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狼》一文,作者采用先叙后议的手法,借物喻人,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狼的贪婪、狡猾、奸诈。
B.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词是形容词,如“凌乱”“强壮”“碧绿”。
C.中心,是文章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围绕中心写作是作文的基本要求,写作时要根据中心选择合适的材料剪裁和加工。
D.《诫子书》一文中,“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以梅花装饰南京花神庙地铁站主题墙,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深受好评。
B. 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南京当之无愧地获得青奥会主办权。
C. 对于重要的书,我们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 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体验到合作之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打乱了这种有序的节律,产生了紊乱,会让你难于适应,甚至带来难于预料的后果。
②生老病死、吃喝拉撒,是人类的节律。
③春夏秋冬、昼夜轮替,是大自然的节律。
④自然万物,冥冥之中都受一种节律的控制。
③累了要休息,饿了要吃饭,这种内在本能的节奏规律性,贯穿着能量补充和精力恢复的过程。
A.②③⑤④①
B.④③⑤②①
C.⑤①②③④
D.③②④⑤①
4、下列字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锐不可当 绯红 沓无音信 诘责
B.诚惶诚恐 劳碌 和言悦色 缰绳
C.不折不挠 踌躇 惟妙惟肖 濒临
D.因地制宜 帐蓬 粗制滥造 镌刻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正义是一种精神,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为了这种向往,人们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前仆后继地向着这种理想前进。
B.“夜莺”合唱团在锦江音乐会上精彩献唱,那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琴声可谓相得益彰,令人久久回味。
C.礼炮轰鸣,歌声嘹亮;整齐的队伍,威严的军容。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表演富丽堂皇,震撼人心。
D.报刊、广播、电视里,病句俯拾即是,就是在政府文件、学校教材、论文专著里,也不难找到病句。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燎原 竹篾 目眩神迷 形消骨立
B.奥秘 泻气 巧妙绝伦 郑重其事
C.深宵 斑斓 不屑质辩 李代桃僵
D.嶙峋 枯燥 言不及义 人情世故
7、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变中见真谛。鲁迅的《故乡》通过闰土的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变化反映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现实。
B.成语“温故知新”“扑朔迷离”“水落石出”分别出自《论语》、北朝民歌《木兰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C.古人作品命名形式多样,有的以地域命名,如《柳河东集》;有的以官职命名,如《杜工部集》;还有的以字号命名,如《东坡乐府》。
D.“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武等。
8、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事件 | 偶遇老太太 | 画像被发现 | ③ | 得知其年龄 |
“我”的心理 | ① | ② | 惊叹 | ④ |
【2】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中“漂亮”一词的理解。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龙钟”是指________。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10、光明中学八年级(1)班开展“汉服文化节”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宣传汉服,校团委准备向全校学生征集宣传标语,请你试着拟写一则,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2)校团委准备在“汉服文化节”期间围绕“汉服”开展三项活动,现已设计好第一项,请你帮忙设计后两项活动。
活动一:汉服征文大赛
活动二:______
活动三:______
(3)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四千多年前直至明代,汉族人民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交领、右衽(即衣襟向右掩)、系带。下图是承办此次“汉服文化节”的衿心文学社设计的徽标,请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描述它的构图要素。
