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商丘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自恃才高,目空一切,从不把我们这些人放在眼里。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妈妈做的连衣裙天衣无缝,穿在身上特别好看。

    D.冬天悄悄地来到,那些活泼可爱的小昆虫都销声匿迹了。

  • 2、读语段,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好书让人心生敬畏,并激励人不断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好书不胜枚举。真正的书中良品,能让读书人丰富知识的精深,胸怀的清朗,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博览群书的人,也仍自惭于自身的少知与浅薄。好书使得读书人不敢妄自尊大,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把精力放在学习求索上。读书人真正盼望的,是通过经年的努力和积累,让精神避免躁动和浅薄而接近澄澈。

    A.“不胜枚举”意思是“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是一个贬义词。

    B.“真正的书中良品,能让读书人丰富知识的精深,胸怀的清朗”一句搭配不当,应将“丰富”改为“了解”。

    C.“好书使得读书人不敢妄自尊大”的宾语是“读书人”。

    D.“读书人真正盼望的,是通过经年的努力和积累,让精神避免躁动和浅薄而接近澄澈”这句的主干是“读书人盼望精神澄澈”

  •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刘姥姥进大观园》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B.避席,指的是古人席地而坐,后离席站立,以此向对方表示敬意。例如《三顾茅庐》中,当诸葛亮向刘备讲清楚天下形势后,“玄德避席拱手而谢”,此举令诸葛亮大为感动。

    C.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句诗出自艾青《我爱这土地》,艾青诗当代诗人,代表作有《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 4、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盘(huán)       (yīng)       洞(suì)       无精打(cǎi)

    B.铢(zī)       (mì)       (táo)       不屑置(biàn)

    C.烟(chōng)       袄(jiá)       船(bó)       之力(jūn)

    D.笨(chǔn)       刻(qīng)       惜(wǎn)       如坐针(zhān)

  •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伫立(chù   lì)我们的精神大厦。(《精神的三间小屋》)

    B.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jiāo róu   zào zuò),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论教养》)

    C.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xiāng     xi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D.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huàn   yǎng)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创造宣言》)

  •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中》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则与“思而不学则殆”所表达的意思相近。

    B. 《诫子书》是托物言志的名篇,其文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养身性。

    C. 《夜雨寄北》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 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少帅麾下的官兵甚为不满,特别是在调到西北继续对红军打不受欢迎的内战,而对日本却不开一枪以后,更是普遍喷有怨言。

    B.李明对他的话将信将疑,不敢贸然答应他的请求。

    C.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仁人志士忧国忧民,他们绝不是那些只知道怀古伤今的人可以比得上的。

    D.不法分子无视消费者的利益之交,谋取暴利,作为他们的不二法门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沿阻绝 ______________(2)引凄异  _____________

    (3)回清倒影_______________(4)略无  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峡夏、秋两个季节水的特点。

    4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理由。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曲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在满目萧瑟的秋景中插入“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恬静景象,这样写好在哪里?请联系全曲内容简述理由。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今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营造“节约为荣”的氛围。为了培养学生爱惜粮食的习惯,你校准备开展以“爱惜粮食,减少浪费”为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中,你发现校园中饭菜浪费的现象很严重。作为小记者,你准备就此现象进行调查并报道。请你面向本校学生,根据采访的目的,并从不同角度拟定三个采访问题,完善以下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本校的学生

    采访目的:了解校园中饭菜浪费的情况

    采访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校园采访调查过程中,有同学说:“现在我们生活富足了,就不用节约了,想吃就吃,不喜欢的就丢掉。”但是据统计,我国粮食的浪费数量惊人,一年光倒掉的粮食就多达1700万吨,足以养活一个5000万人的国家。

    请你结合这位同学的说法和“爱惜粮食,减少浪费”的主题,谈谈你对解决粮食必要性的认识。(字数100~120字)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诗文名句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2)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雨寄北》)

    (4)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5)手抓黄土我不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贺敬之《回延安》)

    (6)要毕业了,我想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送给敬爱的老师,因为正是他们的付出,换来了今天我的优秀。(填入李商隐《无题》诗句)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注释:同样的。)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1)这段文字选自   (填作家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2)有人说:“能否守住尊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姿态。”请以《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为例,从正反两方面各概括一个故事情节来印证这句话。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大美田园

    王本道

    ①千百年来,田园这两个字,在国人的思想情感与文化积淀中有着特殊的意蕴。虽然自幼在城里长大,但自打脱离童稚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乘车驶离市区,眼前出现坦荡开阔的原野,宁静旷达的村落,袅袅升空的炊烟,我的心总会沉入一场迷离缥缈的梦境。对田园的眷恋,已经深入我的骨髓。

