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你与作者之间的对话。
②有关这个主题,他知道的应该比你还多,否则你根本用不着去跟这本书打交道了。
③但是了解是一种双向沟通的过程,学生必须向自己提问题,也要向老师提问题。
④一旦他了解老师的说法后,还要能够跟老师争辩。
⑤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
⑥这是你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A.①⑤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①②③④
D.⑤②③④①⑥
2、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朗读者》节目的推出,使人们重拾朗读之美,也越发喜欢上了阅读。(删去“使”)
B. 2017年5月5日,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首款干线民用飞机C919试飞成功。(把“首款”调至“具有”前)
C. 《航拍中国》深受好评的主要原因是拍摄者注重“高度、温度、角度”造成的。(在“是”后面加上“因为”)
D. 端午节,无论是粽叶的清香,还是龙舟上的呐喊,渲染的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把“渲染”改为“表现”)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颁发 初衷 百手起家 B. 娴熟 潇酒 如梦初醒
C. 建树 仲裁 摧枯拉朽 D. 篡改 馈退 一丝不苟
4、《昆虫记》中描写了许多昆虫,下列不是书中的动物是( )
A.象鼻虫、蟋蟀
B.蜘蛛、蜜蜂
C.猫、麻雀
D.骆驼、恐龙
5、下列各项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庇护(bì) 徘徊(huái) 称职(chèn) 随声附和(hè)
B.嗔怪(chēn) 贮蓄(zhù) 虐待(nüè) 参差不齐(cī)
C.干涸(hé) 倜傥(tì) 澄澈(chéng) 哄堂大笑(hòng)
D.着落(zhuó) 怂恿(sǒng) 热忱(chén) 拈轻怕重(niān)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B.对我不太了解的人我很难说服他,我也懒得去说服他,就采用阴奉阳违的方法。
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D.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7、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长江江畔,泸州渡口,花红柳绿,碧波荡漾,人们在这里或漫步,或对弈,或垂钓,或舞蹈,怡然自得,其乐融融。
B. 就像建筑师要精心设计才能打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一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用心经营才能有所成就。
C. 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厂商大肆仿冒名牌,各种“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D. 在柔和舒缓的乐曲声中,老人们行云流水般的太极扇舞表演,引来阵阵喝彩。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的朗读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师伐我(攻打)
B.衣食所安(养)
C.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D.牺牲玉帛(为正义而舍弃生命)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主人公是鲁庄公,文章刻画了他短视的昏君形象。
B.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与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C.选文第三段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曹刿从道理上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原因。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的经过写得简略,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4】翻译下列句子。
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古诗赏析,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歌的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自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小C同学利用双休日,在社区参加了“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学习活动。
【1】小C同学准备了一个简短的发言提纲,你认为恰当的顺序是( )
⑴语言文字还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桥梁,是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最好的钥匙。
⑵语言文字在提高青少年语文素养、坚定文化自信中,有着独特优势和作用。
⑶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古典名篇佳作,有效帮助我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⑷用好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的汉语言文字,可促进对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
A.(2)(3)(1)(4)
B.(3)(2)(4)(1)
C.(1)(4)(2)(3)
D.(4)(3)(2)(1)
【2】小C同学被“一句话搞定多音字”的展示吸引了(见示例),他认为这是掌握多音字的好方法。他想到“冠”有两个读音(guān和guàn),读错的人很多。请你仿照示例,帮小C写一句话,让更多人掌握“冠”这个多音字
示例:看:看(kān)守大门的保安,也很喜欢看(kàn)小说。
冠:
【3】小C旁听了一场辩论会,辩题是:要不要提倡网络新词。双方观点如下:
正方:要提倡网络新词
“硬核”“给力”“点赞”“秒杀”等,反映时代特征,传播正能量。网络新词,是数据时代的新生事物,具有准确、生动、活泼的特点,是语言的创新。语言只有在创新中才能伴随着时代而发展。
反方:不要提倡网络新词
“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等生造晦涩之语,破坏了汉语的美,还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大量不规范、不文明的误读误写误用现象,有损语言文明,严重的可能造成不良价值导向。提倡“说规范话、写规范字”。
小C认为双方都有一定道理。主持人让小C发表看法,小C综合了双方的观点作了现场发言,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小C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11、按要求默写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取譬设喻的手法来阐述道理,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重点从舍利取义的角度,进一步证明本文“舍生而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2)《鱼我所欲也》最能体现作者“人性善”思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3)《鱼我所欲也》中表达“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这一意思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4)《鱼我所欲也》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情况是:______,_____。