(4)赵欣欣同学写了一篇有关“汉服文化节”的报道,下面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请你帮忙修改。
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无论是汉的大气、晋的飘逸,还是宋的端庄、明的中和,汉服都深深植根于汉民族光辉璀璨的历史文化中。汉服不仅是一件衣服,它还承载着中华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
(甲)通过宣传、推举汉服,我们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乙)此次“汉服文化节”能够顺利开展是因为大家积极参与的结果。通过这次活动,大家不仅对汉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用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改为“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句式杂糅,应______
11、《渔家傲》
(1)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2)《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表明词人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国难当头而文章无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云涛翻滚、晨雾迷蒙的壮美景象,“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词人要像大鹏那样乘着风振翅高飞。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从欧洲回国后,A实行了新的生活习惯——六时起床,锻炼身体,每日练武读书,吃的是粗茶淡饭,过的是简朴生活。当时东北军还有十四万人,他除了同军官以外,还同部下直接接触。东北军开始出现了新面貌。怀疑派逐渐相信,少帅又成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人,因此认真对待他在回国时立下的誓言:他要把毕生精力用于收复满洲,为人民雪耻。
文中的A是谁?他为什么去欧洲?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小题。
朝最厚的地方钻孔
①据说,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但有位大科学家却表示:“我尊敬这位物理学家,但我却不能容忍这样的行为,他拿出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许多孔。”科学家不能容忍在木板最薄的地方拼命钻孔的故事,其实强调了在困难面前再坚持一下的理念。“钻厚板”才能取到火种,“凿深井”方能得到甘泉,这是干事创业过程中颠扑不破的硬道理。
②“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关键在于持之以恒。成长无法抄近道,成功没有短平快。陆谷孙教授为完成一部《英汉大词典》,花费了近20年工夫,等到下卷出版时已是年过半百;享有盛名的《牛津英语词典》定期更新,有编辑甚至用了一年时间来修订“go”这一常用单词的含义。只有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反观现实,有的人缺乏韧劲,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总是在奇迹发生前五分钟停止努力”。凡事追求眼前成绩,没有“再坚持一下”的定力,那么这个人是不可能钻透人生的硬木板的。
③“朝最厚的地方钻孔”,才能收获不一样的风景。“最厚的地方”往往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却也是离成功最近的地方。乡村木匠何夕瑞,立志制作专业小提琴。他一边从木材学、地质地貌学等基础学科开始研究小提琴制作,一边自学乐理、乐器知识。为了寻找合适的木材,他曾无数次去原始森林,险些丧命;为了达到理想的音色效果,他首次跨学科地把提琴研制拓展到生物领域。他吃尽苦头,最终研制出了“何氏三圆琴”,被四川音乐学院特聘为专业教授。经常“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多到吃劲的岗位上磨练,一个人终将磨砺真本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
④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或许只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但对国家民族而言,却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譬如,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了,就会永远受制于人;深化改革中的“拦路虎”清除不尽,就会影响前进步伐。这些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直面考验,迎难而上,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有利于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⑤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在最困难的地方站住脚、生下根的那股劲。朝最厚的地方钻孔,敢于啃硬骨头,砥砺前行,我们将拥有无穷的力量,成就一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事业。
