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梁启超以及围绕在他周围的年轻一辈学人,强调以“思想解放”和“改造”为中心,主张在文化上重建一个新的中国。这些主张( )
A.为新文化运动奠定基础
B.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C.扩大了维新思想的影响
D.反映了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2、1863年,曾国藩在其奏稿中提到,“由臣设法查禁外,轮船往来剽疾,稽察尤难,应请旨敕下总理衙门,照会英法各国公使,于金陵未克以前,不得在该城外停泊轮船,庶该逆城孤粮绝,不至又成持久之局”。该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
A.清廷丧失贸易主权
B.英法暗中支持反清斗争
C.洋商利用战乱谋利
D.中外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3、北魏实施均田制时规定,受田农民于“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且不得以田产为投献之礼。北魏此举意在( )
A.维护小农私有财产
B.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
C.保障国家赋税收入
D.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
4、图1、图2所示分别是东晋和唐朝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下列关于两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注重对意境的描绘
B.都体现了时代特色
C.都重视人物形色表达
D.绘画技法缺少传承
5、《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当时出现的这幅漫画《盐政之前途》反映了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
B.清朝财政已经完全崩溃
C.中国已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D.中国财政为列强所控制
6、公元前136年,朝廷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标志是( )
A.尊奉黄老思想
B.颁布“推恩令”
C.推行察举制
D.设立五经博士
7、某学生在查阅清朝前期的历史资料时,记录了以下关键词:“台湾府”“伊犁将军”“雅克萨之战”“《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理藩院”等。由此看出,该学生学习的主题是( )
A.政权统治基础的扩大
B.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
C.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
8、如表是秦朝律法中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秦朝的社会治理( )
材料 | 来源 |
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也。 | 睡虎地秦简《语书》 |
有贼杀伤人冲术(大道),偕旁人不援,百步中比野,当赀(罚)二甲(盔甲)。 | 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 |
自今以来,有殴詈其父母者,辄捕以律论,典智(知)弗告,迁。乡部啬夫知弗捕论,赀(罚)二甲(盔甲)而废。 | 岳麓秦简《秦令》 |
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而行告,告者罪。 | 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 |
A.依托法律的实用性
B.强调执法的严苛性
C.突出伦理秩序建设
D.重视等级的森严性
9、下表是1840—1927年中国部分地区近代工业统计表(单位:个/万元)。其中,乙是( )
【注:为中国44座主要城市所在地区数据】
地区 | 厂数 | 资本 |
甲 | 751 | 160304 |
乙 | 173 | 75324 |
丙 | 141 | 51659 |
丁 | 44 | 15391 |
A.京津冀地区
B.珠三角地区
C.长三角地区
D.东三省地区
10、“郡县政令受制于中央,郡县守食不世袭,视实际服务成绩为任免进退,此为郡县制与宗法封建性质决然不同之点。”材料意在强调郡县制的设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消除了宗法观念
D.推动了经济发展
11、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9世纪40年代,俄国势力侵及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
B.英国远征军司令懿律率军队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
C.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
D.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孝文帝统治时期积极“去故存新”,如:迁都洛阳,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讲汉语、穿汉服,“欲令魏朝齐美于殷周”。有学者指出:尽管我们不能把北魏乱亡完全归咎于孝文帝的改制,但他付出了将本民族消融于汉族的代价,却加速了鲜卑贵族的腐化。材料旨在强调孝文帝改革( )
A.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
C.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
D.历史影响具有双重性
13、“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为改变这种状况,洋务派创办的企业是( )
A.福州船政局
B.上海轮船招商局
C.开平煤矿
D.上海机器织布局
14、下表材料反映了商周以来( )
西周:《尚书·西伯勘黎》 | (纣)王曰:“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
西周:《尚书·梓材》 | 周公对康王说“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
西周:《尚书·酒诰》 | 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鉴)。当于民监。” |
战国:清华简《厚父》 | 民心惟本,厥作惟叶。 |
A.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B.重民的人文精神有所发展
C.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
D.宗族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15、下列四幅图片呈现了古代不同地区的文字。据此可知,其中产生于两河流域的是( )
A.楔形文字
B.象形文字
C.甲骨文
D.玛雅文字
16、1941年初,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规定了产妇待遇、婴儿保育、托儿所设立的要求等,要求各级政府设保育员,专司孕母、产妇、儿童的调查、登记、统计、卫生、保护等工作。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重视维护群众利益
B.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C.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D.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17、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根据中国各地区战略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一、二、三线,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的背景是( )
A.中苏关系已恶化
B.巴以冲突的加剧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日内瓦会议召开
18、“起义门”为今武昌古城幸存的唯一座城门,清朝时称为“中门”,武昌起义后改为现名。1913年,段祺瑞任湖北都督时直接改回原名,翌年接任的段芝贵更是拆毁城楼。这反映出民国初年( )
A.武昌成为政治争夺重点
B.民主共和之路任重道远
C.政党政治问题日益突出
D.革命遗址保护意识缺乏
19、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20、公元前390年,罗马遭到高卢人入侵,城市被焚毁。重建城市时由于人口增加,地价高涨,新建房屋多不再遵守留空地的规定,而是毗邻而建。基于此,罗马法完善了有关支撑地役权的法规,如禁止妨碍光线地役权等。这反映了罗马法( )
A.重视维护公共权益
B.蕴含人人平等观念
C.调和帝国社会矛盾
D.呈现灵活务实特征
21、中世纪时期,欧洲神学家从《圣经》中引申出寡妇守贞不二的理论,力倡宗教禁欲主义。庄园主们为增加劳动人口则“百般纵容寡妇们结婚,如果她们拒绝或拖延,就会被罚款”。这反映出中世纪的欧洲( )
A.宗教的地位高于法律
B.教会与王权之间存在矛盾
C.神权与世俗权力并立
D.处于天主教会的统治之下
22、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建议政府在未来三年内提供大规模经济援助,以满足欧洲的紧急需求。他认为:“如果欧洲经济还像今天这样,继续分裂成若干小的防水碎片的话,欧洲就不可能从这场战争中恢复过来。”这一主张目的是
A.强调欧洲集体自救
B.推动欧共体的成立
C.利用欧洲对抗苏联
D.建立美欧经济联盟
23、如图为“贞元册南诏”石刻,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在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豆沙关的石壁上,记录了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唐德宗派遣袁滋为“册南诏使”,持节册封异牟寻为“南诏归义王”,并赐金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石刻中的史实能够印证唐朝( )