(6)《富贵不能淫》中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
(7)《富贵不能淫》中提到大丈夫之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公孙见过乃祖,进房去见母亲刘氏,母亲问了些路上的话,慰劳了一番,进房歇息。次日,在乃祖跟前又说道: “王太守枕箱内还有几本书。”取出来送与乃祖看。蘧太守看了,都是钞本; 其他也还没要紧,只内有一本,是《高青邱集诗话》,有一百多纸,就是青邱亲笔缮写,甚是精工。蘧太守道: “这本书多年藏之大内,数十年来,多少才人求见一面不能,天下并没有第二本。你今无心得了此书,真乃天幸。须是收藏好了,不可轻易被人看见。”蘧公孙听了,心里想道: “此书既是天下没有第二本,何不竟将他缮写成帙,添了我的名字,刊刻起来,做这一番大名? ”主意已定,竟去刻了起来,把高季迪名字写在上面,下面写“嘉兴蘧来旬駪夫氏补辑”刻毕,刷印了几百部,遍送亲戚朋友; 人人见了,赏玩不忍释手。自此,浙西各郡都仰慕蘧太守公孙是个少年名士。蘧太守知道了,成事不说,也就此常教他做些诗词,写斗方,同诸名士赠答。
(《儒林外史》第八回)
【乙】那日在文海楼彼此会着,看见刻的墨卷目录摆在桌上,上写着“历科墨卷持运”,下面一行刻着“处州马静纯上氏评选”。蘧公孙笑着向他说道: “请教先生,不知尊选上面可好添上小弟一个名字,与先生同选,以附骥尾? ”马二先生正色道: “这个是有个道理的。站封面亦非容易之事,就是小弟,全亏几十年考校的高,有些虚名,所以他们来请。难道先生这样大名还站不得封面? 只是你我两个,只可独站,不可合站,其中有个缘故。”蘧公孙道: “是何缘故? ”马二先生道: “这事不过是名、利二者。小弟一不肯自己坏了名,自认做趋利。假若把你先生写在第二名,那些世俗人就疑惑刻资出自先生,小弟岂不是个利徒了? 若把先生写在第一名,小弟这数十年虚名岂不都是假的了? 还有个反面文章是如此算计,先生自想也是这样算计。”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丙】此番招赘进蘧公孙来,门户又相称,才貌又相当,真个是“才子佳人,一双两好”;料想公孙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个少年进士。但赘进门来十多日,香房里满架都是文章,公孙却全不在意。小姐心里道:“这些自然都是他烂熟于胸中的了。”又疑道:“他因新婚燕尔,正贪欢笑,还理论不到这事上。”夫人知道,走来劝女儿道:“我儿,你不要恁般呆气。我看新姑爷人物已是十分了;况你爹原爱他是个少年名士。”小姐道:“母亲,自古及今,几曾看见不会中进士的人可以叫做个名士的?”说着,越要恼怒起来。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
【1】从这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蘧公孙最大的追求是什么?
【2】结合选文前后情节,谈谈蘧公孙不热心举业的原因。
【3】结合你的阅读,你认为蘧公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4】试分析蘧公孙性格形成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根源。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 (1)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2)。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3)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4)。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5)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选文中有五处空出来的词语,填写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 见解 了解 体会 曲解 理解
B. 见解 了解 体会 理解 曲解
C. 了解 见解 体会 理解 曲解
D. 了解 见解 体会 曲解 理解
【2】对画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陶渊明读书主张读书要会意,做不到,退而求其次“不求甚解”。
B. 陶渊明读书主张读书要会意,不容易做到,只好说“不求甚解”。
C. 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是合情合理的。
D. 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时谦虚地说法。
【3】对文段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B. 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C. 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D. 读书的终极目的并非“会意”,而在于“求甚解”。
【4】下列语言风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平易亲切,条理分明。
B. 观点明确,细腻翔实。
C. 说明条理,平易简约。
D. 记叙平实,娓娓动听。
14、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人不炼,不成器
杨绛
①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②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他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看得到的实情。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说的都是以上道理。
③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从来不用教条。但是他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训。最理解他的弟子曾参,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④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⑤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有自知知明,才可修身。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为了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选自杨绛《走到人生边上》,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写出文章第②段的论证过程。
【3】选文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联系生活实际,为本文的观点写两条事实论据。
15、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续写《皇帝的新装》,仔细想想游行之后皇帝会怎样?那两个大臣会怎样?那两个骗子会怎样?那个说出真相的孩子会怎样?那些知道了事件真相的老百姓会怎样?
要求:①认真根据课文的结尾,充分想象故事发展的各种可能,然后抓住一点落笔;②要使人物言行、性格与之前相符,故事发展和情节设计要合情合情,令人信服;③卷面整洁;④不少于500字;⑤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与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