【1】阅读第①自然段,回答:“朝最厚的地方钻孔”的含义是什么?
【2】第②自然段划线句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结合该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3】阅读全文,理清作者思路,填全下面的图。
14、阅读《最后一件行李》,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最后一件行李
①很小的时候,随母亲去过一趟北京城,从此再也忘不了糖炒栗子的甘美。家住的小城不产栗子,集市上偶尔碰到卖栗子的小贩,也都是摊着小指肚大的一堆,色既不正,味也不香。
②然而,每每过生日,总少不了妈妈炒的糖栗子,一颗颗大个头的栗子是母亲搭公车在两百里外的漯河买来的。我虽每次劝她不要跑那么远买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但下次的生日餐桌上照例还会有一盆糖炒栗子,固执地溢着芳香。
③18岁那年,要到国外上学。离家前的十几天,母亲一直忙着准备我那似乎永远也备不齐的行李,连夹头发的小黑卡和大小不等的各色纽扣也被她买回来,塞进本已满满当当的箱子。
④我只觉得母亲絮絮叨叨地给我增了远行的负担,总是很不耐烦:“少放点吧,太麻烦了!”母亲却固执地说:“带上吧,要用的时候国外不一定买得到。”看着母亲一脸的慈爱,我只有苦笑,不再作声。
⑤临行前一天,母亲吃完中饭就出去了,傍晚才回来,臂上挎着一个竹篮。我问母亲哪儿去了,母亲只轻描淡写地说:“出去串了个门儿。”然后把竹篮放到壁橱里。我突然注意到母亲的脚有点跛,是右边那只,便问:“妈,你的脚怎么了?”母亲回头笑笑,“天黑,路上崴了一下。”
⑥我没再多问,想着自己的心事。真的要走了,以往的兴奋忽然间化成客行他乡的惶恐不安,我黯然起来。母亲吃完饭,在我身边坐下来,重复着一些平常要注意的事项。我的鼻管酸起来,有要落泪的危险,很不想再继续这太过伤感的场面。母亲也渐渐黯然了,于是说:“早睡吧,明天还要赶路呢!”拂了一下我的头发,起身走了。
⑦那夜睡得很浅,不知什么时候忽然醒了。恍惚中,听见院子里有人在说话,睁开眼睛,看到窗外红光跃动。我轻轻起身,披衣来到窗前。
⑧灶房檐下,那个久已不用的铁炉里正火焰熊熊。父亲坐在炉前的小木凳上,用一根木棍拨着炉里的柴火,时而弯下腰,用嘴吹一吹。有时长长的火舌猛然伸出来,险些咬到他的白发。母亲站在旁边,手里握着一把长柄锅铲,在大铁锅里翻搅着,唯恐锅里的东西熟得不均匀。
⑨一个下午的奔波,400多里的路程,夜半起身,只为几斤女儿爱吃的糖炒栗子。母亲的身影缓缓移动,仿佛那跌伤的脚还在隐隐作痛。不常烧火的父亲被柴烟熏得流泪,不时擦拭着眼角。他们说着话,脸上挂着笑容,在寒星灿烂的冬夜里为远行的女儿收拾最后的一件行李……
⑩第二天,我们都未提起夜里的事情。
⑪在新加坡的新住处收拾箱子时,在一堆衣服下面,我发现了一个封闭的小纸箱,撕开封胶,是满满一箱糖炒栗子。忙乱中,我把栗子装进一个塑料袋里,塞进壁橱。
⑫那段日子,忙于认识朋友,熟悉语言,适应环境,那包栗子被渐渐遗忘了。直到有一天猛然想起,在壁橱里翻出时,塑料袋下面已积了一小摊褐色的水。解开塑料袋,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袋内蒙了厚厚的一层水雾,褐色的栗子上霜似的一层白霉。
⑬我惋惜着,把它倒进垃圾箱里,然后去擦拭壁橱上那一小片灰褐色的痕迹。可无论我怎样费尽心思,却总有几道仿佛是印在白色的柜壁上,擦拭不净,就像父母对儿女繁琐的爱意,不管你如何漠视,如何抵制,甚至如何恼火,它都会牵牵绊绊,拂之不去。
⑭我又想起火光中母亲围着锅台缓缓转动的身影,还有父亲那险些被火舌咬住的白发和柴烟熏出的泪水。
⑮我走到垃圾箱前,掀开盖子,一大袋糖炒栗子冒着酸气,正躺在垃圾堆中。我凝视良久,泪水纷纷落了下来……
【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⑧段中“拨”“弯下腰”“用嘴吹”“伸”“咬”,运用了动作描写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火势之猛,突出了父亲烧火时的专注、认真,不怕受伤。
B.第⑧段中“站”“握着”“翻搅”“唯恐”等描写动作和心理的词语,细腻地刻画了母亲炒板栗时的耐心和细致。
C.第⑩段“我们都未提起夜里的事情”,父母不提是因为不想让女儿知道他们夜半起身为女儿炒糖炒栗子,表现了对女儿无私的爱;“我”不提是因为“我”觉得习以为常,不值得一提。
D.第⑭段写“我”又想起父母炒糖炒栗子时的情景,既回应了前文,又从女儿疼惜父母的角度反衬出父母的爱。
【3】请结合全文,赏析第⑬段划线句子。
【4】请结合全文,说说题目“最后一件行李”的作用。
【5】文章结尾写“我凝视良久,泪水纷纷落了下来”,“我”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6】读完本文,相信能够唤醒你在生活中类似的经历,请结合自身的经历和阅读本文的感受,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写一段话。
15、生活中,有时候需要改变,有时候需要坚守。回首走过的日子,有些改变令我们刻骨铭心,有些坚守让我们别样感动。请以“那一次小小的改变(或坚守)”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抒发真实情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