小调》《两个人的电影》等作品,推开了我们那扇早已被世俗尘封的记忆之门,让我们在山间林谷的茅屋中聆听夜晚的溪水潺潺,在月光如水的倒影中品味清幽的夜色,在暮色的余晖中感受亲情的温暖……这些曾经离我们近在咫尺的温馨,如今却如童话般遥不可及。迟子建正是在这些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生命灵性中构建着人生的意义,追寻灵魂的安顿、精神的寓所和情感的寄托。

    ③迟子建的文字并不总是徘徊在记忆的长廊中,对于现实她也始终未曾忘怀。那些叙述各地见闻的游记,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自然风光、民情风俗,而且往往在不经意的瞬间道出了生命的箴言。她对形而上的构建,并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浅薄卖弄才情。这使她的散文明显有别于小资做派,显得大气豁达,在柔肠中透出坚硬的质感。她以文学的方式将个人的经验融化到大千世界之中,让我们在光明和温暖中获得了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重新理解和认识。

    ④迟子建散文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面对命运不屈的顽强,她带着一种温暖的鼓舞人心的力量,在光明与黑暗的无间之隙寻找灵魂的安居之所。在故乡失眠的长夜中,大自然抚慰了她失去爱人的痛苦,“我感谢这个失眠的长夜,它给予了我看风景的勇气……而那颗明亮的启明星,是上帝摆在我们头顶的黑夜尽头的最后一盏灯。即使它最后熄灭了,也是熄灭在光明中。”在与母亲旅游的途中,她体会到“其实风雨也是上苍赐予我们的甘霖,它可以升华苦难、化解悲伤,教人以慈悲心对待尘世的荣辱。人生哪有一路的晴朗?波折起伏,最能修习心性;动荡颠簸,才会大彻大悟。”的确,生活总是以残缺的形式表现出与理想状态的距离。正是从这些不尽如人意的乖违中,作家以温情的笔触,让我们在晦暗之中读出了对人性的悲悯和对神性的渴望,以及那种永远以不屈的勇气构筑起的希望和信念。

    ⑤我想,迟子建笔下的温情和诗意,表现出了作家的责任感和写作伦理。在我们这个时代,温情和关爱这些闪烁着诗意光芒的东西,比批判和针砭更能够给予人们挣脱阴郁的希望。正是在人性温暖的理想支撑下,迟子建让我们看到了比阳光还要灿烂的精神的光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说法与甲、乙两篇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白先勇不喜欢看风景,也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只有樱花与牡丹才能引起他的兴趣。

    B.郑愁予爱酒,酒后能出口成诗,是个热情而又风雅的人。

    C.迟子建觉得自己文化底蕴不足,境界不够深远,所以写不出有大品格的作品。

    D.梁海感受到迟子建散文中的诗意和温情照亮了自己的心田,从中获得了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重新理解和认识。

    【2】迟子建的散文有哪些特点?请根据乙文概括回答。

    【3】两篇文章的语言都很精妙。请品析甲文第⑤段中的画线句,说说其表达上的妙处和丰富的意蕴。

    【4】甲文题为“看花的姿态”,请你细读全文,说说“看花的姿态”在文中的含义。

    【5】乙文第④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6】两文的起笔十分相似。乙文是读后感,用“当我读完《迟子建散文》时……”来开头显得自然恰当。甲文为什么也会用类似的“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这样的开头?谈谈你的理解。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作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难忘的风景,有的是怡然自乐的“桃花源”,有的是静谧幽美的“小石潭”,有的是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有的则是人生中某一次美好的相遇。

    请以“难忘的风景”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字数不少于600字;(4)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