    ②今年入夏以来,我约了三两好友,利用休息日出离市区,每天踏着晨光,映着晚霞,在宁盘锦水乡徜徉。这里一马平川,坦荡如砥,河流交错如织。在稻田间的阡陌穿行,清风徐来,水波澹荡,周遭世界绿得无拘无束,飞扬洒脱,一缕缕甜丝丝的清香在微风吹拂下掠过鼻翼。那是正在生长的庄稼的芬芳,草木的芬芳,并夹带着泥土的芬芳,田园岁月的纯净与醇厚,是这些气息的混合。田水清清,粉蝶纷飞。阳光浑朴天真,稻秧恣意茁长。虽然还没有到水稻扬花的季节,但可以想象出一束束稻穗上那朵朵乳白色小花的淡雅,它在农民的心里有种淳朴的香甜。虽然是绿肥红瘦的盛夏,但是原野上却不乏有高低错落的野花,鲜红、橘红、粉红、淡紫、洁白,星星点点,缠缠绵绵,与天边稀疏的云朵连成了一片。身旁的沟渠里,田水在哗哗地流淌,时而有青蛙呱呱的叫声传来,这情景很容易让人想到以往在电影里或图画的上看到的江南水乡:一位农人头戴斗笠,手牵一头水牛徐徐而行,稻田中倒映着老人和水牛移动的身影,姗姗可爱。据唐人《云仙杂记》记载,渊明尝闻田水声、倚杖久听,叹曰:秫稻已秀,翠色染人,时剖胸襟,一洗荆棘,此水过吾师丈人矣。耳听水流潺潺,满目翠色莹莹,令他身心顿爽。

    ③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有着深厚的田园情结。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都无疑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一种理想生存方式的诗意表现。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人们都有共同的生存态度。即便离开故土,但其心灵深处依然有一种执拗的田园情结。人们如眷恋母亲一样地眷恋田园,不仅仅因为那是自己的家园,那里有自己的亲人,还因那里有着熟悉的青山秀水,有弥漫着庄稼成熟气味的田垄。田园承载着记忆,承载着乡愁,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之根,是血脉和心灵的安住之所。

    ④临近中午,我们走出水光潋滟、一碧万顷的田畴,进入一片芦荡之中。此时,天空焕发出这个季节惬意的火热和光辉。放眼四顾,稠密的芦苇,连绵在天地之间。走在芦荡的小径上,苇叶葱茏,宛如青纱织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我们置身其中,只能看见头顶的一线蓝天。行进之中,芦荡深处不断扑棱棱地飞出一只只大鸟,朋友告诉我说,眼前飞起又旋即隐没的是白鹭,而那直翔云天的是芦鹰……东风染尽三千项,白鹭飞来无处停,诗人描绘田园风光的诗句真的是浮动着颜色呢!

    ⑤我暗忖,无论是陶渊明、孟浩然等古代的田园诗人,抑或是当今世界的后来人,憧憬田园之美历来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这是一种对拜物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对那种真正人性的、朴素的、自然的人生理想的呼唤。从这个意义上说,田园不仅可以养目,更可以洗心”“养心

    ⑥正午过后,我们离开水乡。夏日的碧眼在嫣然的云朵间笑意盈盈,阳光在无垠的天地间迷离闪烁。此时,我心中长满了馥郁的鲜花,萋萋的芳草,浓密的庄稼……

    (选自《天津日报》2020年8月11日,有改动)

    【1】下面是对本文思路的梳理,请你根据第②段和第④段,在方框中补上合适的内容。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词句。

    (1)虽然是绿肥红瘦的盛夏,但是原野上却不乏有高低错落的野花。(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2)走在芦荡的小径上,苇叶葱茏,宛如青纱织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妙处)

    【3】散文朗读要有一定的技巧。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朗读设计(“·”表重读,“ˇ”表停顿,“→”表稍稍延长),请选出设计不恰当的一处(     

    那是→正在生长的庄稼的芬芳,草木的芬芳,并夹带着泥土ˇ的芬芳,田园岁月的纯净与醇厚,

    A                            B                    C                                 D

    是这些气息的混合。(全句的感情基调:欣喜、深情)

    A.A

    B.B

    C.C

    D.D

    【4】文中说,中国人心中始终有一种田园情结,田园可以“洗心”“养心”。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全文和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

  •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

    今夜,窗外的桂树在秋天清凉的夜色中散发着芬芳,青翠的绿叶在风中轻轻款摆,不 知人间忧欢。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外婆。 