A.直接对云南实施了有效的统治
B.促进了西南地区各民族的融合
C.通过册封方式对边疆进行管控
D.成功离间了吐蕃与南诏的关系
24、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城乡必须兼顾,但是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是( )
A.人民军队即将展开战略反攻
B.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C.党的工作重心开始发生转移
D.国共两党合作局面正式破裂
25、正面战场的抗战——国民党
(1)表现(防御阶段):
①1937年________(八一三事变后)----意义:打破了________的计划。
②1937年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抗日)----典型战役及其意义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1938年________----典型战役及其意义取得了抗战以来的________。
④1938年________——1938年________、________失守后,抗战进入________阶段。
(2)对正面战场的评价:
在抗战初期,是抗战的________,粉碎了日本________的计划,但由于国民党推行________路线,导致正面战场节节失利。
26、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_________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___________ 。
27、工农武装割据
(1)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_______,开展_______,进行_______,建立_______,创立了第一个______________。
(2)_______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_______,和毛泽东领导的______________会师。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______________”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______________,以_______包围_______,_______夺取政权的道路。
(4)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______________,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
28、孙中山提出的________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在它的指引下,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
29、按时间顺序列举西欧一体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1951年 | 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建立 (1) |
(2)年 | 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
1967年 | 三个共同体合并为 (3) |
(4)年 | 欧盟正式成立 |
2002年 | (5) |
30、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自创立以来,不断随时势变化,也对古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问题
(1)完成以下“儒家思想的发展流变”表格。
发展阶段 | 历史时期 | 代表人物 | 主要思想 |
思想源流 | 西周 | ① | 礼、乐 |
儒学创立 | ② | 孔子 | ③ |
成为官学 | 西汉 | ④ | 天人感应、大一统 |
奉为哲学 | ⑤ | 朱熹 | 明天理、灭人欲 |
(2)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政治上形成了以⑥ 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统治;司法上,⑦ 成为古代法律的基本特征;北宋司马光的《⑧ 》等史书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传统史学的观念影响。
31、“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并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亲自带着这些珍贵手稿逃到了意大利。他们在此受到热烈欢迎,因为文艺复兴学者正四处搜寻古典文献。”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古代希腊文献
②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是因为信奉基督教
③这些古代希腊文献对文艺复兴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④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开放创新促进发展
3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①1978年5月关于________________的讨论,促进了思想解放。
②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________,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为会议召开奠定了指导思想。
(2)内容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思想 路线 | 彻底否定“________”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
|
政治 路线 |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上来 |
|
经济 路线 | 实行________的战略决策 |
|
组织 路线 | 恢复党的________的优良传统 |
(3)意义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________,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________。
33、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古代的水路交通
(1)中国古代的运河
春秋时期 | 已有运河 |
秦朝 | 秦始皇开凿连接湘水和漓水的____,从而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
隋朝 | 大运河以____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
元朝 | ____全长近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 |
(2)法国:17世纪开通的米迪运河(旧称“朗格多克运河”)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____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3)荷兰:17世纪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34、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形成背景
(1)____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
(2)____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
(3)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形成各种____的移民文化。
35、近代大学
(1)西方大学起源和发展是怎样的?
(2)中国大学发展的表现是怎样的?
36、经过百年的求索与奋斗,中国逐渐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促使民族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因素有哪些?
(2)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把废除私有制和发展工业同时并举,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请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历史影响。
(3)1984年,为了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改革开放进一步提速。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4)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含义是什么?从这一转变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37、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有哪些主要特点?
38、1982年修订宪法的意义?
39、中国政府和人民要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把19世纪中叶以来二百年历史联系起来,我们清楚地看到,对现代化的执著追求是贯穿这一历史阶段的一条基本线索,是先进的中国人锲而不舍的目标。
(1)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最后20年,中国在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上有何变化?
(2)20世纪最初20年,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哪些进步趋势?
(3)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出现了哪些新变化?