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总以为这件事做得天衣无缝,结果还是没露出任何破绽。
B.那个歌星也只是昙花一现,只出了几张唱片就销声匿迹了。
C.在读书汇报会上,李文同学引经据典,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D.他地位虽高,但待人接物却又目空一切,难怪大家对他又敬又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这种毫无公德心的不文明行为,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都不会袖手旁观。
B.这个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杂烩大煮锅,引得来自不同国度的天才艺术家纷至沓来。
C.他的这篇作文,前后矛盾,破绽百出,难以自圆其说。
D.传销人员利用部分民众渴望暴富的心理,到处拉拢帮手,招摇撞骗,其卑劣手段已经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 , 。 , , 。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①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②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③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个环节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⑤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②⑤①③④
B.②⑤③①④
C.⑤②①④③
D.③⑤①②④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妈妈做得一手好菜,尤其是红烧肉,烧得入木三分,色香味俱全。
B. 他的数学能力一直在班上鹤立鸡群,独占鰲头。
C. 我正襟危坐,仔细听他讲这个传说。
D. 鞋子已经擦过了,还上了油,看起来油光可鉴,就跟新的样。
5、在图书馆,初一学生小明想借一本名著,你向他推荐《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
A.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C.这本小说可有趣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太好玩了。
D.书里对人物的描写生动,像一幅幅人物画,有保姆长妈妈,还有他的老师藤野先生……
6、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小李到新华书店买到了梦寐以求的书,临走时,老板对他说:“谢谢惠顾,欢迎下次光临。”
B.“广播已说要放包安检,你没带耳朵啊?”车站工作人员批评直接背包过安检的小林。
C.小刚为成绩考得不理想而郁闷,小华劝他说:“不是每个人都是学习的料,你就看开点吧。”
D.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做人。
7、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亘古(gèn) 曲折(qǔ) 迸裂(bìng) 深恶痛绝(wù)
B.豁亮(huò) 镐头(gǎo) 晌午(shǎng) 锋芒毕露(lòu)
C.愧怍(zuò) 取缔(dì) 殷红(yīn) 锲而不舍(qì)
D.呜咽(yè) 谰语(lán) 污秽(huì) 苛捐杂税(kē)
8、文言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世皆称孟尝君①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②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尝君传》)
[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②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座位面向南,故云。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才美不外见(______) (2)擅齐之强(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
(5)主以故归之(______)
(6)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4】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哪一个共同话题?具体说说他们谈论这个话题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9、阅读下边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题润州金山寺(张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①见,钟声两岸闻。
翻思②在朝市③,终日醉醺醺。
【注释】①中流:河流的中央。②翻思:回想。③朝市:泛指尘世。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第二联的内容。
(2)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10、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复工复产复学持续推进,武汉经济逐渐复苏。学校准备开展以“城市的烟火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武汉复苏给你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列举三条。
(2)最近,全国多地开放“地摊经济”,武汉不少地方也开始摆起了地摊。随着“地摊经济”持续升温,有人担心摆地摊将对城市管理造成不良影响,也有人认为地摊是城市的风景,能给市民带来诸多好处。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100-120字)。
11、默写:
(1)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 《夜雨寄北》)
(4)《论语》中讲兴趣对于学习至关重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论语》)
12、下表是有关《朝花夕拾》的读后感标题,请根据你的阅读经历,从右栏中选择正确的篇名,将副标题补全。(只填写序号)
标题 | 篇名 |
①怀念童年时光——读________有感; ②遇师之恩——读________有感; | A.《狗·鼠·猫》 B.《无常》 C.《藤野先生》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13、权大悟,遂拜吕蒙为大都督,总制江东诸路军马;令孙皎在后接应粮草。蒙拜谢,点兵三万,快船八十余只,选会水者扮作商人,皆穿白衣,在船上摇橹,却将精兵伏于䑦舮(吴地的一种大船)船中。次调韩当、蒋钦、朱然、潘璋、周泰、徐盛、丁奉等七员大将,相继而进。其余皆随吴侯为合后救应。一面遣使致书曹操,令进兵以袭云长之后;一面先传报陆逊,然后发白衣人,驾快船往浔阳江去。昼夜趱行,直抵北岸。江边烽火台上守台军盘问时,吴人答曰:“我等皆是客商,因江中阻风,到此一避。”随将财物送与守台军士。军士信之,遂任其停泊江边。约至二更,䑦舮中精兵齐出,将烽火台上官军缚倒,暗号一声,八十余船精兵俱起,将紧要去处墩台之军,尽行捉入船中,不曾走了一个。于是长驱大进,径取荆州,无人知觉。将至荆州,吕蒙将沿江墩台所获官军,用好言抚慰,各各重赏,令赚开城门,纵火为号。众军领命,吕蒙便教前导。比及半夜,到城下叫门。门吏认得是荆州之兵,开了城门。众军一声喊起,就城门里放起号火。吴兵齐入,袭了荆州。吕蒙便传令军中:“如有妄杀一人,妄取民间一物者,定按军法。”原任官吏,并依旧职。将关公家属另养别宅,不许闲人搅扰。
【1】选段出自长篇历史小说《______》,作者是著名小说家______(人名)。
【2】白衣渡江是三国史上最成功最经典的偷袭战之一,吕蒙的军事才能在这次战役中得以充分体现,请结合选文说一说吕蒙是怎样偷袭荆州的?
【3】吕蒙曾被讥笑为“吴下阿蒙”,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成为“学识英博”的杰出将领。本选段表现出吕蒙怎样的性格特点?
14、阅读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的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练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 ,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 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 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列表述选文的中心论点,正确的一项是(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2】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三个论证方法,请选择其中一个分析它的作用。
【3】请用简明、通顺的语言表述选文的论证思路。
【4】第⑥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任意调整?为什么?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展开想象,请以“爬山虎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故事。
爬山虎
和春天一起发芽的
除了三月就是爬山虎
看它柔嫩的藤蔓,透红的卷须
无论风雨,无论云雾
眼睛总是盯着前方
不需云梯,不要缆索
攀登,攀登,攀登
仿佛攀登就是它生活的全部
是要腾上九天剪取云霞
是要蹿上夜空采摘珍珠
(摘自李英《春天的故事》)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