    我工作的学校在一个乡下的小镇。每天下班的时候,都会路过一户农家小院。有时院 子的门口会坐着一个老人。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 也不会注意别人。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夕阳投下余晖,释放 着她最后的光芒。老人的身影在余晖的映照下,那么的落寞和苍凉。 

    每当我路过老人的时候,总是将车速渐渐放慢,目光轻柔地抚过老人。也曾想过,将 车停下。可是心里终究还是挂念着我一双幼小的儿女,想早点回家,又想着来日方长,于 是踩下油门,绝尘而去。我在汽车的倒后镜中,看到老人的身影在傍晚的薄暮中渐渐模糊。 我想,老人肯定不会知道,她疼爱的外孙女路过了,路过了她的苍老,路过了她的孤独, 却没有肯为她做片刻的停留。 

    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将车停下,走进了那个小院。我和外婆打了声招呼后,便和一旁 的舅妈唠着家常。在和舅妈说话的过程中,外婆一直茫然地看着我。终于,外婆忍不住了, 小心翼翼地问我:“孩子,你是哪个啊?”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 心中,疼痛蔓延。我已经有多久没有认真地看望过外婆了?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 外婆的头发已经全白了,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浑浊的眼睛里却有着孩子 般的单纯。“我是小萍。”外婆的表情瞬间生动起来。她笑了,脸上的皱纹宛若菊花,徐徐 绽放。外婆问起我的孩子们,我将孩子们的趣事说给她听,她的笑容越发的灿烂了,那双 深深埋藏着岁月的沧桑的眼睛里,有光彩流转。我能感觉到,我能来看她,外婆非常开心。 

    这一次看望外婆,让我记起很多外婆对我的疼爱。小时候,用手帮我清洗满是泥巴的 小脚,将我喜欢吃的东西留给我……甚至我成年后,春节没有去给她拜年,她还记着将压 岁钱让我的母亲转交给我。竟然是三份!我和我的两个孩子各一份。 

    我的心里涌动着深沉的内疚,还有不安。外婆真的已经很老了,以后不管有多忙,我 都该经常去看望她。我还计划着,在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里,我会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去看 她。我蓦然发现,外婆还没见过我的小儿子,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外孙子啊,亏欠外婆的太 多太多。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可是我们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 的脆弱。国庆还没到,我和外婆就又见面了。这一次,是在医院。妈妈哭着打电话告诉我, 外婆得了这世界上最凶险的病,肝癌晚期。才几天时间,外婆就已经形容枯槁、卧床不起。 然后又没有几天,她就迅速陷入昏迷,然后就在昏迷中死去了。从查出疾病到死亡,一共 不到半个月时间。死亡来得是这样迅疾,没有给她自己和她的子女思想准备的时间。外婆 就这样离开了。 

    外婆,如果来日方长,哪怕只有一次,让我再有机会路过您坐在我下班途中的院门口, 

    我一定停下前行的四轮,走到您的身边,轻轻地唤您一声“外婆”,然后匍匐在您的膝旁, 陪您说说话,听您说说您的快乐,或者不快乐,慰藉您寂寞的时光。 

    可是,这世间并没有多少来日方长。很多东西,当我们拥有的时候。我们并不懂得。 当我们懂得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再拥有。可是明白了这个道理,要付出多么沉痛的代价! 

    今夜,桂树飘香,我想起了我的外婆。我再不幻想来日方长!

    【1】根据提示,将下面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外婆

    路过外婆时没有停留

    A

    B

    快乐地与“我”交谈

    再一次与外婆相见

    C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桂树飘香,绿叶轻摆,“不知人间忧欢”,是为了引出下文,衬托“我” 忽视至亲痛失亲人的悲情。

    B.“我”上门看望外婆,“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一方面是说外婆已经老迈, 另一方面说明“我”太久没有看望外婆了。

    C.“我”成年后,仍然接受外婆给“我”的压岁钱,说明“我”太过冷漠,不知感恩。

    D.“我”因为内疚和不安,所以决定于国庆带两个孩子去看外婆。

    【3】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1)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也不会注意别人。 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从人物描写角度) 

    (2)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心中,疼痛蔓延。(从修辞运用角度)

    【4】请写出文章最后画线句的含义。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根据要求,完成写话。

    散文大师朱自清的《春》可谓是感官信息运用的经典之作:用视觉来写小草的鲜嫩、春花的艳丽,用嗅觉来写泥土的气息、春天的芬芳,用听觉来写婉转的鸟鸣、牧童的短笛;用触觉来写春风的温柔和煦……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通过感官准确传达出来,令人陶醉向往。

    请你选取某一景物,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然后加以描绘。80~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